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下半場,人口流動方向正從“分散化”轉向“集中化”。
有行內人士預言,未來,中國超50%的人,將聚集在這幾個城市。
這種集中化趨勢,正成為決定房價走勢的關鍵變量。
01、未來中國的巨型城市群在哪?
未來中國將有超過50%的人口匯集在10%不到的面積,
我國將有8%的城市規模,一定還會繼續擴大。
這些城市將憑借經濟活力、產業優勢和政策支持,形成強大的“磁場效應”,還會吸引至少全國20%的人口匯聚。
第一,京津冀城市群
2024年,京津冀地區常住人口總量已達1.097億,GDP已經突破了10萬億元。
統計出來,京津冀有117所高校,全國排名前100名之內的高校有33所,北京有30所;
此外,京津冀城市群實有三甲醫院數,超225家,這些是人才必爭之地。
第二,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圈,擁有2.2億人口,貢獻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
可以說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也是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如上海(GDP 6萬億元)是全球金融與貿易樞紐,外灘與陸家嘴集聚了國際資本。
杭州以阿里巴巴為核心的電商生態,帶動直播經濟;
蘇州則以精密制造和工業園區吸引技術人才。
第三,珠三角城市群
2019年開始,原有的珠三角城市群,整合升級成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包括了兩個特別行政區和9個地級市。
轄區人口共計8617.19萬人,GDP達到14萬億元。
其中深圳GDP近4萬億元,憑借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及“孔雀計劃”人才政策,成為年輕人創業首選地,創新活力十足;
廣州GDP超3萬億元,依托廣交會和完整產業鏈,佛山、東莞則以制造業優勢吸納大量技術工人。
第四,成渝雙城
成渝城市群以重慶、成都為中心,是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城市群。
其中,重慶人口規模超3000萬,工業體系完備。成都常住人口超2100萬,新經濟發展迅猛。
而且這兩大城市,依托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及“慢生活”吸引力,已然成為西南地區人口與經濟的增長極。
第五,其他潛力集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長沙),以交通樞紐和科技研發為核心;
中原城市群(鄭州),則依托“米”字形高鐵網發展裝備制造與新興產業。
02、大城市為啥這么吸引人?
1、大城市集中了優質的資源。
比如優質教育、醫療、文化資源等等,這些都是小城市望塵莫及的。
2、基礎設施(高鐵、機場)和產業鏈完善,進一步鞏固人口吸引力。
大城市新興產業不斷涌現,高薪工作機會多。比如上海搞搞金融科創、深圳發展高科技等等,大城市有產業升級紅利,更容易吸引人才涌入。
03、未來這些城市會有多大呢?
目前,全國有3.5億人生活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這三大都市圈范圍內,人口總量僅占全國人口24.7%。
而我國當前的城市化率約為65%,低于巴西等同等收入國家。
對比這些國家,預計還將有2-3億人口進城。屆時,我國省會城市人口可能達到2000萬以上,一線城市人口總量可能沖擊4000-5000萬。
而隨著人口涌入,核心城市群住房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房價易漲難跌。
比如一線及強二線城市住房需求持續增長,而土地供應有限。三四線城市則因為人口外流加劇,住房需求持續低迷。
未來中國城市格局將呈現“強者愈強”的分化態勢。核心城市群憑借經濟、產業與政策優勢,將持續吸納人口與資本,推動房價在調整后迎來結構性反彈。
04、給想買房的你幾個建議
1、以產業導向選城市
一定要將自己的資產,放在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之中。
金融從業者可以瞄準上海、深圳;互聯網人才聚焦杭州、深圳;制造業選擇蘇州、重慶。
2、關注“價值洼地”
買不起一二線核心城市,可以選擇一線周邊城市。比如如環京的天津、河北,珠三角的佛山、東莞等。
3、警惕三四線風險
人口大量流出,產業單一的城市,房價更缺乏支撐,買入要謹慎!
總之未來買房,選擇“對的城市”不僅是居住問題,更是財富保值增值的關鍵。
微觀層面,建議優選地鐵口附近、配套資源完善、有公立學區優勢的小區。
另外,再好的城市,都要考慮自身需求和經濟實力。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