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6日,中央紅軍走到了甘南迭部臘子。
岷山蒼茫,臘子口的絕壁如刀劈斧削,懸在紅軍北上的咽喉要道。
峭壁之上,國民黨守軍架起機槍,狂妄叫囂:“赤匪插翅難飛!”
而峭壁之下,紅軍指戰員衣衫襤褸,斗志昂揚,鐵血洪流破天險。
紅四團戰士云貴川腰纏麻繩,手握鋼釬,如壁虎般貼著濕滑的巖縫攀爬到山頂,再將戰友一一拖拽到山上。
敵軍發覺后,瘋狂朝他們射擊,子彈在頭頂織成火網,巖壁上炸開的碎石混著鮮血滾落,紅軍戰士無人后退半步。
信仰如炬照征途
臘子口的夜被火把點燃,紅軍用門板、綁腿搭起人梯,以血肉之軀抵住機槍的咆哮。
當晨曦刺破硝煙,臘子口傳來震天歡呼——紅軍撕開了這道“鬼門關”!
臘子口戰役,不僅鑿通了北上的生路,更淬煉出中國革命最鋒利的劍刃。
八十余載風雨過,臘子口的彈痕仍如碑文鐫刻:這支軍隊的偉力,不在槍炮,而在腳底板磨出的燎原星火;不懼絕境,只因心中有比巖石更堅硬的主義!
今日仰望臘子口,依稀可見當年紅軍的背影化作山鷹,永遠盤旋在歷史的蒼穹,守護著他們用生命托舉的黎明。
打過臘子口的人,都到了哈達鋪,兩個月后又到了陜北,從此走出絕境,奔向光明。
然而,還有一群紅軍娃娃,實在走不動了!
這群勇敢頑強的紅軍娃娃,后來永遠留在了迭部。
他們十來歲就追隨著長征隊伍,離開家鄉,一路走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等走到甘南州迭部縣,他們傷病纏身,實在走不動了,無奈留在了當地。
他們哪里知道,只要再咬牙堅持兩個月,就可以到陜北了!
紅軍在長征途經甘肅迭部縣時,因傷病、年幼等原因脫離大部隊、留在當地的戰士,至少有28人(根據當地紀念冊記載),其中部分人物的經歷被詳細記錄。
以下是部分被提及的紅軍戰士及其經歷:
1. 肖光勝
湖南人,1919年出生,1932年在湖南參加紅軍,擔任司號員。
1936年7月因饑餓和重病流落至迭部縣達拉鄉崗嶺村。
遺留原因:長征途中因缺乏食物患病,無法繼續行軍。
遺物:珍藏著一把紅軍軍號及書籍,去世后由孫兒尼瑪才讓保留,有紅軍老戰士光榮證。
2. 趙云彪
腿部受傷發炎后掉隊,留在迭部縣。
他保存了一張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的五角紙幣,雖不識字,仍將其視為珍貴紀念品。
3. 唐明軍
四川閬中人,11歲參加紅軍童子團,13歲時因腳傷感染無法跟上隊伍,留在迭部縣洛大鄉翠古村。
過草地時目睹戰友因饑餓、疾病犧牲,自己腳傷復發留在當地,因國民黨清查被迫滯留。
新中國成立后唐明軍擔任村支書,帶領村民發展,其女唐玉玲繼承遺志成為醫生。
臨終前,他多次前往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憑吊戰友。
4. 阿它
四川人,具體籍貫不明,8歲時隨父參軍,因年幼無法承受行軍強度,被父親托付給迭部縣一對無子女的老夫婦。
他從此與父親失聯,僅記得父親是“挎手槍的紅軍”,老家“門前長滿竹子”。
5. 其他已知姓名的戰士
根據迭部縣紀念冊匯編,還有以下因傷病等原因遺留的紅軍戰士(部分名單):
-喬世英、李來紅、劉秀英、賴勤云、陳子興、張連生、楊才郎等28人,其中6名為女紅軍。
他們多來自四川(24人),其余來自湖南、云南等地。
小紅軍遺留原因:雪山草地的極端環境導致大量紅軍戰士患病、受傷,加之國民黨魯大昌部在紅軍撤離后的“清鄉”行動,許多掉隊戰士被迫隱蔽或犧牲。
迭部縣近年來已經整理出28名老紅軍的檔案。
因年代久遠,實際流落人數可能達200余人,多數已去世。
如需查閱完整名單或更多細節,可參考迭部縣黨史資料及《西路軍紅軍老戰士光榮證》頒發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