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首次在聯邦層面將英語定為美國官方語言,終結了建國以來無官方語言的歷史傳統。這一政策撤銷了克林頓時期對非英語使用者的公共服務語言支持,引發文化霸權與身份認同的激烈爭議。當大洋彼岸掀起語言政治風暴時,中國是否也需要重新審視英語的定位?
一、特朗普新政的全球語言政治隱喻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絕非單純的語言規范,而是確立文化主體地位的體現。通過將英語與美國精神綁定,新政強化了西方價值觀的全球話語權,英語早已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美式意識形態的隱形航母。研究顯示,85%的國際組織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而全球頂尖學術期刊中90%以英語出版。這種語言選擇讓英語國家在規則制定中天然占據高地。
反觀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普通話的法定地位,雖保障了國家統一,卻在全球化競爭中顯露局限。科技論文翻譯滯后導致學術影響力折損,國際組織任職人員英語能力不足削弱了我們的話語權。當美國用語言鞏固軟權力時,單一語言策略是否讓我國錯失了戰略機遇?
二、新加坡語言戰略的大智慧
面對世界語言博弈,新加坡提供了四兩撥千斤的范本。這個華人占比74%的國家,卻將英語定為行政語言。既避免鄰國對大中華文化圈的警惕,又無縫對接全球產業鏈。更精妙的是,政府通過英語+母語雙語政策,既讓馬來裔、印度裔免于邊緣化焦慮,又用華語課程維系文化根脈。
新加坡經驗揭示,語言中立性可以成為多元社會的減壓閥。其英語教育并非全盤西化,而是將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發展為文化身份符號,既有Can lah(沒問題)的本土活力,又不妨礙國際商務溝通。這種工具性使用、主體性改造的策略,或為中國破解民族語言爭議提供啟示。
三、中國可以構建雙軌制語言體系
在維護語言主權的前提下,中國亟需構建內外雙循環的語言戰略。
政策層面,可將英語列為輔助性官方語言,要求外交文書、科技專利、國際貿易文件實行中英雙語并行。此舉既能降低國際溝通成本,又能防范單方面依賴翻譯導致的語義偏差。
教育層面,借鑒新加坡沉浸式教學,在長三角、大灣區試點英語授課STEM課程,同時通過方言選修課保護文化多樣性。
文化層面,需扭轉被動輸入慣性。故宮推出的《紫禁城365》英文播客獲千萬播放,證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更具穿透力。當李子柒用英語解說傳統技藝,中華文化的可接近性顯著提升,這正是語言工具性與文化主體性平衡的典范。
從新加坡的語言杠桿到美國的文化武器,語言政策本質是國家利益的延伸。中國不必復制他國路徑,但需正視現實。英語已成為全球知識生產的操作系統,拒絕接入只會徒增摩擦成本。將英語定位為戰略工具,既可通過雙語文件提升國際規則參與度,又能以語言為橋輸出東方智慧。正如新加坡用英語書寫亞洲價值觀,中國亦可用英語重構文明對話的話語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