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園的收購品牌果多美,在北京提供了更好的水果消費體驗,并引入了蔬菜、干貨等品項)
百果園2024年的業績“暴雷”,展現了水果專營連鎖“脆弱”的一面。
根據百果園此前的業績預告,百果園預計2024財年公司虧損3.5億-4億元(2023財年盈利3.6億元),收入同比去年的113.9億元減少不超過15%。加盟店數則從2023年末的6081家減少到2024年末的5116家。
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出現像百果園這樣的水果專營連鎖業態,它是中國零售業的特有與創新。早前,百果園創始人余惠勇也曾解答過這個現象,他認為之所以全球未出現水果專營連鎖,是因為水果很難標準化,以及連鎖人才缺乏這兩個因素所致。
換言之,百果園在中國的出現及壯大,也得益于對這兩個制約問題,取得了一定突破。
現在,已成功實現連鎖,并做出一定連鎖規模的百果園,在業績剛破百億關口之際,便出現了“變臉”,那是不是又意味著水果專營連鎖這個業態的成長天花板依然很低。
百果園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未來的市場位置在哪?它能不能成為水果流通行業的一個“基礎設施”——只有成為一個領域的基礎設施般的存在,才會有很高的安全邊界。否則,在快速變化的水果零售業,會很容易被“變化”所埋沒。
《商業觀察家》也將這些問題,提給了百果園的一位高管。
該高管的回復是:“市場地位只是個心智,或經營結果。百果園有兩個核心價值,第一、百果園是兼顧品質與性價比的水果專營連鎖品牌,這本身對消費端有長期價值。第二、我們搭建的水果生態會持續促進國產水果強牌和提高種植端的改良。比如,當前我們首推的“無腿酸劑”的耙耙柑,是真正為了產業和顧客的健康安全,這需要百果園不斷提高、踐行行業標準。”
“假設‘基礎設施’的定義是為中國水果的種子種苗、品種改良、植保技術、采后技術、科技化助力,那百果園是一直為此在高投入做。不難的未必是長期有價值的。”
《商業觀察家》認為,百果園2024年業績承壓,可能主要有四個層面的因素所致。
一、消費市場相對低迷。
水果CPI(價格)處于低位,以及水果消費總量并未有顯著增長,量與價都在承壓。加上疫情后,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持續提升,減肥鍛煉人群持續增大,形成了一股對水果“果糖”的恐懼心理,這也影響了水果消費市場。(大米的消費量都減少了)
這些對于做中高端水果市場的百果園,可能會造成較大影響,并考驗百果園的市場定價能力。
如果定價能力弱,那可能就需要犧牲一定利潤來保收入、保市場份額。
反過來講,從這波消費低迷的市場行情中,也可以觀察:市面上,有哪些企業具有真正的定價能力。
二、新業態。
由于中國水果的消費主體是年輕女性群體,導致水果零售業的變化非常快,這也是百果園之所以能出現的原因之一。
從水果零售業的發展脈絡來看,先是有農貿市場賣水果,后有超市連鎖賣水果,再細分出現了水果專營連鎖,然后,水果零售的迭代速度突然加快了(可能與消費購買力上升及資本市場“繁榮”有關),短短數年時間,出現了前置倉賣水果、拼多多抖音賣水果、干果專業連鎖、果切連鎖、以及大量的果汁、果茶連鎖。到現在又出現了果切自助量販連鎖。
一家企業要完整跟上中國水果零售業的變化與“迭代”速度,是非常困難的。
一家企業要完整地去引領中國水果的消費潮流,也是非常困難的。
百果園高管人士過去也曾對《商業觀察家》稱,他們認為能對水果零售業產生顛覆的玩家,不是現在已經存在的這些玩家,而會是新冒出來的玩家。
但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百果園過去這些年,也很難做到對水果消費潮流的完全引領。
其復制的主力業態——十幾平米左右的小店形態,成熟,效率高,但消費體驗性有限。
三、競爭。
在高線市場,百果園的競爭者是“鋪租”,小店的租金都很高,高線市場的租金又更昂貴,單賣水果這點毛利怎么才能覆蓋成本,可能是百果園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所以,百果園必須走品牌品質路線,價格并不便宜,但能與小攤小販能產生區別,進而賺到毛利覆蓋鋪租。
但高線市場有前置倉業態,前置倉的租金更低,它們可以租商圈外的地下倉庫,通過人力做線上接單線下到家配送來繞開鋪租的高成本。實際上,最早的一批前置倉創業公司,都是主營做水果的。
它們的存在,對水果專營連鎖業態是有較大沖擊與分流的。因為年輕女性也懶,喜歡送貨到家,喜歡便利,而前置倉比水果專營小業態更便利,提供的水果品項選擇也更多。
在低線市場,購買力弱,人們吃的便宜,到目前依然還是農貿市場與個體攤販在“定義”水果零售,連鎖超市其實也是跟著農貿市場走,它們中的很多把水果價格賣得很低,基本上不賺什么錢,為的是從農貿市場中搶到一些客流。
百果園在低線市場要面臨低價競爭。
四、規模不經濟。
隨著連鎖規模的擴大,管理難度越大,容易出現“規模不經濟”的情況。
按過往中國生鮮零售行業的發展來看,很多企業跨進百億銷售門檻后,就出現了“規模不經濟”的現象,比其他行業的門檻更低。比如運營成本上升、分配失衡、內耗增多、貪腐問題等,進而推動零售價格虛高直到“撞墻”。
在跨進百億銷售收入門檻后,這可能也是百果園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百果園之前推崇的是“信任”文化,很有競爭力,很多的管理問題最初都是由不信任引發并"擴散"的。由此,百果園在上市后,能不能“堅守初心”。
總體來說,百果園最大的優勢是產業生態能力,其深耕產地有20多年了,到目前已部分解決了水果流通的標準化問題、果賤傷農問題、水果流通的穩定性問題,以及帶動了一條產業鏈的共生發展與人才培育。
產地端都是重資產投入,不僅是金錢上的重,還是時間精力投入上的重。這構成了百果園的“壁壘門檻”。
但這個優勢到當下也有一些被稀釋:要撬動產地,擴展產業生態,需要足夠大的零售訂單規模,但從2024年百果園的經營看,其收入是雙位數下降的。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