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極陣列(MEA)被廣泛用于記錄大腦活動和刺激神經組織。然而,傳統的微電極陣列通常是平面的,這限制了它們適應神經結構自然曲線的能力。現有的增加3D特征的方法需要多個制造步驟,增加了復雜性并限制了設計的可能性。
為了克服這些限制,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的研究小組從塑料熱成型(一種將塑料薄片塑造成不同形狀的常用技術)中獲得靈感,開發出了μETF。他們的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npj Flexible Electronics》雜志上。
釜山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微電極熱成型(μETF)技術,用于制造具有三維結構的柔性微電極陣列(MEA)。這種單步法工藝可提高電極與神經元的接近度,降低刺激閾值,提高人工視網膜和腦機接口等應用的神經記錄和刺激精度。圖片來源:釜山國立大學
研究人員Jeong 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靈感來源于對外賣咖啡杯塑料蓋的簡單觀察。我意識到,這種塑料成型方法可以在微觀層面上用于創建神經電極的3D結構。”
3D微電極工藝
如上圖1b所示,所提出的單步μETF工藝將平面MEA局部變形為具有微觀凸起和/或凹陷結構的3D MEA。通過常規微加工工藝制備的25通道平面LCP MEA32在一組金屬夾具和彈性體層內與3D打印的模具進行熱壓(>Tg),以進行對準, 將模具的凸起和/或凹陷的3D微結構復制到MEA上,如圖1c所示。在μETF步驟之后進行電極開口,以防止開口區域受到熱成型步驟的影響,確保MEA的電化學性能一致。
單步μETF的LCP MEA創建微觀凸起和凹進3D結構的增強神經接口
μETF方法包括加熱嵌入微電極的柔性聚合物薄片,并將其壓在3D打印的模具上。由于液晶聚合物(LCP)具有機械強度、生物相容性和長期穩定性,研究人員使用它作為基材。這種工藝能形成精確的凸起和凹陷結構,增強電極與目標神經元的接近度,同時保持其電學特性。
與傳統的微機械加工方法不同,μETF 簡化了制造過程,并可在單個MEA 內形成各種復雜的三維結構,包括井、穹頂、壁和三角形特征。
3D微電極驗證結果
在一項概念驗證研究中,研究人員應用μETF開發了一種優化的三維MEA,用于刺激盲人患者的視網膜。計算模擬和實驗室實驗表明,與傳統的平面電極相比,三維電極將刺激閾值降低了1.7倍,空間分辨率提高了2.2倍。
微電極陣列視網膜下刺激效益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于評估μETF MEA對視網膜下刺激有效性的離體視網膜實驗
Eom博士解釋說:“我們的三維結構使電極更接近目標神經元,從而使刺激更有效、更精確。”
研究人員指出,除了刺激視網膜外,研究人員還將 μETF 應用于各種神經接口,包括大腦、脊髓、耳蝸和外周神經接口。這種方法能夠創建各種三維結構,包括井、穹頂、壁和三角形特征,從而為不同的神經環境量身定制電極設計。
這項技術在腦機接口(BCI)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可幫助癱瘓病人恢復運動能力。通過在運動皮層植入三維神經電極陣列,我們可以解碼神經信號并將其轉化為物理動作,如控制機械臂或輪椅。
μETF的多功能性不僅限于神經接口。研究團隊正在探索其在可穿戴電子設備、類器官研究和片上實驗室系統方面的潛力,在這些領域,精確的3D微結構可以增強設備的功能。下一步工作包括完善制造技術,以實現更廣泛的醫療應用。
僅用于學術分享,若侵權請留言,即時刪侵!
歡迎加入腦機接口社區交流群,
探討腦機接口領域話題,實時跟蹤腦機接口前沿。
加微信群:
添加微信:RoseBCI【備注:姓名+行業/專業】。
歡迎來稿
1.歡迎來稿。投稿咨詢,請聯系微信:RoseBCI
點擊投稿:
2.加入社區成為兼職創作者,請聯系微信:RoseBCI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不錯過每一條腦機前沿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