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總說"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這話可真不假。前年五一和去年國慶連著兩次往保定跑,每次待足十天,現在看別的古城總覺得差點意思。上周同事約我去新開發的仿古小鎮,看著水泥墻上刷的假磚紋,滿腦子都是保定西大街上貨真價實的青磚灰瓦。
說來也怪,沒去保定之前,我也跟著旅游攻略擠過山海關,在人堆里拍過正定隆興寺。可自從在老保定胡同里轉過幾圈,現在聽見"古城"倆字,眼前準保晃出城隍廟門口曬太陽的大爺,還有雙彩街拐角支著蜂窩煤爐子賣烤紅薯的大嬸。
這座被稱作"京師門戶"的老城,真有股子說不出的實在勁兒。我從直隸總督署的儀門溜達到四進院,站在比籃球場還大的楠木大堂前,摸著冰涼的青石臺階,突然就懂了什么叫"一座衙署看盡三朝風云"。拐個彎鉆進古蓮花池,這邊剛數完康熙皇帝題寫的"蓮池十二景"碑刻,轉頭就看見廊檐底下打太極的老人們,歷史和煙火氣攪和得那叫一個自然。
要說最勾人的,還得是保定人過日子的那股熱乎勁。大清早跟著房東阿姨去永茂胡同喝驢肉湯,看她掰著火燒往里泡,順手給我加勺翠綠的蔥花;中午蹲在白運章包子鋪門口,數著摞得比人還高的蒸籠,看師傅用老秤盤裝包子;晚上溜達到軍校廣場,混在跳廣場舞的人群里啃冰糖葫蘆。這種踏實過日子的勁頭,是那些商業街學不來的。
記得頭回去淮軍公所看戲樓,房梁上褪了色的描金彩繪把我驚著了——掉漆的木雕牡丹里居然藏著八國聯軍留下的彈孔。后來在光園看到馮玉祥當年親手種的梧桐樹,突然就明白為啥《野火春風斗古城》非選這兒不可,保定連磚縫里都能摳出半本近代史。
現在落下倆毛病:一是看見新修的仿古建筑就撇嘴,二是聽見喇叭里放的電子叫賣聲就皺眉。上回去某網紅古城,滿街都是義烏批發的"文創產品",聞著油炸臭豆腐的味,滿心想的都是保定金臺驛街邊現磨的芝麻醬香,還有南大街上那家開了三十年的鐘表鋪,老師傅修表時連氣兒都不敢大喘。
要說遺憾也不是沒有,去年特意帶了相機想拍古建筑,結果鏡頭總被市井煙火勾走——裕華路上蹬三輪收廢品的大叔,蓮池南大街挑擔賣甜面醬的老農,還有總督署廣場上抽陀螺抽得虎虎生風的大爺,這些活生生的畫面可比死板的飛檐斗拱有意思多了。
現在終于信了老一輩說的"千年歷史看北京,百年變遷看保定"。這座把近代風云揉進柴米油鹽的老城,就像剛出爐的驢肉火燒,外酥里嫩越嚼越香。沒準明年五一,我又得坐上開往保定的綠皮車,畢竟有些滋味,嘗過就再也忘不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