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nico
“牡丹江彎了幾個彎,小蝦米甭靠岸,咱們沒空裝”。20年前,方文山寫的一首《牡丹江》,讓多少人對這座遙遠的東北城市充滿了想象。而《甄嬛傳》劇粉常掛在嘴邊的“發(fā)配寧古塔”,“寧古塔”就在牡丹江。
不過,在過往大熱的東北攻略中,常常難以見到牡丹江的身影。前來游玩的旅客,大多把它視為最普通的交通中轉站。
實際上,這里卻是東北擁有極為豐富“移民文化”的城市。
牡丹江地處邊境,是滿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民族先后遷入此地生活,目前有38個少數(shù)民族。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交匯,形成了獨有的城市氣息。
△牡丹江市區(qū)城景。(圖/視覺中國)
傳統(tǒng)的四合院和恢弘的俄式風格建筑,共同勾勒出了牡丹江的城市外觀。來這里,除了能體會“出國游”的樂趣外,還能COS一把甄遠道(《甄嬛傳》里女主甄嬛的父親),打卡古裝劇里的場景。
牡丹江是河名,也是城市名。“牡丹江”的名字源自滿語“穆旦烏拉”的音轉,意為“彎彎曲曲的江”。這條江的部分流域流經(jīng)牡丹江市區(qū),將城市劃分為北岸、南岸。
位于南岸的綏芬河市,是牡丹江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小城。從地圖上看,它東臨日本海,南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規(guī)模不大,卻是中俄兩國極為重要的陸路口岸。
△綏芬河百年中東鐵路火車站。(圖/視覺中國)
漫步在牡丹江的街頭,隨處可以瞧見中文、俄文、朝鮮文三文并列的招牌。從綏芬河入境,來旅游、消費的俄羅斯友人擠在城市不同的區(qū)域。駐足一會,便能發(fā)現(xiàn)身邊有許多用不同語言交流的群體。
這樣獨有的城市景觀,源于20世紀初一列奔馳的綠皮火車。公元1896年,清政府允許俄國修筑中東鐵路。1903年,鐵路建成,正式通車。自此,哈爾濱因其優(yōu)越的位置迅速從一個漁村一躍成為商業(yè)繁榮的大都市,有“東方小巴黎”之稱。
這條從俄國開來的火車,也為牡丹江帶來了貿易與人口的繁榮。由于地處東北亞經(jīng)濟圈中心區(qū)域,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牡丹江自然成為了東北對外交流的窗口。
△俄羅斯鐵路的內燃機車在綏芬河站內。(圖/視覺中國)
大量外國商人和投資者前來,推動了當?shù)毓ど虡I(yè)的發(fā)展,有人在這里經(jīng)商,也有人干脆直接落戶安家。直到現(xiàn)在,牡丹江內的俄羅斯商品依然隨處可見。
除了俄羅斯族,還有許多朝鮮族人生活于此。19世紀末,由于山海關以內連年遭受自然災害,部分朝鮮族人民從圖們江遷入牡丹江地區(qū)。久而久之,這里已成為了我國第三大朝鮮族聚居區(qū)。
多元的文化帶來了豐富的美食。正宗的俄羅斯面包房和飄著香氣的朝鮮族拌菜攤可能就相隔一個街角。一到飯點,人來人往的街區(qū)立刻化身世界大廚房,香味誘人。不管東北菜、俄餐還是朝鮮餐,在此皆可品嘗到最正宗的味道。
△在綏芬河街頭,有地道的俄羅斯美食。(圖/小紅書截圖)
可以說,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同星光般點亮了牡丹江。而最出名的打卡點——綏芬河口岸,也只是打開牡丹江文化寶箱的鑰匙之一。
順著鐵道而去,橫道河子站點是一個很難不吸引文藝青年的目的地。在社交平臺上,這座百年小鎮(zhèn)也常被貼上“東北小鐮倉”“北海道分道”的標簽。
每逢冬季,鐵軌旁的小河便會凝結成冰。厚厚的積雪映襯著站臺的黃墻綠窗,路口的信號燈、黃色限高桿下的鐵道口,隨便拍,仿佛都能勾起人們關于《情書》的浪漫回憶。
△橫道河子雪景。(圖/視覺中國)
然而,拋開日劇濾鏡,橫道河子本身就擁有足夠的吸引力。
橫道河子又被稱為“花園城鎮(zhèn)”,由于地處長白山脈,周邊森林覆蓋率高達92%,愛好到大自然“吸氧”的人根本無法錯過。這里有茂密的森林、古樸的房屋建筑。走在夏天午后的小路上,鄉(xiāng)間清新又淳樸的氣息撲面而來。
作為翻越高嶺的必經(jīng)之地,橫道河子曾有一段因鐵路而輝煌的歷史。中東鐵路通車后,這里同樣迅速成為商賈云集的商貿中心。鼎盛時期,據(jù)說聚集了6萬中俄居民,銀行、教堂與俄式別墅鱗次櫛比。
△橫道河子的老俄式建筑。(圖/視覺中國)
其中,最響當當?shù)臉酥拘越ㄖ鞘ツ高M堂教堂莫屬。圣母進堂教堂建造于1902年,其薄荷綠與深藍搭配的色彩非常特別,登頂可俯瞰全鎮(zhèn)俄式屋頂,眺望遠山疊嶂。
圣母進堂教堂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內部極為罕見地采用了中式榫卯與俄式雕花混搭的工藝,算是中俄文化交融的作品。教堂完全使用木材卡、嵌、鑲、雕建成,沒用一根釘子,穹頂卻采用拜占庭式“洋蔥頭”造型,是我國唯一一座全木質結構的東正教教堂。
△圣母進堂教堂。(圖/視覺中國)
至今,橫道河子小鎮(zhèn)仍保留著256棟俄式建筑,留下繁榮盛況的一縷記憶碎片。而橫道河子車站也因獨特的扇形機車庫和哥特式風格的火車站建筑而聞名,紅色的塔尖、黑色的磚瓦、米白色的墻面,猶如悠遠的歷史油畫。
老火車站仍在運營,而這座“火車拉來的小鎮(zhèn)”已轉型為活的鐵路博物館。
古人談起寧古塔,多半代表著一去不復返。清代筆記《研堂見聞雜錄》里就曾記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甄嬛傳》的“寧古塔苦寒無比”也成了形容寧古塔的經(jīng)典臺詞。然而,時過境遷,曾經(jīng)苦寒的流放地,如今早已成為溫馨的魚米之鄉(xiāng)。
△濱綏線海林站附近,即“寧古塔”一帶。(圖/視覺中國)
寧古塔現(xiàn)位于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雖然名字帶有“塔”,實際卻并沒有“塔”。新編《寧安縣志》稱,‘寧古’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六個’,‘塔’則譯為‘居址’,合譯‘六居址’,指的是當時寧古塔地面上的六個大部落。
在清代,寧古塔可謂是東北軍事重鎮(zhèn)。最初,寧古塔的位置在黑龍江海林市,1662年清政府設立將軍府,又過4年才遷至如今的位置。當時,清廷通過屯田、征貢、設驛站等政策開發(fā)新城,而流人(流放至此的罪臣及其家屬等)則成為了重要勞力。
在流人遷入前,這片土地尚屬未開化的苦寒邊陲。流放者攜入中原典籍與精耕農技,改良了傳統(tǒng)刀耕火種的方式,引入稻麥蔬果種子,與當?shù)鼐用窆餐瑝ㄖ吵銎r田。歷經(jīng)數(shù)代耕耘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運用,昔日的荒原早已經(jīng)變成肥沃的“塞外江南”。
△海林市石河鄉(xiāng)的水稻田。(圖/視覺中國)
如今,“流放寧古塔”已成為非付費不可體驗的娛樂活動。去年年底火遍全網(wǎng)的“風雪寧古塔”項目,就是在這里復原驛站場景,讓游客穿越歷史、體驗流人生活,一開園就迎來了大批花錢“流放”寧古塔的年輕人。
△鏡泊湖景區(qū)游玩項目——沉浸式體驗“流放寧古塔”。(圖/小紅書截圖)
牡丹江很小,小到步行就能逛完城市最熱鬧的區(qū)域;牡丹江也很大,大到可以容納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從過去到現(xiàn)在,牡丹江變了又變。一列列綠皮火車穿過東北土地,帶來了繁榮,也帶來了變遷。
如今,雖然傳統(tǒng)的綠皮火車已不再駛過,歷史時光也悠悠散去,年輕人卻仍可以在這座曾經(jīng)的工業(yè)土地上,尋找到過去的時光痕跡。
編輯:曾寶氣;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你會乘上開往牡丹江的火車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