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開始,我們的出生率就持續下滑。
從2023年開始,我們的人口就進入負增長。
我們經常用人口的負增長來預測未來的樓市格局不可持續,不會觸底反彈。這輪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也沒有地產的身影。
未來的地產,還有救嗎?
在我看來,地產,終將迎來三分天下。
房地產不會被替代,但是過去高周轉的模式肯定是不存在了。我們是農業文明起來的社會,我們對固定場所的追求是刻在基因里的,在未來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不會被改變。
當全國人口總量以每年百萬級速度蒸發時,城市間的“人口收割戰”卻愈發白熱化。北上廣深、杭州、成都等核心城市,正憑借產業優勢與政策虹吸效應。
將人口紅利轉化為房價的“永動機”。
隨著中美關系階段性緩和,上海、北京作為世界性城市,肯定要迎來新的貿易平臺。
深圳,這個曾以“來了就是深圳人”吸引天南海北青年的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逆勢增長50萬,南山科技園的碼農們用每月2.5萬元的房貸賬單,托起深圳灣豪宅均價突破20萬元/㎡的“神話”。
杭州則憑借AI科技、數字經濟與阿里生態,三年間人口凈增120萬,錢江新城的“碼農房”價格較2018年翻了一倍。這些城市的人口凈流入率高達3%-5%,遠超全國平均。
得人口者,自然得地產。
地產的第一個天下,是全球貿易網絡的中的節點城市,這些城市的房價,并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而是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籌碼”。
當人口紅利消退,產業優勢成為房價企穩的核心引擎。
如果說北上廣深杭是第一個天下,那武漢、合肥、西安等強二線城市,正通過“科創突圍”重構經濟版圖。
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是:GDP增速保持5%以上,青年人口占比超30%,且擁有1-2個全國領先的產業集群。如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均形成“就業—居住—消費”的良性循環。
誰能提供就業,誰就能守住人口和年輕力。也許他們不是最強的購買力,但這些人口卻是最好的生產力。
地產的第二個天下,就是產業優勢的強二線城市,這里城市的房價,有著年輕力和購買力在支撐。科創突破、人口回流和政策托底,做好這些的城市,房價不會出現大問題。
與核心城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口收縮型城市正加速滑向“房價杠精水泥”的深淵。東北某資源型城市,2024年新生兒數量較2016年暴跌62%,新城區入住率不足30%,部分樓盤售價從5000元/㎡跌至2500元/㎡仍無人問津。
這些城市也有共同的困境,傳統產業凋零導致就業流失,人口結構老齡化加劇,土地財政依賴度卻高達60%-80%。更致命的是,它們在“搶人大戰”中全面潰敗。
他們會逐漸鶴崗化,成為底特律。
地產的第三個天下,就是如今沒有產業和就業優勢的三四線、五六線城市。除了個別文旅起色的城市,剩下將長期橫盤。
地產,自然從“全民炒房”到“三分天下”。這場分化的本質,是中國城市的人口再分配,資源再平衡。
當人口紅利消失,地產陷入存量博弈,有人漲,就必須有人跌。
有人贏,就必須有人輸。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