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徐晨陽的繪畫實踐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向,不僅標志著他個人藝術語言的突破,更折射出藝術家對數字化時代生存狀態的深刻反思。他以“格子”與“流淌”為核心意象,將東方筆墨的呼吸感融入幾何抽象的理性框架,在控制與自由、秩序與破壞之間構建起獨特的感知張力,既是對現代性困境的回應,也是對藝術本體的哲學性探索。
徐晨陽的抽象繪畫以“格子”為起點,這一形式既是對現代數字化網格化生存的隱喻,又暗含東方傳統中的“窗格”意象。在作品《直覺的秩序》系列中,幾何化的格子結構被顏料的自然流動所滲透,形成“內在破壞”的視覺效果。這種“破壞”并非無序的瓦解,而是通過丙烯顏料的流動重力,模擬自然結晶的生長過程,使畫面呈現出“胚胎般的生長潛能”。
藝術家將東方書寫性的節奏感注入抽象語言,通過色塊的疊加與滲透,創造出類似水墨暈染的層次感,既保留幾何的理性秩序,又賦予畫面生物性的呼吸韻律。這種手法呼應了日本巖彩畫的肌理質感與中國傳統壁畫的斑駁感,形成“東方性”的隱性在場。
徐晨陽 作品B2022002 亞麻布丙烯 162×162㎝ 2022年
例如,在2023年香港個展“理想的理想”中,他以橫縱交錯的線條與暈染色塊構成抽象畫面,既有程序化的理性構圖,又保留顏料自然流淌的偶然性,暗示個體在數字化規訓中尋找自由的可能。這種創作邏輯暗合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理念,即通過藝術激活被技術遮蔽的生命感知。
徐晨陽 布的景象 布面油畫 73×100㎝ 2014年
徐晨陽的藝術哲學與其生活實踐深度交織。他多年修習茶道,將“順服自然”的東方智慧轉化為創作方法論。在畫面中,他放棄對顏料的絕對控制,轉而遵循材料自身的重力與流動性,使色彩如茶湯般自然滲透、沉淀。這種“無為”的態度,既是對工業化精確性的反叛,也是對道家“道法自然”的呼應。
徐晨陽 作品C2023006 亞麻布丙烯 120×120㎝ 2023年
徐晨陽的抽象探索打破了冷/熱抽象、極少/極多主義的傳統對立。在2023年“極少與極多”個展中,他以極簡的幾何結構承載無限延展的細節:畫面中斑駁的色層既像遠古巖畫的滄桑,又似數字像素的堆疊,將時間性與空間性融為一體。策展人彭鋒將其解讀為“宇宙爆炸的視覺回聲”,線條的交點象征萬物互聯的宇宙之網,而色彩的滲透則暗示生命裂變的動態過程。
徐晨陽 漂流島之十一 布面油畫 100×73cm 2021年
徐晨陽的抽象實踐,本質上是一場重構感知倫理的試驗。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時代,他通過顏料的物質性與東方美學的精神性,喚醒被數字信息鈍化的生物性感知。其畫面中格子的秩序與流淌的生機,既是對現代性困境的揭示,亦是對生命韌性的禮贊。這種創作不僅為抽象藝術注入東方哲思的新維度,更提示了一種生存的可能:在控制與自由的張力中,保持“泰然讓之”的倫理姿態,讓美成為抵抗異化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