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俄軍現在組建有六大集群,其中最晚成立的是以列寧格勒軍區為班底的北部集群。
實際上按照俄軍總部原本的心思,這個北部集群并不轄太多兵力,主要是以少部分老牌部隊為基干,帶著一票新軍和動員部隊,依托本土作戰搞好防衛工作即可。
因此該集群組建后發起的哈爾科夫作戰,其實也屬于“以攻為守”,解決別爾哥羅德遭襲擾的問題,并連帶鍛煉新軍。
但不成想烏軍來勁后,先是在哈爾科夫方向集中機動兵團反攻,這邊打不動后又奇襲庫爾斯克,結果在這邊得手了。
這樣北部集群原有的那“仨瓜倆棗”肯定不足以應對,所以必然增兵;而為了不中烏軍圈套,俄軍又不能從重點進攻的頓涅茨克抽兵,所以就從其他戰線增援應對,搞出了當下的“大雜燴”陣容。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當下北部集群的麾下兵力,其實屬于列寧格勒軍區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增調空降軍、海軍步兵以及外區的陸軍部隊。
比如北部集群從赫爾松戰區調兵時,原本應該屬于其指揮的北方艦隊第61海軍步兵旅和第14軍第80摩步旅沒有動,反倒把第49集團軍的第34摩步旅給調來了。
至于為何這么調兵,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增調第49集團軍的兵力卻是很有意思的。
現在我們提俄軍第49集團軍,大家不免會覺得很生疏,畢竟沒怎么聽說過嘛!
沒怎么聽過的原因也很現實,因為這個第49集團軍是俄軍南部軍區原轄的3個集團軍中規模最小,也最不起眼的,該部所轄的戰斗部隊只有第34和第205兩個摩步旅,另外還有相當于旅規模的第7軍事基地。
俄烏開戰后,第49集團軍一直參與赫爾松方向的攻防作戰;尤其是后來俄軍轉入防守后,這邊的戰事看點比較少;就算是后來的烏軍渡河戰,俄軍也是空降兵和海軍步兵露臉多些,第49集團軍可以說是“默默無聞”。
在“蹲坑時長兩年半”后,第49集團軍所轄部隊終于迎來了到其他戰場參戰的機會,所派出的就是偏向山地作戰的第34摩步旅。
這個旅有兩個基礎優勢:
第一:在赫爾松蹲坑作戰的傷亡是比較少的,所以該旅的實力非常完整,而且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訓練,官兵的基礎素質是比較高的;
第二:赫爾松方向當時主要以炮戰和無人機戰為主,因此第34摩步旅的無人機分隊實戰經驗豐富,炮兵也很老練。
除了基礎優勢外,還有個潛在的心理優勢就是這個旅在赫爾松蹲坑是很難拿下大戰功的,眼看其他戰區的部隊立功,自己也難免心癢癢,再加上是調回本土參與反擊作戰,士氣更沒問題。
唯一有點潛在可能的弱點就是,赫爾松這邊的近距離戰斗比較少,在面對烏軍精銳集團時,第34摩步旅能不能打?
結果部署到位后,關于第34摩步旅無人機分隊的戰斗力很快就顯現出來,其所獲戰果頗多,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庫州烏軍的載具多,俄軍可以打個夠。
而地面突擊方面,第34摩步旅也沒有露怯,打得仍然很兇,在流出的戰地視頻中,野外的烏軍陣地被打得遍地尸體。
這說明實戰環境下經過高水平充分訓練的部隊,即便缺乏相關實戰,但真到戰場了照樣很能打。
最近,第34摩步旅就在小洛克尼亞以北的定居點——波格列布基成功插旗,另外第11軍直屬的第9摩步團一部也參與了此方向的戰事。
波格列布基只是一個戰前人口不到300人的小村子,連帶附近的馬里耶夫卡和奧爾洛夫卡加起來,也不算多大。
但烏軍在這個方向集中了第17重型旅、第22機步旅、第92突擊旅、第95空突旅以及游騎兵第6團輪番據守,守軍質量是比較高的。
所以這邊的仗激烈交鋒數月,俄軍都沒有推過去;而俄軍第34摩步旅是在1月份抵達庫州戰區,能在少部分加強下與擊敗對面的烏軍精銳,占領波格列布基、馬里耶夫卡、奧爾洛夫卡,這確實也是值得一提的戰績。
而且第34摩步旅的戰斗作風還可以,其實也算是打了3個定居點,但跟友軍一起插個旗就得了,沒搞出幾十面旗幟的大活兒。
因此,赫爾松過來的這支俄軍部隊,當然也算可圈可點。畢竟要還是蹲守赫爾松的話,插旗的機會可不多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