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聯合書單,由全國人文社科領域優秀出版單位聯合發布,致力于推薦最優秀的人文社科圖書。我們每月發出一期書單,這是我們的第108期書單。
盼望熱愛人文社科書籍的讀者,持續關注我們。愿人文社科好書的養分,滋潤我們的心靈,繁盛我們的思想。
感謝本期書單評審團(音序):抱老師、曹偉、韓秀記、林頤、張弘
2025年2月 | 第108期
《8050問題:如何拯救極限家庭》
[日]川北稔著,馬靜譯,北京貝貝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將“8050問題”視為高齡父母與壯年期子女同住而產生的社會問題,聚焦在擁有40歲以上子女且難以成為援助對象的家庭。在鄰國日本,超過100萬人正身處類似境遇之中,其中,40~60歲的蟄居人口超過了60萬。“8050問題”,是東亞社會未來可能會面對的課題,它的成因、現狀與未來值得關注。
《大清算:納粹迫害的遺產與對正義的追尋》
[英]瑪麗·弗爾布魯克著,陶澤慧譯,理想國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本書考察“二戰”后幾十年間的審判與證詞、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言談,從更廣義的角度清算納粹罪行,揭示其非人道程度遠勝于后來人們對它的解釋。從戰時逐漸猙獰、無孔不入的反人類手段,到戰后有選擇性地認罪,作者消解了官方“直面過去”神話,而20世紀中期的冷戰格局更加劇了清算的復雜性。
《帝國之翼:胡林翼的官場與戰場》
張彥明著,岳麓書社
本書是一部講述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生平及其事功的作品。書中以胡林翼的人生經歷為主線,細致再現他從少年紈绔不羈到中年幡然醒悟,繼而擔任湖北巡撫,整頓軍政體系,確保湘軍崛起,奠定晚清中興大業的非凡一生。
《法國大革命史:1789—1815》(全三卷)
王養沖、王令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目前僅有的一部由中國學者主筆的、以法國大革命為主題的通史性專著。著者以法國進步的大革命史編纂學為參照,以宏觀視野謀篇布局,從大革命前舊制度末期的法國寫起,將拿破侖帝國的覆亡作為革命的終點,從而全面、真實、客觀地為讀者展現這場大革命波瀾壯闊和反復曲折的全過程。
《父輩之罪:歷史記憶與德國的轉型正義》
[德]蘇珊·奈曼著,李泳譯,后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一個國家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自身歷史上那些令人痛苦的記憶?人們該以怎樣的行動回應自己父輩的罪惡?在種族對立與種族和解之間,在篡改與銘記之間,未來的人們將如何選擇?本書作者以德國人和美國人在這些問題上的做法為例,為西方世界對待自身現代歷史中的罪過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高齡海嘯:日本養老觀察》
[日]川口彰俊、凌云著,萬川|中國工人出版社
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社會中,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齡海嘯”?日本,可以說是全球老齡化的“試驗場”。作者結合多年在日本經營養老院的實際經驗,深度剖析了日本養老產業的歷史與現狀,揭示了老齡社會中的真實困境與應對策略。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這場關于養老的探索不只是日本的故事,也是中國即將面臨的現實挑戰。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1898—1918)》
[加]陳忠平著,東方出版中心
本書深入挖掘北美地區的稀見史料,運用網絡理論,揭示了1898至1918年間北美和跨太平洋華人改良與革命的各自起源、相互關系及其廣泛影響。書中不僅細致描繪了康有為、孫中山等歷史人物及北美僑領的海外政治活動,還涵蓋了最早的華人婦女政治組織。
《臨安之變:紹興體制與南宋中興》
郭瑞祥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建炎四年,金人搜山撿海無功而返,標志南宋進入實質性建國期;紹興十二年,宋金簽署和平協議,南宋完成了建國進程和國家重構,正式建立了影響中國數千年的政治體制、軍事體制,奠定了基本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本書展現南宋初期激烈的政治、軍事、文化震蕩,揭示南宋疆域上偏安、政治上獨裁、文化上沉滯的形成過程和內在邏輯。
《命若朝霜:〈紅樓夢〉里的法律、社會與女性》
柯嵐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從法律社會史角度解讀《紅樓夢》,作者綜合文學、法學、歷史多重視角,聚焦人口拐賣、生育、性侵、財產分配、官員考核等社會議題,分析了《紅樓夢》作者及書內女性角色如何受到當時禮教與法律的限制、如何做出反抗與批判,展示了清代法律與社會的風貌。
《疲于做自己:抑郁癥與社會》
[法]阿蘭·埃倫貝格著,王甦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完整地呈現了抑郁癥作為一個精神病學概念的流變,同時剖析了抑郁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他將精神病學的文化史和技術史結合起來,試圖通過對一個概念的歷史的解讀,展現整個當代社會對人的理解和主體性本身遭遇的變遷。
《權力、信仰與幻想:美國在中東(1776年至今)》
[以]邁克爾·B.奧倫著,張艷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美國為何以及如何在中東問題上如此糾結?地理上與美國相距甚遠的中東為何會對美國的戰略和外交政策產生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史學家、前以色列駐美大使邁克爾·B.奧倫用“權力”“信仰”“幻想”這三個詞解釋了這種代價高昂的執著,也講述了美國自1776年獨立起與中東的關系。
《惹作》
易小荷著,文匯出版社
1995年她出生時,被取名叫“惹作”,相當于漢語“招弟”。15歲時,她被嫁給陌生人,只因家支相配。18歲時,她選擇自殺,女兒只有三個月大。在大多數人記憶里,她只是一個在某年喝農藥而死的人。不曾擁有身份證、結婚證,死亡時的年齡,也是“待確認”。她叫“惹作”,彝語的意思是“再來一個男孩”。
《三角工廠大火:146人,紐約,真相與變革》
[美]大衛·馮·德萊爾著,劉懷昭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11年3月25日,紐約,格林尼治村三角女裝廠。因為一場大火,146名工人失去了生命,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年輕的移民女工。本書中,美國記者德萊爾通過挖掘大量珍貴史料,還原了三角工廠火災這一歷史事件現場及其背后的時代真相——工人罷工、女權主義覺醒、政治博弈、制度變革……
《透過黑猩猩看人類:分享的進化》
[日]松澤哲郎著,韓寧、方谷譯,東方出版社
黑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并通過模仿將工具的使用方法代代相傳,而人類則能夠通過語言主動分享經驗。自嬰兒時期起,人類便學會了通過交流尋求幫助,構建起相互協助的社會關系,從而產生了理解他人之心,創造出語言、文化和藝術,分享與愛也由此誕生。本書通過人與黑猩猩認知能力的比較,講述了人類心靈進化的完整故事。
《維納斯與阿佛洛狄忒:一個女神的歷史》
[英]貝塔妮·休斯著,萬博譯,方尖碑|譯林出版社
從這位女神的誕生地塞浦路斯開始,貝塔妮·休斯通過藝術作品、神話傳說、考古發現和哲學探索,破譯了隱藏在維納斯這一形象背后的一系列文化密碼,追溯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化與流變,揭示了這位不朽女神的影響力緣何持續至今,講述了其在人類文明時空之旅中的非凡故事。
《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著,張欽楠、陳謀莘、施路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第五版增加了幾乎一倍的全新內容,從美洲、非洲和中東、亞太、歐洲幾個區域入手,深入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從細部考察20世紀以來全球現代主義傳統在建筑領域的表現。形態各異的建筑不僅是對地理、氣候、物質條件、文化環境的回應,也在強調地形學、形態學、可持續性、物質性、人居、城市形態的過程中展示出獨特的一面。
《一百個星期六:與斯特拉·萊維追尋失去的世界》
[美]邁克爾·弗蘭克著,[美]馬伊拉·卡爾曼繪,尹楠譯,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斯特拉·萊維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幸存者,她是一名出生在希臘羅得島的猶太女性。2015年,92歲的斯特拉遇到作家邁克爾·弗蘭克,在后者充滿善意的好奇和耐心之下,斯特拉逐漸敞開心扉,她講出來的故事令人震撼。這場相約星期六的交談持續了六年,不僅呈現出一名非凡女性的經歷,也使消失的羅得島猶太社區得到紀念。
《意識與社會——1890—1930年歐洲社會思想的新取向》
[美]H.斯圖爾特·休斯著,李豐斌譯,商務印書館
本書是奠定作者在思想史上之地位的作品。英文修訂版增加了一篇出自政治科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mann)之手的導讀。
《〈源氏物語〉的美學世界》
[美]梅麗莎·麥考密克著,顧姍姍譯,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510年《源氏物語畫帖》是世界上已知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語繪畫和書法作品集。哈佛大學教授梅麗莎·麥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現藏于哈佛藝術博物館的這部書畫集,并結合《源氏物語》的文本和中世日本美術傳統,為每帖書畫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讓讀者能夠進入一個立體而豐富的《源氏物語》美學世界。
《知識的進化:當代代相傳的知識遇上會思考的機器》
[英]西蒙·溫切斯特著,孫亞南譯,湛廬文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本書帶領我們展開了一場知識探索之旅:從口頭故事到文字的出現,從古代圖書館的興起到蔡倫在中國發明的紙,從古登堡印刷機的革新到百科全書的全盛,從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崛起到宣傳和公共關系的技術發展,直至當代的數字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一幅知識畫卷徐徐展開,顯示技術如何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與思維。
《中國與白銀時代的終結(1873~1937)》
[美]奧斯丁·迪恩著,葛宇亮譯,索·恩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以白銀為主線,梳理了晚清民國時期的幣制改革過程,分析了影響中國幣改的多重內外因素,將白銀終結的歷史置于全球化的視域之下考察。在此過程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晚清政府和民國各屆政府均為創立一種統一的貨幣本位而努力,美國、英國、日本也在同時基于各自的立場試圖影響中國貨幣改革的方向。
《中歐大溫泉:一部政治、藝術與療愈的歷史》
[美]大衛·克雷·拉奇著,任逸飛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本書講述了從古希臘羅馬至今——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中歐一些重要溫泉小鎮的歷史。這些溫泉小鎮是文化創意的溫床,真正的藝術圣地;亦是高層政治的謀劃地,政治家們齊聚于此,改變了歐洲歷史進程。事實證明,大溫泉根本不是人們常說的“永恒的”和諧綠洲,而是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現實的縮影。
《總有好書店》
[美]杰夫·多伊奇著,汪暢譯,譯林出版社
在一鍵購物時代,書店是否還有必要?當傳統書籍式微,書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芝加哥神學院合作社書店提供了答案。其前執行董事杰夫·多伊奇從空間、價值、時間和社區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書店所應該具有的品質。好書店的產品不是圖書本身,而是為讀者提供的獨特瀏覽體驗,讓讀者在書架間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