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美元的特斯拉VS萬億人民幣的比亞迪,誰才是“潛力股”?
在全球科技格局重構的浪潮中,中國科技巨頭的崛起正以不可逆的態勢改寫產業規則。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七姐妹”(比亞迪、阿里巴巴、騰訊、中芯國際、小米、聯想、美團),憑借技術自主性與系統性創新優勢,展現出超越美國“七姐妹”(蘋果、谷歌等)的增長動能。
核心邏輯一:技術范式的顛覆性躍遷
“比亞迪榮登科技榜第四”并非偶然,而是實力的真實寫照。其構建的垂直整合生態體系已形成從芯片(IGBT)、電池(刀片電池)到智能駕駛(IPB系統)的全鏈路閉環。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強度達6.9%,遠超特斯拉的4.1%,11萬工程師團隊與1600億累計研發投入支撐其技術護城河12。而特斯拉銷量9年來首降(2024年178.9萬輛,同比-1.1%),暴露其產品迭代周期落后中國車企2.6代的短板。
核心邏輯二:資本定價權的重構
口說無憑,資本市場已用真金白銀投票:2025年比亞迪股價漲幅超27%,市值重返萬億人民幣,同期特斯拉市值蒸發近30%跌破萬億美元。435億港元H股配售吸引中東主權基金等長線資本,折射全球資本從“石油美元”向“新能源人民幣”的遷徙16。摩根大通、高盛等機構直言中國科技股估值仍被低估,AI技術突破(如DeepSeek低成本大模型)正重塑估值邏輯。
核心邏輯三:產業生態的系統性優勢
中國科技巨頭的崛起依托“場景-制造-研發”三角循環:中芯國際28nm以上成熟制程全球市占率19%,華為昇騰芯片構建自主算力體系,比亞迪則通過全民智駕戰略推動高階智能駕駛普及,其與大疆合作的車載無人機系統更開創行業先例。反觀特斯拉,FSD本土化瓶頸與制造成本優勢消解,凸顯單一企業難以抗衡系統性生態的局限。
未來十年,智能汽車作為移動計算終端的屬性將愈發顯著。以比亞迪為領軍的中國車企在車路協同、工程化落地能力上的積累,正推動“中國方案”成為全球標準。這場競賽的本質,已從產品較量升維為創新體系與產業生態的終極對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