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from Pixabay
(本文整理自訪談《活著,是為了什么》,全文共 6000字,整理人:煤炭愚蠢,小爻)
哲學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一諾: 一提到哲學,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學科有些晦澀。而傅佩榮老師這么多年卻一直樂在其中。傅老師,能不能請你和我們說說,你眼中的哲學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你能一直樂此不疲?
傅佩榮: 我個人學習哲學的經歷可以概括為“前有蘇格拉底,后有加繆”,他們中間是 100 多位西方哲學家的著作,我大致都看了一遍。
加繆的代表作《西西弗神話》中開篇就是: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 你想想,既然這樣,哲學跟生活怎么沒關系呢?怎么會枯燥呢?
簡單來說,哲學就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這里說的“全面”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這種認識必須是完整的,包括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也包括恩怨情仇、悲歡離合;第二是根本的,主要指向三個問題:痛苦、罪惡、死亡。
這三個問題太重要了,關鍵是,其他的問題都預設了某些答案,找到答案,問題就會消失。但是痛苦、罪惡、死亡是不可能消失的,你必須跟它們共存,慢慢體驗。
16世紀法國的文學家、哲學家蒙田說過,我們平常只注意到生活的細節(jié),但是哲學是對人生做一個全面的思考,這種思考是個多大的挑戰(zhàn),有一點心得之后就會有多大的喜悅。我也是這么覺得,所以只要有人請我講哲學,我就覺得非常興奮,覺得很開心。
一諾:太好了,謝謝。不過“這一生怎么過”是個非常宏大的話題,最終,我們的精力會花在升學、找工作、結婚、買房子這樣的具體問題上。如果沒有接受過哲學訓練,往往不知應該如何面對人生最大的問題,你對此有什么建議嗎?
傅佩榮: 我們小時候都喜歡找一句座右銘或以一個人為典范,作為激勵自己前進的目標。
座右銘雖然不見得能真正做到,但它給了我們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除了升學就業(yè)、成家、教育子女之外,生命還有屬于自己的責任和特色。
孔子的特色就在于他不斷地去開發(fā)內在的自我。他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五十而知天命”,他還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可見,他自己在 50 歲以前也還不理解什么是“君子”。“君子”這個詞在論語里面出現了 107 次,最初的含義就是古代統治階級二代,生下來就有某種社會責任、有官位。自孔子開始,“君子”的內涵才變成了有自我要求,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希望讓自己更完美的人。
所以不要說哲學很難,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我們都會想對人生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我們不是只是人類中的一分子,還有屬于自己的天命。
一諾: 謝謝傅老師的回答。但是就像你所說的,可能很多人開始思考人生意義這些問題的時候都已經人到中年了,在大學階段,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想象一種人生。一定程度上我們的教育和需求之間有一種結構性的錯位。你覺得在年輕的時候知道哪些東西更有用?而什么東西是需要在有了一定社會經驗之后再來重新溫習的呢?
傅佩榮:確實如此,我們在念大學的時候,對人生其實還沒有充分理解,但年輕人的好奇心強,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越難的學問就越有興趣,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中國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朱熹、王陽明……都可以被我們作為知識儲備收集起來。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某個時刻忽然想起小時候背過的詩句。這本來就是人的學習過程,如果在求知能力與好奇心都很強的時候只學自己馬上要用到的,就永遠不能去憧憬將來怎么樣了。
如果可以選擇,我當然要選擇與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成為朋友,我還想跟很多同代的人都成為同學。
所以,我每天都想著,我怎么樣做一座好的橋梁,讓大家可以通過我,去了解西方哲學,了解真正的中國哲學,而不要讓別人走錯路。
一諾:你之前談到,哲學家必須具備三種能力:澄清概念,設定標準,構建系統。我們怎么樣能夠把這些底層的能力應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呢?
傅佩榮:先說說澄清概念吧,我們總覺得,生活中的許多概念都是約定俗成的,但蘇格拉底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勇敢”、“虔誠”、“正義”、“美”、“善良”、友誼、愛……等評價類詞語都帶有一些神秘的味道。
當他聽說某人很勇敢,就會問對方:你知道什么是勇敢嗎?勇敢之所以為勇敢,其本質是什么?“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是個人感覺,還是必須有某些標準?
這是蘇格拉里的“反詰法”。他就靠這一招在雅典所向無敵,十幾年下來弄得雅典人心惶惶。但這樣一來,反而讓人們意識到,我們可能根本沒有去理解這些有關評價的詞,以后在講話與思考時,都會更加謹慎。
譬如朱熹說“人性本善”,先不說何為“本”,我們要先界定什么是“善”。如果一個人生下來什么都沒做,又何以為“善”呢?
界定了“善”,然后才有人與人之間其他關系的實現:對父母的孝順、對職守的忠、對兄弟姐妹的悌、對朋友的信用。像這樣,每一點“善”都不能脫離人與人的關系,這是儒家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如果沒有辦法定義“善”,很多道理都說不明白了。
人有理性,要思考,所以任何一句話說出來要有道理,這個道理如果能說服我,我就接受。
此心光明復何言——從蘇格拉底到王陽明
▲ Photo from Pixabay
一諾:不管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還是國際爭端,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我們對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概念澄清了,就像我們手里有了一把利劍,會幫助我們破開重重迷霧。
說回蘇格拉底,很多人都覺得他的人生最終是以悲劇收尾的,當時的雅典市民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決定了他的死亡,這給人以巨大的荒謬感。應該怎么從哲學上解釋這種荒謬感呢?
傅佩榮:事實上蘇格拉底的一生是非常戲劇性的。他曾說過一句話:“雅典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我是無知的。”這話就得罪很多人,人們給他列出兩大罪狀。
第一,腐化雅典青年。經過蘇格拉底教導之后,年輕人開始質疑社會上的有權威、有權力的人了。
第二,不信雅典的神明,雅典時代還是神話的時代,但是蘇格拉底卻說:“每當我要做一件壞事的時候,都有聲音叫我不要做”。實際上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良心,但在當時,這屬于是自己造神而背棄了雅典的城邦神,罪過很大。
這兩大罪狀一定,蘇格拉底基本死定了。但其實,當時監(jiān)獄里的人都很同情他,他本來完全有條件逃走的, 但他卻拒絕,認為:既然有了程序正義,那我就應該接受。
更重要的一點,他對于死亡的解讀直到今天還影響深遠。
在他眼中,死亡不僅是靈魂從肉體的監(jiān)獄中解脫,從疾病中痊愈。還是一場無夢的安眠。在100年后,莊子也說過“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睡覺時不做夢,醒來后沒煩惱,多好。那死亡之后,我們的靈魂去了哪里呢?他說,去找你的同一類人。
蘇格拉底之死的確非常有悲劇性,但也永遠刻在西方所有受過教育的人心中。法國 16 世紀的思想家蒙田寫道: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
人這一生怎么樣讓自己身體的欲望慢慢降低,到死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已經非常純凈,可以解脫了。至于死后的另一個世界怎么樣?這個問題要留給宗教去回答。
一諾:的確,無知的人從不認為自己無知。蘇格拉底死了,而我們的無知還在繼續(xù)。剛才你提到蘇格拉底其中一個罪名就是對神的褻瀆,神話其實在西方哲學里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傅佩榮:希臘神話中,最早的神是烏拉諾斯(Uranus,德文中Ura-這個前綴就是“根源”的意思),烏拉諾斯的兒子叫做克洛諾斯 (Cronus ,chron-是表時間的前綴,chronical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的)。
克洛諾斯殺了父親烏拉諾斯,這個故事的隱喻是,當我們在時光中一直往前走,就會忘記了根源。話說克洛諾斯殺了父親后,怕歷史重演,就吃了自己的5個孩子,他的第 6 個孩子就是宙斯。宙斯長大之后回來報仇,這才救出了自己的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這就是希臘六神的起源,希臘神話的第二階段也就從此開始。
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神話故事?神話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宣傳神秘,而是為了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神可以溝通, 代表著世界可以被理解,每個民族上古時期的創(chuàng)世神話都有共通點,而哲學就是從神話走向理性的過程。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萬物起源于水,也說“萬物都充滿神明”;另外一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則認為宇宙的起源是火,因為火是一直在運動的。此觀點來解釋宇宙萬物一直在變動中的確更為貼切,不過我們熟悉的是他的另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里”。
這時候,西方的哲學家已經開始用自己掌握的經驗知識去解釋宇宙的形成了,到了畢達哥拉斯時代,“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才第一次出現。
事實上,雅典已經是希臘哲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三個中轉站了(第一站是特洛伊,第二站是意大利南部),但恰恰是在這里,出現了為整個西方哲學界奠定基礎的三個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跟亞里士多德雖為師徒,但兩個人氣質不一樣,柏拉圖偏向理性,活到 80 歲沒有結婚;而亞里士多德則選擇結婚生子,學術上也更偏向于經驗的解釋。
到了近代,英倫三島的笛卡爾、斯賓諾沙和萊布尼茨被稱為理性主義三巨頭,比較偏向柏拉圖;而洛克、貝克萊和休謨都則重視經驗主義。
是以,對于觀念的來源分為理性派跟經驗派。理性派偏向獨斷主義,經驗派偏向懷疑主義,而近代西方哲學最難讀的就是康德。因為他把這兩大系統的矛盾結合起來了,他說人生要面對四個大問題:我能夠知道什么?我應該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這第一個問題就是天大的問題——我們認識的這個世界,是這個世界的本身嗎?不可能,因為每個人只能認識認知范圍內的東西。康德認為空間、時間都不是外在的,而是由“我”界定出來的,所以我看到的世界是能夠被我看到的。“世界本身不可知,自我不可知,上帝不可知”。
問題來了,既然世界不可知,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所以西方有一句話:“你不能夠避開康德,不能繞開他,你只能穿過他”。穿過他就是你要經過批判性的先驗的思考,這就是學習西方哲學困難的地方。
在“自我”與世界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根源性的力量,否則“自我”跟世界怎么來的?
這就是我們說的“ 2 + 1” 的格局。其中的“1”就是根源,在西方被稱作上帝,在東方是老子說的“道”,孔子說的“天命”。從這一點上說,我們的儒家、道家跟西方哲學的架構是一樣的,如果沒有“道”或者“天命”的話,人類世界所有的意義無法建構起來。
一諾: 感謝傅老師縱橫古今、酣暢淋漓的梳理。當你了解西方的哲學架構以后,再來看我們中國的傳統的哲學體系,又會有什么洞見?
傅佩榮: 根據西方哲學家的理論架構,把哲學分為三個領域:第一個屬于知識論(包括邏輯、思想方法,如何認識世界);第二部分是形而上學領域,談到世界的本質、人的本質以及上帝是什么;第三是應用領域,主要是倫理學、美學這個范疇。
中國哲學偏重于應用方面,很少討論邏輯認識論的問題。 在先秦時期有個“名家”學派,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像大家或許都聽說過的“白馬非馬”,他們這一派喜歡討論這種問題,那我們會覺得這些東西更像是一種語言游戲。
而形而上學的部分,是很難說清楚的。老子的“道”和“非常道”,如果可以說得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那“道”是什么意思?
又比如,“天命”在《論語》出現三次,最終也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就需要不斷去體會跟實踐,然后才會發(fā)現“天命”是什么。孔子有兩次差點被殺,他都把“天”抬出來,人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天命”就會展現出來,讓你知道你這一生所謂何來,這樣的犧牲值不值得?底線還要不要堅持,這就涉及到"2 + 1" 格局中的"1" 了。 很多宗教中神佛也有類似的作用。
為什么很多哲學家的思想可以讓人安身立命?
以王陽明為例,他的很多思想是有啟發(fā)性的。臨終前,他的弟子曾問他有沒有遺言,他說: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即,“我的心很安定,沒有什么要說的了”,這說明他是有信念的人。信念跟信仰看似只有一線之隔,但意義卻不一樣。為什么他能龍場悟道,答案就在四個字——“百死千難”,在那種情況下才知道為何而生,為何而死。
西方中世紀為什么可以長達千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有宗教信仰,信什么?信上帝。西方人對上帝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叫做“自因”(Cause of itself)。任何東西不管是永恒存在還是壓根沒有出現,都是因為他自己的原因。
而在中世紀到來的幾百年前,東方世界的莊子已經在《大宗師》里面寫到—“自本自根”,自己為本,自己為根。那么,“道”在哪里?《知北游》中早有四個字精辟概括——無所不在。
所以你就知道了,人類的智慧,不論東方西方,到最高層都是相通的。
我們如何面對現實的荒謬
一諾:您在書中提到“以荒謬為方法”這句話,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我們每個人觀察自己周遭的狀態(tài),都有巨大的荒謬感在里面。那我們如何去跟這樣的荒謬感和解?
傅佩榮:這是我從加繆身上學到的。 當你認為某種情況是荒謬的,代表你心里默認了另外一種理想的、不荒謬的狀態(tài)。
比如,中國歷史從秦朝以來一直都帝王專制,但是大家都覺得好像這種狀態(tài)并不理想,覺得人可以有不同的活法,那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沒有人知道,你只有回到先秦,回到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原典里面去,才能了解。所以我這一生要做的就是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四個人的思想說清楚。
千萬不要以為《論語》是本很簡單的書。我教學生《論語》的時候,讓學生們從中選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三章,并說明理由。從五百多章中選三章,這一下可難倒了很多人。其實哲學思考重要性就在這里,就是你說出的任何一句話背后都有某些根據,那些依據合理嗎?是正確的嗎?是真實的嗎?
我常常說哲學教給我最重要的有用的就是“澄清概念”。概念界定清楚后我們對問題的癥結也就一目了然,任何事情可以說是一兩句話就解決了。
所以我把哲學稱作“人生經濟學”,它讓我的人生變得非常經濟有效,不會浪費時間于糾結,為不正確的觀念而爭吵。
我們說康德為什么重要?因為一個詞——“先驗”。一般人都活在經驗的世界,但從經驗里面學教訓往往很累,可能辛苦一生,到老的時候才領悟一點點。所謂先驗,即先于經驗,并可以作為經驗的基礎。
先驗就要談人性,如果我們不了解人性,就永遠只能在經驗的世界里轉圈,治絲益棼。當然了解人性不可能用一套簡單的理論來概括,也不是一個要去探討的課題,而是需要我們去反省自己。
所以孟子說過一句話,“反身而成,樂莫大焉”,就是反省自己,發(fā)現自己沒有任何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對不起天地良心的地方,那是最大的快樂。這句話有沒有效果還要我們自己驗證一下。
儒家的思想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真誠。當你真誠時,就會有一股內在的力量,要求你按照人性的方向去行善,你真的這樣去實踐了,才會活得快樂。
所以我很喜歡四個字:換位思考。 就是,你在行動之前,常常想到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如果我這樣說、這樣做,我是不是能夠接受。
我教哲學以來常常想,如果坐在臺下聽這節(jié)課的人是我,我受得了嗎?這就是為什么我講課一定要設法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用一些相關的故事或例子來說明其中的道理,就是因為我不能忍受自己講的話自己都聽不下去。這就是換位思考。 如果你跟別人相處時,對任何人都能做到換位思考,就會減少很多人際上的困難,這是我的一點心得。
【特別鳴謝】李一諾女士
《哲學與人生》修訂第10版
寫給普通人的哲學入門書,點這里下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