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智繪詩境:當AI遇見唐風宋雅》
Q1:您既是CFA、FRM持證人,又是詩社資深成員,這種跨界身份令人好奇。能否談談您的文學啟蒙與金融專業性的關聯?
作者:我的創作基因其實扎根于兩種看似矛盾的土壤:歷史敘事的熱忱與金融邏輯的錘煉。 2010年創作的《東瀛艷姬傳》并非偶然——這部100萬字的歷史小說以日本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和明朝勘合貿易為背景,通過虛構的貴族女性視角,探討權力博弈中的人性掙扎。此書分上中下三部曲,中篇部分一經上架,便有大量讀者閱讀。當時日點擊量破萬的數據背后,是讀者對微觀人物細膩心理描寫與宏大史觀交織敘事的認可。這部作品讓我意識到,文學創作的本質是“用感性語言解構復雜系統”,這與后來從事金融工作時,宏觀分析經濟周期與微觀分析經濟個體的思維模式不謀而合。
作為CFA和FRM雙料持證人,金融領域的專業訓練賦予我兩大優勢:
1.結構化思維:在服務客戶時,常需將模糊的需求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案,這種能力遷移到詩詞AI分析中,體現為“詩境要素拆解模型”的構建以及對意象背后所表達的傳統文化的延伸;
2.風險洞察力:FRM對“黑天鵝”事件的預判思維,促使我在書中時刻提醒“AI創作邊界”,警示技術濫用可能導致的詩意流失。
Q2:從《東瀛艷姬傳》到《智繪詩境》,您如何實現小說敘事向詩詞美學的轉型?這種轉變對書籍創作有何影響?
作者:《東瀛艷姬傳》的創作經歷像一座橋梁:
1.題材關聯性:小說中也涉及到許多《源氏物語》的和歌,促使我系統研究東亞古典詩詞的互文傳統;日本文化源自中國,而小說中提到的勘合貿易正是中華文明向海外輸出的路徑之一。
2.敘事技巧遷移:小說擅長的“多視角敘事”在本書中演化為“雙重解讀體系”——每首詩詞同時呈現AI的客觀解析與作者的主觀創作札記,前者理性拆解技法,后者感性追溯創作心境。
Q3:是什么契機讓您想到將AI與傳統詩詞結合?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作者: 兩個關鍵詞觸發創作:文化斷層與技術潛力。 市場上雖不乏AI創作案例,但少有系統探討“技術如何解碼詩詞美學”的作品。這本書的幾十首詩詞中,既有我八年積累的原創作品,也有AI生成后經人工潤色的詩作。技術和人文的平衡之道在于——技術是顯微鏡,幫助讀者看見詩心的細胞結構;而人文情懷是望遠鏡,引領讀者眺望星辰大海。
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于:
1.填補空白:首部系統性呈現“AI+詩詞”全流程的案例集,為科技人文交叉研究提供樣本;
2.雙向賦能:用AI解析經典詩境(如“騁懷”、“問情”等主題),同時通過人工干預提升AI創作的詩性;
3. 教育實驗:書中的AI解讀模式可成為偏遠地區詩詞教學工具,未來書籍捐贈計劃和科教軟硬件設備的開發和投入使用將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
Q4:作為“技術人文主義”的倡導者,您的金融從業經歷如何塑造這本書的價值內核?
作者: 金融十五年從業經歷,讓我目睹了太多“技術顛覆傳統”的案例,也深刻理解變革必須建立在“價值錨點”之上。本書的三大核心設計原則均源于此:
1.風險收益平衡:借鑒資產組合理論,建立“傳統技法保留度”與“AI創新性”的權重分配模型——科技與詩意的平衡;
2. 信息透明度:如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AI生成內容必須標注原始數據源及算法版本——現代經濟學中的版權屬性;
3. 可持續性評估:引入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框架,評估AI詩詞創作對文化生態的長遠影響——人文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可持續性。
在這些金融專業方法論的理念指導下,使得本書不僅是一場文化實驗,更是一份帶有可行性方案的跨界研究報告。
Q5:對于未來想跨界的創作者,您有何基于自身經驗的建議?
作者: 跨界不是簡單的“A+B”,而是尋找第三個賽道。我有三個具體建議:
1.建立轉換器思維:把原領域的專業工具“轉譯”為新領域的創新方法,例如將FRM的壓力測試轉化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風險評估模型;
2.深耕交界地帶:我在創作初期曾研究“量化投資中的美學要素”與“詩詞格律的數據結構”,發現二者在模式識別層面高度相通;
3.預設AI倫理防火墻:正如金融機構需要合規審查,跨界創作應提前規劃技術應用的道德邊界。
Q6:您提到“技術人文主義宣言書”的定位,能否具體說明其社會意義?
作者: 這本書試圖回應三個時代命題:
1.文化傳承困境:當年輕人習慣短視頻語言,如何讓“楊柳岸曉風殘月”叩擊Z世代心靈?AI交互式解讀可能是新入口;
2.教育公平挑戰:通過捐贈書籍與配套AI工具,讓偏遠地區學生獲得“詩人+工程師”雙重導師資源;
3. 創作倫理爭議:書中探討“AI署名權”、“算法偏見對詩境的影響”,呼吁建立技術賦能傳統文化的倫理框架。 定期舉辦“唐風宋雅數字重生”研討會,邀請文理學者、教育工作者共同完善這一生態。
Q7:對于這本書的長期影響,您有怎樣的期待?
作者:
短期目標:
1.2025年3月出版后,首批捐贈100冊至云貴川鄉村學校;
2.呼吁高校及研發機構開發詩詞AI教學模塊,列入“傳統文化數字化”選修課。
遠景展望:
1.期待書中“技術人文主義”理念能啟發更多跨界實踐,比如敦煌壁畫AI修復、戲曲元宇宙展演;
2.最終目標不是讓AI取代詩人,而是構建“人類靈感+機器智能”的創作共同體,讓千年文脈在數字時代枝繁葉茂。
記者觀察:
在這場對話中,作者展現出罕見的“理性與詩性共生”特質:當他用期權定價模型解釋“柳永詞中的概率美學”時,仿佛在華爾街與秦淮河之間架起了一座虹橋。這種跨界深度,或許正是《智繪詩境》被稱為“技術人文主義宣言書”的底氣——它證明真正的創新,永遠誕生在學科交界的模糊地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