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溝鎮,提起徐思富,人們都知道他擅長寫文章。幾十年來,他記下身邊的所見所聞。從市電臺駐鎮記者到鎮政府辦公室主任,從新聞戰線上的勤勉敬業,到村里的摸爬滾打,他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工作的執著,始終沒有停下來寫作。
徐思富的新聞生涯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市電臺駐合溝鎮記者,他走遍了鎮上的每一個角落。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處處都有他采訪的身影。他深知:“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為了獲取鮮活的新聞素材,披星戴月是常態。
四十年前,人們印象深刻的是,他系列報道了合溝鎮“千畝漁塘萬畝桑”的發展模式,展現了合溝這片土地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變化。這一模式,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還為周邊地區的資源開發、特色興業提供了借鑒。
他為當地企業家立傳,撰寫了《豁出去的彭廠長》人物通訊,講述了鎮塑料廠在彭廠長的帶領下快速崛起的故事。這篇報道記錄了企業的成長歷程,展現了企業家敢闖敢拼的精神。塑料廠的崛起不僅增加了村、鎮收入,還為當地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成為合溝鎮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斗败囬g:千回百轉路正寬》,則聚焦于鎮綜合廠的翻砂車間如何通過市場開拓實現轉型升級。通過與市健身器材廠合作,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這篇報道生動展現了鄉鎮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的探索與突破。
徐思富的事業,并不局限于新聞報道,在擔任楊家村支書期間,他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利用當地資源致富的路子。經過調研,他決定帶領村民種植銀杏樹。銀杏樹不僅經濟價值高,而且適應性強。徐思富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地向村民講解銀杏樹的市場前景和種植技術,并引導幾個村民小組長率先種植。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紛紛加入到種植銀杏的行列。
退而不休,退而有為。退出職崗的徐思富沒有閑下來,而是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社會公益事業中。他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在老年體育事業中,他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實。企業“兩新”、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內涵新、要求高,也讓他與時俱進,一邊干一邊學。他深入企業,探索黨建、工會工作新路徑。到學校,與師生交流,用自己的經歷激勵年輕一代。他撰寫的教育類文章,既有理論深度,又貼近實際。他說:“退休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新聞職業的積淀,文化圈的熏陶,讓讀寫成為他暮年的主旋律。同時,他的生活并不困于書桌,會選擇適宜的時令去遠足、旅游,更多去體檢生活的豐富與美好。在某個晨曦或黃昏,他會去白馬河畔漫步,在某個興致所致的時光,約上同窗好友相聚,憶昨話今。
歲月呼嘯,體驗日新。徐思富胸襟里的詩意,將繪出無邊的蒼穹。
2025年2月9日于滬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