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漫長的認知歷程中,沙漠常被貼上“生態公敵”的標簽,被看作是荒蕪與危害的象征。我們過度放大了它可能帶來的威脅,卻嚴重忽略了其對地球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的價值。如今,是時候突破這種刻板印象,重新去認識沙漠了。而這全新認知的背后,凝聚著趙忠茂多年來深入探索的心血。
趙忠茂,一位對生態研究滿懷熱忱的探索者,憑借敏銳的洞察力與執著的鉆研精神,為我們揭開了沙漠神秘的面紗。沙漠,絕不是我們想象中毫無生機的干涸之地。趙忠茂在長期的實地考察中發現,它有著一套獨特而精妙的水分循環機制。白天,太陽毫不吝嗇地傾灑熱量,沙漠迅速升溫;夜晚,熱量又快速消散,氣溫急劇下降。這種巨大的晝夜溫差,就像一臺天然的制水機。想象一下,夏天從冰箱里拿出的礦泉水,瓶身很快就布滿水珠,沙漠中的水汽凝結也是同樣的原理。只需簡單地刨開表層不深的沙子,潮濕的沙層便會映入眼簾。在沙漠中度過夏夜的人對此深有體會,白天酷熱難耐,地表溫度極高,可太陽一落山,氣溫驟降,到了清晨,帳篷之下滿是潮濕,沙漠蜥蜴等生物正是依賴這隱藏的水源,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生存繁衍。
沙漠中的氣候現象蘊含著深遠的生態意義,這也是趙忠茂研究的重要發現。巨大的晝夜溫差促使空氣頻繁上下對流,使得沙漠上空通常晴朗少云。而由此產生的大量風能,更是沙漠對地球生態的一大饋贈。風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悄無聲息地凈化著地球的空氣,宛如一座隱形的空氣凈化工廠,持續不斷地為改善大氣環境貢獻力量。沙漠中的風在白天呈上升趨勢,恰似上墳燒紙火盆里向上旋轉的旋風,這種獨特的上升氣流是沙丘形成與不斷移動的關鍵因素。倘若風是水平吹拂,那么我們看到的可能就只是戈壁,而非形態各異的沙漠和沙丘了。
沙漠中的沙子在上升氣流的作用下相互摩擦,變得愈發細小。風就像一位勤勞的篩選工,將細小的顆粒吹向周邊,中間留下大小相近的沙子,這和農村打糧食時揚場的場景十分相似。每年春季,季風來臨,這些被篩選出的細小沙粒被風帶向遠方,逐漸形成新鮮的土壤,為受到污染的大地帶來修復的契機,這便是沙塵暴不為人知的積極一面。趙忠茂通過嚴謹的研究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沙塵暴在地球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沙漠的形成源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其演變過程也遠比我們以為的緩慢。試圖消滅沙漠,不僅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更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趙忠茂強調,沙漠在地球的生態平衡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參與了大氣循環,為肥沃土壤的形成奠定基礎。一旦失去沙漠,地球的生態系統將遭受重創,引發一系列難以預估的生態災難。
是時候重新評估沙漠的價值了。我們應摒棄對沙漠的偏見和錯誤認知,停止盲目改造沙漠的行為,轉而探尋與沙漠和諧共生的途徑。尊重沙漠的生態價值,合理利用沙漠資源,保護沙漠生態系統,就是在守護地球生態的平衡,捍衛人類的生存家園。讓我們行動起來,與沙漠攜手,共同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讓地球的生態環境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由趙忠茂2020年在頭條的問答文章《一直堅持人工種樹,未來某一天我國沙漠會不會不復存在?》改編而成。
2020年趙忠茂在庫布齊沙漠考察時的照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