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1989年至1994年,有36位對革命,以及新中國成立做出巨大貢獻的將軍,被冠以軍事家的稱號。
然而,在這36位軍事家當中,就有八位是來自新四軍。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位大將粟裕,他曾經是新四軍第二支隊的副司令員,因出色的軍事才干,在不久后,被軍長葉挺任命為新四軍先遣支隊司令員,向蘇南敵后進行偵查。
等到新四軍第二次組建,粟裕任職新四軍第一師師長,此時的他已經成為新四軍的骨干成員。
第二位大將張云逸,他是新四軍的核心創建者。在新四軍成立之初,張云逸被中央總部派到皖南參加新四軍的創建,并任命為參謀長兼第三支隊的司令員。
皖南事變后,張云逸參與新四軍的創建,任職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由此可見,張云逸是新四軍的元老,先后參與經歷了新四軍的第一次組建與第二次組建。
第三位無銜將軍李先念,他曾任職新四軍第五師師長。
雖然,李老沒有軍銜,但他在其它領域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任職副總理,同時兼任財政部部長,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李先念還是80年代黨的重要領導人,改革開放的重要支持者。
第四位大將黃克誠,他原本是八路軍344旅的副旅長兼職政委,是屬于一位綜合型的軍事干部。
然而,在新四軍第二次組建時,由黃克誠領導的八路軍被并入新四軍,并改編成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同時兼任政委一職。
要知道,新四軍第三師在他的領導下,成為兵多將廣的一支主力雄師。這支部隊,后來發展成解放軍第39軍。
第五位軍長葉挺,他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被毛主席稱贊我軍的第一任總司令。正因為地位的特殊性,在1937年新四軍成立的時候,葉挺成為這支部隊的軍長。新四軍在他的帶領下日漸壯大,從而遭到蔣介石的嫉妒,于是發動了著名的皖南事變。
在這次事件中,葉挺被俘,直到抗戰勝利后恢復自由。后從重慶飛往延安的途中,飛機發生了事故,不幸遇難。
第六位彭雪楓,在抗戰初期,彭雪楓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由于在戰爭年代,十分缺乏軍事干部,于是彭雪楓被上級調到豫皖蘇邊境,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等到新四軍第二次組建,彭雪楓任職第四師師長兼政委,領導淮北地區的抗日戰爭。
可以說:彭雪楓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個人的軍政能力得到了毛主席的稱贊,被譽為黨的好榜樣。只可惜,在抗戰快進入尾聲時,與頑軍的戰斗中英勇犧牲。
第七位羅炳輝,在抗戰全面爆發后,羅炳輝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戰工作。后被調到新四軍任職第一支隊副司令員,協助陳老總共同開辟敵后根據地。
在部隊得到擴編后,個人軍事能力很強的羅炳輝任職新四軍第五支隊的司令員。皖南事變后,又先后擔任第二師副師長,師長等職。
羅炳輝將軍是在1946年因病逝世,沒有見證新中國的成立,但在80年代被追贈軍事家。
第八位大將徐海東,他原本是八路軍344旅的旅長。在平型關戰役結束后,徐海東被調到華東地區任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
1940年1月,徐海東病倒在皖東抗日前線,此后的時間里,他一直在病榻和擔架上度過,一度抱病指揮作戰,后因身體不支被迫離開指揮崗位。
如果再加上陳毅元帥,新四軍共走出九位軍事家,可謂是人才濟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