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刷到一個新聞,有個30歲的青年在企業面試時被面試官撕毀簡歷,不是因為別的,僅僅因為小伙自考本科,非全日制本科畢業。
這事兒在網上還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有人說企業太勢利,也有人認為學歷就是硬指標。
大家有沒有想過,企業在篩選簡歷時,到底在看什么?
曾經我也做過HR(企業人力資源招聘員),每天都要篩選大量簡歷。每次看到“本科及以上”后面跟著的那行小字——“985/211優先”,心里就五味雜陳。
因為這就是明眼的“學歷歧視”甚至嚴重說就是“就業歧視”。
那時候,部長讓我按照學歷層次先將簡歷分類,專科的放右邊,普通本科放中間,重點大學的放左邊。
記得當時我看見一份專科簡歷,工作經歷寫得特別豐富,我認為特別適合待招崗位的要求,于是單獨向部長匯報。
部長卻讓我先把簡歷分出來。
可想而知,這份出色的簡歷,甚至說與行業相當適配的人才,就此淹沒在簡歷中,最終未被錄用。
這事兒我一直記憶猶新,因為曾經我也抱有希望的投過一家大企業,然而簡歷投上去是石沉大海,畢竟我就是普通本科畢業。
當下大環境不好,就業變得更加艱難,企業在招用人時,總是習慣對比,他們認為學歷高、畢業學校好才是人才。
可,學歷真的能代表能力,代表一切么?
近日,看到全國政協委員甘華田的提議,說到我心坎里了。
他說現在就業市場對“第一學歷”的歧視,就像高考一考定終身——哪怕你后來讀了名校碩士,企業還要扒你本科是不是“雙非”(非985/211)。
更爆炸的是,他還建議把學歷歧視直接寫進法律,企業再搞“本科以下免談”這套,可能要被記入征信黑名單。
這可是一個好消息呢?不就是把“學歷歧視”納入“就業歧視”的范疇了嗎!
未來,要是真正取消一本和二本劃分,招聘公告上“985/211優先”這種隱形門檻就得消失。
想想也是,一本和二本本來就是人為劃線,像我們省某個二本院校的計算機專業,實際就業率比一些一本學校的高多了。
然而,在找工作時,仍然逃不掉“學歷低、學校差”被淘汰的選擇。
還回到我做HR的時候,那一年我社招過一個男生,他是專升本學歷,但是曾經在企業參與過ERP系統搭建。
我把他的情況自己簡歷給到部長,部長瞟了一眼學歷就說:“這種學歷能搞系統?別是吹牛吧。”
結果啪啪啪打人,人家現場詳細講解,說的有理有據,一看就是有經驗的人,結果部長考慮學歷還是沒有留下。
后來,聽說這哥們去了對手公司,還主導公司信息化建設。
我想,公司可能因此錯過了一個人才,因為他確確實實厲害,要是換做我是決策者,毫不猶豫留下,可惜了!
甘委員還提到,要讓國企、事業單位帶頭不卡學歷。這點我舉雙手贊成!
我做HR那陣,公司曾合作過的一家國企,招個行政助理都要碩士,結果天天干的工作就是訂會議室和貼報銷單。反倒是合作的外包公司,有個中專畢業的姑娘,Excel函數用得比財務總監還溜,現在被挖去當數據分析師了。
這么些年來,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一直行業熱題?“學歷代表能力,能力靠學歷證明”我一直認為是偽命題!
說到底,學歷就像衣服標簽,能看出你從哪個裁縫鋪出來,但穿上合不合身還得看裁縫的手藝。
雖然,我現在已經不在企業干,也不存在找工作的時候,但是想到我做HR那時候“唯學歷論”的經歷,真為低學歷人才捏一把汗。
所以,我一直希望打破“唯學歷論”,讓真才實學的人能夠到合適的崗位發光發熱。
希望甘委員的提議能早點落地,讓企業招聘不在單看學歷。
大家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