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兒童盤”嗎?
這是一種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新型“殺豬盤”。
近年來,詐騙手段花樣翻新,甚至將目標瞄準了缺乏辨別能力的孩子,利用他們的興趣和心理弱點實施詐騙。
據了解,當下極為普遍的“兒童盤”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以免費熱門游戲皮膚或者卡片為誘餌,吸引孩子參與線上交易;或者冒充孩子喜愛的偶像、明星,誘導其加入所謂的“粉絲群”,隨后以侵犯明星隱私為由,威脅孩子提供家長的私人信息。
此外,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將目標鎖定在孩子佩戴的電子手表上,通過撥打詐騙電話誘導孩子進行相關操作,或者以線下接近的方式,盜取手表中的電話卡并轉賣給電詐團伙牟利。
這些騙術與以往針對成年人的詐騙手法如出一轍。
例如,詐騙分子會誘導孩子掃描二維碼,隨后謊稱其賬戶被凍結,需解封,進而要求下載不明軟件或遠程控制,從而竊取財物。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社會經驗,防范意識薄弱,此類騙局屢屢得逞,導致許多孩子上當受騙,造成家庭財產損失。
文 | 唐唐
編輯 | 葉一文
對于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徐麗至今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當時正值寒假,又臨近春節,徐麗對兒子玩手機的行為比較放任。一天晚上,她像往常一樣去孩子的房間送牛奶,卻意外發現兒子在與一個陌生人視頻通話。
對方是南方口音,普通話說得很蹩腳,正要求孩子去取家長的手機,配合處理問題。
徐麗瞬間警覺,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場騙局。她迅速介入,掛斷了視頻通話,并仔細詢問了兒子事情的經過。
原來,兒子在玩游戲時,看到一條“免費領取游戲皮膚”的消息,心動之下添加了一個自稱是“客服”的微信。
對方讓他掃描一個二維碼,隨后以“未成年人操作導致賬戶被凍結”為由,要求他拿家長的手機進行遠程操作,以“解凍賬戶”。
“一聽就是騙子,但孩子不知道,被嚇得夠嗆,還好被我及時發現了。”徐麗說。
相比之下,郎琴則沒有那么幸運了。僅僅午睡了一會兒的工夫,女兒就拿走了她的手機,轉出了1萬多元。
事情的起因是,孩子在刷短視頻時,看到短視頻里出現喜歡的偶像的QQ號。出于好奇,她添加了對方的QQ。很快,一個自稱是“律師”的人發來消息,聲稱孩子涉嫌侵犯明星隱私,要求其配合調查,并威脅說如果不配合,就會到學校去“抓”她。
在恐嚇和誘導下,孩子信以為真,按照對方的要求提供了郎琴的手機號、銀行卡號以及支付密碼等信息。
“我那張卡里一共有十幾萬,要是晚發現一會兒,卡里的錢就都被轉走了!”郎琴很氣憤。
兩個孩子的遭遇如出一轍,都是在添加騙子微信或QQ后,被對方以“未成年人操作導致賬號凍結”為由,實施詐騙。
而這正是當下“兒童盤”騙局的重要特征:從兒童熟悉或喜歡的人或物入手,通過游戲、短視頻平臺或社交軟件接觸未成年人,以“免費領取游戲皮膚”“紅包返利”“明星周邊”等為誘餌,吸引孩子參與。
一旦孩子上鉤,便以“賬戶凍結”“違規操作”“警察調查”等理由恐嚇,要求其用家長手機轉賬或提供支付信息。通過遠程操控、提供二維碼或驗證碼等方式,騙子輕易盜走家長賬戶的資金。
“有的會向孩子索要支付寶收款碼,然后謊稱收款碼有問題,無法實時收款,要求孩子錄屏或屏幕共享,展示操作過程。
實際上,支付寶打開收款碼前會先顯示付款碼,騙子趁機截屏或直接掃碼,將錢轉走。” 郎琴后來在家長群交流時,才發現不少孩子也遭遇了類似的騙局。
僅春節、寒假期間,已見報道的就有多起案例。
1月17日,學生楊某被誘騙加入“新年紅包群”,對方以“未成年人違規操作”為由,騙取其轉賬12.7萬元。
1月30日,陳先生初中女兒因購買明星卡片,被陌生網友以“掃碼違規”為由,騙走1.5萬余元。1月31日,藍女士女兒遭冒充警察的騙子恐嚇,稱其“未成年人上網需配合調查”,被騙3.2萬余元。
“現在的騙子不僅會說謊,還精通高科技,甚至深諳兒童心理,讓人防不勝防。”徐麗感慨。
如果你以為只有“貪玩”的孩子才容易上當,那你就錯了。
邢女士的兒子小博是年級第一名,平日只用手機查資料、學英語,從不碰游戲和娛樂軟件。
寒假期間,他在上網課時偶然刷到一個廣告:“免費領取全科學習資料,加群立即贈送!”小博掃碼進群,果然陸續收到名校真題解析和名師課件。
幾天后,群內一位“老師”推出“VIP沖刺資料包”,標價9.9元。
小博覺得便宜,就付了錢。沒想到對方卻說“未成年人操作導致賬戶凍結”,并以“警方調查”為由,誘導他用媽媽的手機轉賬“保證金”和“解凍費”。最終,小博被騙走6800元。
“這種騙局利用了孩子心智不成熟、容易輕信他人的特點,同時通過制造緊張和恐慌情緒,讓孩子在慌亂中聽從騙子的指示。”邢女士說,“由于孩子缺乏辨別網絡詐騙的能力,加上對‘賬號凍結’‘法律責任’等說法的恐懼,最終落入了陷阱。”
郎琴在女兒被騙走1萬多元后報了警,但錢未能追回。
“只能當作花錢買教訓了。”她無奈道。然而,這樣的“學費”實在過于昂貴,有的家長甚至因此損失了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
除了以游戲皮膚、明星偶像為誘餌的線上詐騙,線下針對兒童的騙局同樣層出不窮。
例如,網絡上經常被家長們吐槽的電子手表詐騙。不法分子以“借電子手表打電話”為由,騙走或盜走孩子的電話卡,隨后轉賣他人用于撥打詐騙電話。
徐麗兒子的同學就曾遭遇此類騙局。由于手表綁定的手機號碼是爺爺的,導致爺爺被列入通訊“黑名單”,帶來不少麻煩。
此外,還有騙子在學校門口冒充工作人員,聲稱送教材或學習資料并準確說出班主任名字,誘騙孩子幫忙搬東西,趁機將其推上車擄走;或故意騎車撞倒孩子,假裝關心并叫來“救護車”,實則是改裝車輛,孩子一旦上車便難以脫身;更有甚者,利用同齡孩子接近目標,建立信任后以各種理由將其騙走。
相比于線上詐騙,線下詐騙更直接地利用了孩子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經驗空白。無論是電子手表的“借還游戲”,還是陌生人的“角色扮演”,都在逼迫孩子在真實場景中快速做出判斷。
而家長往往低估了這種風險——他們能設置手機支付密碼,卻很難教會孩子如何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守住個人信息。
“別說孩子了,就連大人有時都難辨真假。”邢女士說,“他們偽造各種公章和證件,還通過非法渠道獲取了孩子所在學校的班級信息,甚至知道家庭住址和家長姓名,這種‘數據刺客’式的精準打擊,往往讓毫無社會經驗的未成年人瞬間崩塌。”
事實上,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大多數孩子都接受過“反詐教育”。
許多孩子比家長還熟悉防騙口訣。有心理老師曾做過測試:85%的學生能脫口而出“不輕信陌生電話”,但當面對“明星”或者“警察”、“律師”等身份時,仍有63%的人選擇屏蔽家長。
隨著科技的發展,騙術也在升級,騙子可能利用AI技術偽造明星形象,通過視頻通話或語音消息與孩子互動,甚至模仿偶像的語氣和風格,讓孩子深信不疑。
這種高度逼真的騙局,不僅讓孩子難以分辨,也讓傳統的反詐教育顯得力不從心。
需要指出的是,相當一部分家長存在“補償心理”——明知孩子沉迷游戲,卻以“偶爾氪金無妨”為由縱容,無形中埋下隱患。徐麗就是因為放任兒子玩游戲,險些造成財產損失。
然而,即便設置了“防沉迷系統”,也可能成為騙子的突破口。他們會以“幫助解鎖防沉迷設置”為誘餌,對孩子實施詐騙。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無論手機是圖案鎖還是數字密碼,他們總有辦法知道。”郎琴無奈地說,“而且,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通常不會設防,誰能想到有一天會成為騙子的目標呢?”
被騙6000多元后,小博哇哇大哭,情緒低落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只是想買一份學習資料,怎么就上了騙子的當。
“那段時間,兒子幾乎不愿意說話,就是那種被全世界欺騙了的感覺。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還沒真正踏入社會,卻先被社會‘毒打’了一次。作為家長,我既心疼又無奈。在騙局與天真之間,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呢?”
小博是幸運的,他的媽媽邢女士沒有責備或批評他,而是一直在安慰他、疏導他。
然而,有些孩子在被騙之后,不僅沒有得到理解,反而可能面臨家長的責罵,甚至更嚴重的懲罰。這種二次傷害,往往比騙局本身更讓孩子感到痛苦和無助。
據一些家長反應,有的學校在學生遭遇詐騙之后,還會對學生進行點名通報,警察也會到學校去進行反詐宣傳。
校領導和老師因為不想被問責,甚至直接告訴學生被騙之后不許報警。
“如果報警,孩子的老師可能會面臨麻煩,需要提交大量材料,還要倒查反詐教育記錄,甚至可能被問責。在我們這里,被騙后不能輕易報警,否則單位領導會被追責,被騙的孩子還可能被通報批評。”一位家長透露。
“小朋友第一次受騙時,內心其實是非常難受的。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心,他們也需要面子。如果對孩子進行公開批評或通報,雖然教訓可能記住了,但內心可能留下童年的陰影,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成長。”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陸女士說,“反詐教育不應異化為‘道德審判’,我們需要建立更科學的預警機制——比如將受騙案例匿名化處理,用繪本、動漫等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社交媒體上,家長們對孩子被騙后的處理方式也展開了熱烈討論。
有人建議從孩子的零花錢中扣除損失,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后果;也有人提出實行積分制,表現好加分,表現不好扣分,用積分兌換看電視、玩游戲或購買心儀物品的權利,以此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和自控能力。
當然,最好的做法還是防患于未然。
比如,為兒童手表設置“禁用支付功能”,并啟用“大額轉賬延時到賬”模式;在家庭路由器中安裝“青少年上網保護器”,自動過濾含有“免費皮膚”“抽獎”等關鍵詞的鏈接;為孩子的游戲賬號綁定獨立郵箱,避免與家長的支付賬戶關聯。
另外,學校的反詐教育課堂也應推陳出新。可以通過模擬實際詐騙場景,讓孩子們扮演騙子、家長、警察等角色,深入了解詐騙過程及其背后的利益鏈條。
這種互動式教學不僅能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識,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騙局的運作邏輯,從而增強應對能力。
不是讓孩子對世界筑起高墻,而是教會他們在荊棘中依然保持善良的勇氣,或許這才是反詐教育的終極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