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公布《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惠州市惠城區北門直街保護規劃(2021-2035年)》和《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惠州市惠城區金帶街保護規劃(2021-2035年)》,向社會公布北門直街、金帶街保護規劃成果。
歷史文化街區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撐。
當前,惠州共有6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分別為北門直街、金帶街、水東街、
鐵爐湖、淡水老城、平海古城十字街。
北門直街、金帶街這兩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位于惠城區橋西街道,
是惠州府城的歷史見證、文化遺產,
其保護規劃備受矚目。
這兩份規劃由惠城區人民政府、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編制。
這兩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將如何 進行保護利用?
一起來了解吧!
北門直街
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活化范例
根據《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惠州市惠城區北門直街保護規劃(2021-2035年)》,北門直街保護規劃面積為13.9公頃,西起環城西路,東至濱江西路,南起公園路,北至惠州大橋。
該規劃提出,保護傳統格局,保護“山—湖—城—街—巷”的空間格局,保護古城墻與城門結構、城內街巷肌理、“一心一帶一軸,三街五巷多節點”。
“一心”為梌山(中山公園);
“一帶”為惠州府城遺址即明清城墻;
“一軸”為四牌樓(中山北路)—梌山(中山公園)—北門直街—朝京門—拱北橋的空間格局;
“三街”為北門直街、北門大街、府背巷(公園后街);
“五巷”為北門直街一巷、北門直街二巷、北門直街三巷、北門直街四巷、北門直街五巷;
“多節點”為梌山望野亭、梌山中山紀念堂、惠州府城遺址、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拱北橋、北門街苗屋、梌山廖仲愷先生之碑、天下為公牌坊等。
規劃目標提出,加強對街區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保護,進一步普查推薦歷史建筑及傳統風貌建筑,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制訂有效的管控措施;保護街區整體空間格局和歷史風貌,傳承街區價值特色,全面保護街區真實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建立保護格局—街巷—文物古跡三層保護體系;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合理利用街區歷史文化資源,引導商業業態的調整,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復興街區功能,打造活化范例。
北門直街。
根據規劃,北門直街保護主題為“千年府城文化展示窗口、傳統文化休閑體驗地”。依托北門直街歷史文化街區豐富的歷史遺存、深厚的文化脈絡以及明清傳統民居風貌,形成具有惠州地域特色的,集傳統居住生活、文旅體驗、商業休閑于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規劃提出,根據歷史建筑的區位情況、權屬性質、價值功能等因素,分類推動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支持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保護利用方式,在盡可能保留原有居民、生活形態和歷史環境的基礎上,改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同時,因地制宜推進多元利用,支持有條件的歷史建筑作為博物館、展覽館、文創、民宿、商業設施等向社會開放。鼓勵通過文旅商融合,提升業態層級,發展民俗文化、工藝美術、文化傳媒、創意空間、休閑旅游、體驗經濟等產業形態。
金帶街
保護“兩軸五街多節點”整體格局
金帶街擁有黃氏書室、賓興館等建筑,自古文教興盛,文脈綿長。
《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惠州市惠城區金帶街保護規劃(2021-2035年)》明確,金帶街保護規劃面積為10.5公頃,包括核心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核心保護范圍東起水門路,西至環城西路,南起塘尾街,北至朱紫巷,面積6.4公頃。建設控制地帶東起水門路,西至環城西路,南起塘尾街,北至朱紫巷、六角巷、秀水湖,面積4.1公頃。
在功能定位上,依托金帶街豐富的歷史遺存、深厚的歷史文脈以及嶺南特色建筑風貌,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圍繞科舉文化、東江民俗文化價值特色,打造成為惠州市集文化展示、旅游服務、特色商業、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金帶街。
該規劃明確了受保護對象的展示利用原則,即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應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化品質為主要目的,避免過度商業化。優化歷史文化街區的現有功能,通過微更新等手段提升街區的空間品質和經濟價值,為街區的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同時,加強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化發展利用,避免同質化發展,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植入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產業,促進本土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動周邊地區的商業、旅游、休閑等產業發展。
金帶街靠近惠州西湖景區,兩者如何聯動銜接?規劃提出,采取引流與業態活化策略,節點打造與界面提升,強化與西湖景區的銜接。提升環湖西路沿街界面整體形象,架設便捷聯系的人行天橋,打造與西湖景區銜接的關鍵入口節點,業態重點以特色餐飲、主題商業為主,成為景區重要商業配套空間。
該規劃提出,保護“兩軸五街多節點”整體格局。
“兩軸”即主軸為東西向金帶街,次軸為南北向由金帶街五巷、金帶街六巷、朱紫巷組成的街巷;
“五街”即五條重點歷史街巷,包括金帶街三巷、文興街、叮咚巷、金帶南街、高營房,以街巷串聯,形成可流動、富有活力的空間格局;
“多節點”即以金帶街內大量保存較好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空間為依托,主要有金帶街陳氏祖居、亮毅陳公祠、金帶街黃氏祖居、黃氏書室、賓興館,開辟公共開敞空間,營造書香、歷史文化名人薈萃的文化氣息。
受保護的建筑物,能否進行改造利用?規劃指出,文物保護單位可進行修繕,但不得改變建筑內部結構,根據實際使用性質,可保留原傳統功能或引入新功能。如賓興館、梅花館、黃氏書室等,以參觀為主。金帶街陳氏祖居、亮毅陳公祠、金帶街黃氏祖居等,通過內外部修繕,可適當兼容文化服務設施,如體現街區歷史文化發展、文化創意、陳列展示等功能。歷史建筑和推薦歷史建筑修繕中不改變建筑結構及傳統風貌,鼓勵設立展覽館、紀念館、圖書室、民俗文化體驗館等功能,可引入部分文化創意、餐飲等功能。
保護目標
“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歷史文化遺產的分布、類型以及價值評估,兩份規劃均明確了保護重點。
北門直街的保護重點為:
保護梌山望野亭、梌山中山紀念堂、惠州府城遺址、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拱北橋5處文物保護單位、2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和10處歷史建筑;保護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街巷肌理和歷史環境要素構成的整體風貌;保護北門直街、北門大街、公園后街、北門直街一巷、北門直街二巷、北門直街三巷、北門直街四巷、北門直街五巷等傳統街巷的空間尺度、風貌及街區整體空間肌理;保護中山紀念堂—中山北路、朝京門—拱北橋、拱北橋—泗洲塔、中山公園—西湖4條景觀視廊。
金帶街的保護重點為:
保護賓興館、黃氏書室等10處文物保護單位、11處歷史建筑和3處推薦歷史建筑。保護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街巷肌理和歷史環境要素構成的整體風貌;保護金帶街、金帶南街、文興街、叮咚巷等傳統街巷的空間尺度、風貌及街區整體空間肌理;保護泗洲塔—西枝江大橋景觀視廊,嚴格控制景觀視廊內建筑高度。
兩份規劃對優秀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標相同,即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
其中,北門直街保護與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惠州書畫裝裱制作技藝、惠州剪紙、客家堿水粽制作技藝,以及相關的優秀文化,包括老字號、傳統街巷名稱、名人文化等。
金帶街則重點保護剪紙、書畫裝裱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深入挖掘創作以民俗體驗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吸引多方手工藝者、游客的參與,同時在街區內部安排公共空間,并通過地刻等方式對金帶街的歷史淵源進行室外展示。此外,設立文化展示場所,通過現代科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據化再現,營造可觀賞、可觸摸、可共享、可體驗的展示空間。
來源:惠州日報(有刪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