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戰斗演習(張愛萍攝于1944年)
老照片里的時光——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在泗洪
陳 波(宿遷市新四軍研究會副秘書長)
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是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在洪澤湖畔組建的第四師一支快速反應部隊,也是新四軍唯一的騎兵團,為全民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立下了不朽功勛,被稱為彭雪楓將軍的“三件寶”之一。騎兵團成立后,曾經長期戰斗生活在今泗洪境內,給泗洪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讓我們回顧騎兵團的金戈鐵馬,一同走進騎兵團在泗洪界頭集、楊景、榕花樹、杜巷等老照片里的舊時光,重溫革命前輩的戰斗生活場面。
左起:亞冰、王孟凡、吳先黨、程朝先、展廣蘊、李宣化。
這張照片比較清晰,在革命紀念館使用的次數也比較多,背靠一片樹林,健碩的戰馬上端坐著騎兵團初建時威風凜凜的三個大隊的指揮員。他們分別是騎兵團一大隊:程朝先大隊長、教導員亞冰(章塵);三大隊:展廣蘊大隊長、教導員李宣化;五大隊:大隊長吳先黨、教導員王孟凡。拍攝者在照片眉頁上清楚留下了“騎兵團大隊在泗陽縣界頭集合影”。界頭集,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屬于淮北抗日根據地的泗陽縣,就是現在泗洪縣的界集鎮。
“騎兵團在泗洪”,那么騎兵團什么時候在泗洪界集的呢?
這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鄧子恢文稿》第61頁刊載的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所作1941年“年終工作總結報告”,在關于四師活動范圍面積中,首句就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說明:”現時本師活動范圍面積,以師直屬隊駐地半城為中心,騎兵團駐泗陽縣屬之界牌集整訓 ……”文中,師長、政委稱今天的泗洪界集鎮為界牌集。發表時間是1941年12月,這說明騎兵團自8月1日在淮寶縣(今洪澤縣)成立,12月之前就移駐今泗洪境內。
查閱相關資料,時間范圍還可進一步縮小,1941年10月中旬,新四軍發起程道口戰役,第四師騎兵團奉命參加外圍作戰,戰役勝利后騎兵團即駐于界集訓練,史稱“界頭集整訓”,團部駐界集李塘。騎兵團通過這次整訓,戰斗力得到顯著提高。
這里還有必要說明下,文中的泗陽縣是淮北行政公署下轄的邊區縣,于1941年9月在成子湖畔太平集路莊成立(今屬泗洪界集鎮),縣長王路。同時調泗東縣委書記張維城擔任泗陽縣委書記,此階段泗東縣只有縣委沒有政府,尚屬工作隊性質,工作上和新成立的泗陽縣聯系較為緊密,后來有些有關騎兵團戰史的敘述,曾把泗東縣大江莊榕花樹誤為泗陽縣大江莊榕花樹。
騎兵團全體指戰員攝影于楊景鎮(今洋井)
騎兵團經過界頭集整訓后,團部移駐離師部較近的五大隊隊部所在地濉河區楊景鎮大江莊、榕花樹(今洋井、大江同屬泗洪孫園鎮下轄村居)。這張第四師騎兵團全體照片1943年8月29日拍攝于楊景鎮。此時,騎兵團已兵強馬壯,全團617人,擁有戰馬504匹,經過一系列戰斗的考驗,成為戰無不勝令日偽軍聞風喪膽的淮北鐵騎。
在楊景鎮大江莊,強化指揮和管理,騎兵團以大隊為單位,將戰馬按白馬、紅馬、黑馬順序進行一次統一調整,后來新成立的第七隊為黃馬大隊。根據地人民群眾得知后歡欣鼓舞,到處傳頌新四軍有了“白馬團、紅馬團、黑馬團”,有的說這些馬都是神馬,逢山越山遇水過水,跑起來四個蹄子不沾地;有的說只要看到天邊揚起黃沙,一眨眼騎兵就沖到跟前了,這些眼疾手快的“猴子兵”專門砍敵人當官的;還有的說騎兵團像一條龍,行動起來二十里長,遇到敵人尾巴一卷,就把敵人卷掉!
老百姓口口相傳關于騎兵團的英勇作戰場景,極大振奮了淮北邊區軍民抗擊日軍的士氣,沮喪了敵人蠶食我根據地的企圖。例如,在1942年冬著名的淮北抗日根據地以弱勝強的33天反“掃蕩”斗爭中,騎兵團就首傳捷報,在馬公店以西的簸箕窯面向300名日偽發起沖鋒,擊斃小隊長以下15人,俘虜20余人并繳獲兩匹戰馬和部分彈藥,拉開了反擊敵人的序幕。
駐楊景大江莊期間,各大隊面向半城大王莊,沿泗洪汴河、濉河駐扎訓練。河岸邊的石集、大江莊、榕花樹、楊景(楊井、陽景、洋井)、劉凹(中洼)、杜巷等泗洪地名都深刻地留在了老騎兵的記憶當中。
騎兵團干部訓練班留影于榕花樹(42人)
作為騎兵團的主要創建者,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對騎兵團將士十分嚴格,要求指戰員們上馬像螞蚱一樣敏捷,騎在馬上像磐石一樣穩固,強調要練好兵,特別強調先要練好將。這張照片,便是1943年9月騎兵團干部訓練班留影于榕花樹,圖片中的42位騎兵干部或立或坐,雖然沒有戰馬,但英姿颯爽的形象仍然讓我們倍感親切。
榕花樹、大江莊、楊景等村莊,是抗戰歲月點綴在濉河旁數個唇齒相依的小村落,莊與莊之間的空地和沃野便是騎兵團將士訓練、生活的地方。烽火名校淮北中學和騎兵團近在咫尺,即使現在,我們去實地也能看出這些村莊的大體位置,感受到曾經全民族抗戰時期這里抗日將士和學生們的人歡馬躍。
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經常到榕花樹給騎兵將士講話。他們從軍事角度稱贊騎兵團有老紅軍的底子,有股敢打敢拼的戰斗作風,同時提出光能猛打猛沖還不行,要有勇有謀,既要學馬術,學會在馬上打槍劈刀,還要學戰術,特別要學會指揮,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從群眾紀律上要求騎兵團要關心愛護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切力量的來源,軍隊是從群眾中生長出來的,如果離開了群眾,不僅不能勝利發展而且不能生存。
為支持騎兵團的建設和發展,彭師長還帶頭把自己心愛的坐騎“火車頭”送到了榕花樹。這是一匹救過師長命的大青馬,因快速奔跑時能趕上火車而得名。津浦路西一次戰斗中,彭師長被敵人包圍,正是這匹大青馬一騎絕塵沖出重圍,讓200余敵人騎兵撲了空。
騎兵團戰斗英雄攝影于杜巷。前排左起:程坤源、彭雪楓、周純麟。
這張彭師長和騎兵團戰斗英雄合影照拍自杜巷。杜巷位于今泗洪縣孫園鎮張王社區。照片前排居中的是彭雪楓師長、位列左右的是騎兵團政治部主任程坤源和騎兵團團長周純麟,站在他們身后的是騎兵團28位戰斗英雄。照片頁眉上留下了“騎兵團歷次戰斗英雄攝影;一九四四年五月卅于杜巷”字樣,時間、地點、人物一目了然。
1944年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經過邊區軍民數年來用鮮血寫成的光輝戰果,經過像33天反“掃蕩”、山子頭等粉碎日偽軍進攻和戰勝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戰役戰斗,根據地得到極大地鞏固和發展。新四軍四師和淮北軍區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這時,騎兵團已發展為四個大隊。
1944年,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渡過艱難時期后,開始了局部反攻,淮北抗日根據地到處也發起春季攻勢,狠狠打擊了日偽軍。5月24日,彭雪楓師長出席騎兵團在駐地召開的追悼大會,追悼在歷次戰斗中犧牲的49名騎兵將士,激勵大家要有“馬革裹尸歸葬”的雄壯志向和英雄氣概,繼續我們的英勇精神,更多地消滅敵人,為犧牲的同志復仇。5月30日,彭師長在杜巷和騎兵團歷次戰斗英雄留下了這張珍貴照片。
8月15日,這支在洪澤湖畔組建的新四軍騎兵團,作為第四師的主力之一,西進作戰,恢復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不負彭雪楓師長、鄧子恢等第四師首長和指戰員的厚望,與1941年上半年曾經給第四師造成重大損失的國民黨頑固派騎兵師作戰,打得國民黨騎兵師潰不成軍,再次呈現了淮北鐵騎的雄風。
一張抗戰照片,就是一段段寶貴的歷史。今年是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謹以此文向為在全民族抗戰中英勇奮斗的革命前輩們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