不好意思,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或許意味著15歲,也就是剛好上高中的年齡,談戀愛不再算是早戀了,甚至學校得鼓勵談戀愛。
所以之前關于情感的教育理念或者形式可能都得推翻,什么早戀啊之類的,哪有早戀?高一算正常戀愛,初二初三算試探性戀愛,以后你看到你孩子初三的時候搭著個異性的肩膀不要再板著臉教育了。
18歲結婚,你讓人家17歲還在悶在家里做題,然后做完18歲直接奔民政局領證啊,有點變態了吧。
還得是這屆年輕人狠啊,硬生生用不結婚和不生孩子把結婚年齡都極有可能打到18歲,你看,已經有委員建議把法定結婚年齡降低到18歲了,目的是為了釋放生育潛能。
我一開始以為之前把法定結婚年齡定在20多歲是為了等大家心智成熟理性選擇什么的,但后來長大了看了一圈各國法定結婚年齡意識到,這就是計劃生育時代的產物。
與之對應的,把法定結婚年齡降低到18歲,其實是和世界保持一致,但能不能有效拉動生育率其實難說,不過正如提案里說的那樣,希望能避免掉到超低生育模式里去。
但這夠嗆,單純拉低法定結婚年齡然后沒有其它配套措施,就指望著大家考完高考的那個暑假跟下餃子似的排隊去民政局領證,太不現實了。
我覺得,這至少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涉及學制、教學內容、婚戀情感教育等等的。
比如學制是不是太長了,小學6年,初高中6年,轉眼就18歲了,高中號稱是人生最重要的3年(當然對我們來說每一年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年),你跟我說可以戀愛結婚?
如果是這樣的話,按理說高考也得改,高考在,高中至少緊繃2年,但婚姻又是人生大事吧,這么緊繃,怎么好好找對象。
教學內容是不是要從初中就開始增加情感婚姻教育什么的……
否則,很可能會產生一個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結果:結婚率未必會有明顯的增加,但初高中的戀愛率直接指數級拉升。
那家里有閨女的要小心了,家里有兒子的也要小心了,這個年紀,發生什么都不意外。
我倒是能理解把法定結婚率降來的做法,生育率這么低總得想辦法解決,而十五六歲又是人類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年紀,對異性也充滿最大的好奇。
這個年紀的人,腦子一熱,情感上頭,別說結婚,私奔都行,事實上私奔也常常發生在這個年齡階段,那我再來說一個更令人震驚的數據,墮胎也大部分發生在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
有一項橫跨2000-2010十年時間的流產數據調查,25 歲以下女性占 47.5%,未婚女性占 49.7%;而流產次數大于兩次的占 55.9%,頻繁流產(≥3次)的比例為13.5%,而且時間間隔很長。
換句話說,都不是指年輕人,應該特指「青少年」成了人工流產的主力軍。計生協會的數據是,未婚青少年每年人工流產近400萬人,占比達到40%。挺恐怖的了。
現在你跟他們說可以結婚了,觀念上也不管初高中戀愛叫早戀然后喊打喊殺了,弄不好確實能有一批年輕人沖進民政局把結婚率給拉上去。
但考慮到這個年齡的特點,做這種決策沖動因素太大了,所以后面離婚率上升也不奇怪,腦子熱做的決策也容易腦子熱撤銷。
作為已婚人士,從我的經驗看,年齡大了之后結婚未必比年輕時結婚婚姻更好,精挑細選也未必比沖動結婚婚姻質量更好,自由戀愛也未必比相親結婚婚姻質量更好。
如果婚姻里有什么成正相關關系的,談多幾次戀愛之后選擇結婚,婚姻質量大概率會比懵懵懂懂闖進去的婚姻質量更高。原因也很簡單,談過戀愛,跟人相處過,處理過親密關系里的問題,吵過撕過,知道自己要什么,會碰到什么問題,接受或者不接受什么。
戀愛在這里的意義是讓人更清楚自己,人也需要身處在某個環境中,才能夠真正看清自己。
所以如果是單純把法定結婚年齡降下來,降到18歲,但不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跟上,問題會很大,大家看好自己的孩子吧。
除非很多東西都改了,從觀念到課制到教學內容,18歲法定結婚,15歲就得允許戀愛了吧……但你琢磨琢磨,這個難度是不是也是非常大的。
很多東西文章不能直接發,歡迎加朋友圈嘮嗑:
-END-2025年2月25日-
*本文封面圖來自《北平無戰事》
*全平臺賬號:挪威TALK
歡迎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