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星標”,點“在看”,
今天你AI了嗎?從昔日的“AI鼻祖”ChatGPT,到近期的“頂流明星”DeepSeek,再到馬斯克重金打造且號稱“地表最強AI”的Grok3......越來越多的AI工具橫空出世。
圖源:pexels
它們是設計圈的“摸魚神器”,教育界的“全能導師”,醫療金融界的“黑科技”,制造業的“效率狂魔”......可見,無論你是打工人、學生黨還是藝術設計師,AI已經悄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魔法般的效率改變我們的工作效率和思維方式。
AI讓重復性工作消失,卻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它們究竟是幫助我們端穩飯碗的“智能外掛”,還是來搶走我們飯碗的“競爭對手”?
圖源:pexels
前不久,國際勞工組織(ILO)在巴黎人工智能峰會上就警告稱,“人工智能(AI)產生的工作自動化將對女性職工產生更大的影響,有可能加劇職場上女性與男性的不平等。”
看人下菜碟?AI或取代大部分女性工作
沒錯!全能AI不僅會寫代碼、拍視頻,現在還開始“挑選”職業了!
巴黎人工智能峰會期間,國際勞工組織(ILO)總干事吉爾伯特·洪博(Gilbert Houngbo)在巴黎大皇宮舉行的一場圓桌會議上表示:“大多數被自動化取代的崗位,都是女性占多數的”。
圖源:LeMonde
此外,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中已經對“人工智能對性別平等可能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凱南-弗拉格勒商學院(UNC Kenan-Flagler Business School)市場營銷學教授、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克·麥克尼利(Mark McNealy)表示,美國和歐洲近80%的職業女性從事易受自動化影響的工作。
圖源:pexels
毫無疑問,這個消息猶如重磅炸彈一般擊中了職場女性的要害。繼35歲中年危機、生育偏見之后,AI也要成為女性在職場上的障礙了嗎?!
“這就是人工智能‘部署’的陷阱之一。”
法國參議院科學技術選擇評估辦公室主席斯特凡納·皮德諾爾(Stéphane Piednoir)感嘆道。
如果你要求AI代表某一職業的從業者,且不指定該從業者是男性還是女性,那么得出的結果永遠是一位‘男醫生’‘男性首席執行官’‘男秘書’。
沒想到在看似平等的數字世界里,竟然也有一把隱形的“性別刻度尺”。
圖源:Adobe Stock
由巴黎經濟學院下屬的“世界不平等實驗室(World Inequality Lab)”發起的《男女人工智能平等公約》中指出“目前女性僅占人工智能領域就業人數的 12%”,并強調“女性的缺失是男性設計和開發的算法存在性別歧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迄今為止,88%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都是由人類創建的。人工智能領域的“男女不平等”也造成了算法上的“陽盛陰衰”。
圖源:pexels
平等實驗室人工智能小組的企業社會責任總監海倫·德克斯·范·魯伊斯(Hélène Deckx van Ruys)強調道。
女性必須在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所有職業中積極參與并獲得肯定,特別是為了消除算法偏見、包容所有多樣性、消除刻板印象等。
圖源:pexels
全球7500萬個工作崗位有風險
這些會被優先淘汰!
AI的出現除了對職場女性造成不利影響之外,也“摧毀”了更多就業機會。
國際勞工組織預計,人工智能將總體影響全球2.3%的就業崗位,即約7500萬個就業崗位。
總體而言,我們估計,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程度較高,2.3%的就業崗位(或7500萬個工作崗位)面臨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在高收入國家,這一比例更高,達到5.1%的就業崗位(或3000萬個工作崗位),因為這類工作更為普遍。
圖源:pexels
大家應該很好奇哪些崗位會受到沖擊呢?
國際工會聯合會(UNI)全球工會秘書長克里斯蒂·霍夫曼(Christy Hoffman)表示:“電視編劇、呼叫中心(客服)工作人員等崗位可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甚至會完全替代他們。”
同時,想法哥享法妹也就此向DeepSeek提問,它預測有五大崗位將優先被淘汰,包括:
1、文員類
2、客服類
3、流水線
4、模板化廣告設計、文案、翻譯類
5、運輸類
總的來說,AI有可能淘汰掉的主要是一些技術含量較低、重復性高的崗位。
圖源:pexels
國際勞工組織(ILO)總干事吉爾伯特·洪博認為,為了確保這些員工不被“拋棄”,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對他們提供支持,同時企業也要對員工進行“持續培訓”。他指出:
事實上,不是人工智能會搶走我們的工作,而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們缺乏開發新技能的準備。
圖源:pexels
那么,哪些崗位不易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呢?讓我們再來看看DeepSeek給出的答案:
1
創意與藝術領域
·藝術家/作家/導演
AI可生成基礎素材,但真正的創新需結合文化背景與情感表達,如作家通過個人經歷編織故事,藝術家將情感注入作品。
·設計師
高端定制設計需融入審美判斷與手工技藝,如珠寶設計或文物修復依賴人工技藝。
圖源:pexels
2
醫療健康領域
·醫生/外科醫生
復雜診斷需結合臨床經驗與人文關懷,如手術操作和突發情況處理。
·護士/康復治療師
護理工作包含情感支持和即時護理,如老年護理中的陪伴與傾聽需求。
圖源:pexels
3
教育與培訓
·教師/教授
教育需個性化指導與價值觀塑造,教師需根據學生情緒調整教學方法。
·教育顧問
學業規劃與心理輔導依賴深度互動與同理心。
圖源:pexels
4
情感與專業服務
·心理咨詢師/社工
情感支持需同理心與倫理判斷,尤其在隱私敏感領域。
·律師/法官
法律決策涉及倫理權衡與社會公義,需靈活應對復雜情境。
圖源:pexels
5
手工藝與個性化服務
·手工藝人/定制設計師
工藝創作強調獨特性與人工打磨,如高端服裝定制需結合審美判斷。
·個性化咨詢顧問
需根據用戶需求動態調整方案,如健康管理師需實時分析數據并激勵客戶。
圖源:pexels
6
新興技術與倫理領域
· AI研究員/數據科學家
技術研發需創新思維與倫理監督,如算法設計需人類定義框架。
·倫理顧問
算法偏見與隱私保護需人類持續監督與修正。
圖源:pexels
7
其他高需求崗位
·健身教練/體育教練
需以身示范并提供情感激勵。
·供應鏈管理者
跨部門協調依賴復雜決策與人際溝通。
·護理學專業從業者
老齡化社會下,護士需臨床判斷與應急處理能力。
圖源:pexels
概括一下,這些崗位的共同特點是“人類不可替代性”,即依賴創造力、情感連接、倫理判斷或復雜社交能力。
正如DeepSeek指出:“職業發展的關鍵在于與AI協作,而非競爭。”
大家認為,未來AI會作為“輔助工具”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還是會沖擊到我們的個人利益呢?歡迎在評論區各抒己見~
文字:開心妹
圖片:已在文中標明來源,侵刪
審編:Léa
參考資料:
https://www.huffingtonpost.fr/economie/article/l-explosion-de-l-ia-dans-le-monde-du-travail-va-creuser-les-inegalites-entre-les-femmes-et-les-hommes_246016.html
https://www.lepoint.fr/societe/comment-l-intelligence-artificielle-creuse-les-inegalites-entre-les-salaries-09-12-2024-2577541_23.php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