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廣東工作了20多年,馮興亞的身上浸潤了濃濃的“嶺南烙印”。在他的理解里,嶺南文化的特點是開放、包容、務實和市場化。
這樣的基因也融入進廣汽的血液里。
它以市場為導向,反應靈敏,執行堅決,具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和自我糾錯能力,盡力弱化體制帶來的影響,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來改革破局。
這種文化來自地域塑造,也離不開掌舵者個人風格的影響。無論是剛剛退休的曾慶洪還是新任“掌門”馮興亞,都是公認的“實干派”。
3月5日晚間,在廣東團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后,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如約接受了《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專訪。對于媒體而言,他是一位絕佳的受訪者,中國汽車產業,馮興亞既身臨其中,又洞若觀火。他深諳當下的產業現狀,也沉淀著自己的思考與判斷。
齊心協力破內卷
我們的采訪由“內卷式競爭”開始,當天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這是過去幾年社會的高頻詞,多個行業深處其中,汽車尤甚。無序、惡性的“內卷式”競爭如陰影般籠罩著整個行業,對健康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此前已有多家車企掌門人發聲,表達對“內卷式”競爭的擔憂和反對,但“淘汰賽”之下,裹挾其中的車企自主選擇的空間有限。
馮興亞指出“競爭”與“內卷式競爭”的差異,前者是汽車行業的一貫特色,后者則帶有“惡性”,本質是低于成本價的競爭,與“傾銷”相似。長期的惡性競爭會導致企業失血,缺乏進一步技術研發能力,減少研發投入,最終使產品偷工減料,陷入低價低質的惡性競爭。
報告的提及在馮興亞看來,說明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廣汽的工作方式有一項是“向前推導”,即由果溯因,找到問題的真因再對癥下藥,因此他相信在政府、行業、消費者都意識到惡性競爭的危害后,大家可齊心協力推動解決,“競爭無法避免,但惡性競爭可以通過一定措施優化和改善”。
他說報告不僅提出問題,也給出了部分解題思路。
“惡性競爭的根源是供過于求,消費不足。如果提振新能源汽車消費,增大市場容量,緩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能夠減輕這一現狀。”
解決了需求端不足,還要看供應端矛盾。
這個矛盾在馮興亞看來是“成本要素失衡”。不同地區為了吸引汽車企業投資建廠,往往會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使得企業在不同地區的生產成本存在較大差異,一些企業能夠憑借較低的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而另一些企業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成本不在一個水平上,是惡性競爭的誘因。
他說這是一個復雜的邏輯問題,解決并非一蹴而就,他強調人的重要性,認為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解決的助推器,“齊心聚力是破局關鍵”。
“必須在海外建廠”
不同于“內卷式競爭”的被動卷入,“壯大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則是廣汽主動擁抱。
去年11月廣汽集團正式發布全新飛行汽車品牌“高域/GOVY”,標志著其在低空經濟布局上邁出關鍵一步。當天,高域品牌首款復合翼飛行汽車GOVY AirJet亮相,廣汽計劃以高域為載體,積極探索城市立體交通商業模式,計劃到2027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2-3座城市推出飛行汽車示范運行方案,實現“站點-地面-空中”的全鏈條立體智慧出行服務。
馮興亞認為,低空經濟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未來產業,應該高度重視,從政策制定、產業扶持、技術創新以及應用場景等全面支持培育。對于如何平衡新興賽道投入和既有業務發展,他看得清楚,“這是一個長期規劃,短期內低空經濟難以對業績形成支柱性貢獻。”
除了前瞻布局了低空經濟,去年廣汽出海表現也堪稱亮點。
2023年3月的年報業績會上,廣汽表態要把海外市場作為集團業績的新增長點,這場會上,馮興亞喊話要向上汽學習。當年,廣汽實現出口量7.58萬輛,同比增長近130%。這個數據在一年后上升到12.7萬輛。
孫婉秋 攝
馮興亞直言,近來海外市場的高增速源于海外體系和能力的搭建。此前廣汽采用的是整車出口銷售,近年建立海外團隊后,人員穩固、服務到位、消費者口碑提升,效果顯著。
他預判未來海外建設不僅需要體系搭建能力,還需要制造能力。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如果不為當地創造稅收和就業,任何國家都不歡迎,因此“必須在海外建廠”。這是大方向,具體布局的節奏和時間點則需要把握。
“番禺行動”的魄力
去年底,廣汽集團發布三年“番禺行動”,旨在到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銷售200萬輛的目標。為此,集團將在未來三年推出22款新車,覆蓋純電動、增程式和插電混合動力等多種車型。
“番禺行動”中一個最直觀的改變是廣汽將總部從珠江新城CBD搬到了近郊番禺區,番禺汽車城是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兩個自主品牌以及廣汽研究院的所在地,這個變遷被行業視為廣汽拿出了二次創業的決心和魄力。
在新能源快速發展和汽車行業深刻變局的雙重沖擊下,廣汽、上汽、一汽等傳統車企面臨著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這其中廣汽遭受的沖擊并非最甚,但響應卻是最快、力度也最堅決。
馮興亞在采訪中給出了更多“番禺行動”的背景。
他說這一行動源于廣東嶺南文化開放、包容、務實和市場化的特點,對市場反應非常靈敏。在眾多大型國有車企中,廣汽是最早將自主新能源品牌(埃安)獨立出來發展的。“然而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智能化下半場的轉變以及電動化轉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自身在技術和管理能力上的不足”。馮興亞坦言此前智能化路線都是基于規則,沒有預判到智能化下半場端到端成趨勢,路線的改變讓廣汽應對不及。
為了迅速補上智能化短板,廣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于自身技術不夠先進的部分,果斷引入外部先進技術,力求確保產品在市場上的先進性。在管理方面,推進集團從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型,實現自主品牌一體化經營。這也意味著對原有管理模式的深度調整,打破部門壁壘,優化管理流程,以提升管理效率。
總部搬遷至番禺就是希望通過地理上的集中,加強各業務板塊間的協同合作,促進信息流通與資源共享。
他舉了個形象的例子,一個人要向前跑,需要頭、手、腳等多個身體部位的協同,如果頭是這么想的,腳是反方向邁的,會亂套的。
“春江水暖鴨先知,因為我們在水中,所以率先感知”,他將廣汽的改革比作“笨鳥先飛”,強調感受到市場變化就要立即采取行動。
對于改革的進度,馮興亞表示“初見成效”。每周六針對中層以上的培訓、學習在持續推進,通過知識更新、理念灌輸,在逐步打破員工原有的思維定式,培養適應新市場環境和企業戰略的思維方式。同時,隨著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的轉型以及總部搬遷帶來的協同效應,內部的溝通效率也在提升,決策執行更加迅速,資源調配也更加合理。
作為廣汽集團一手打造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埃安自成立以來表現亮眼。2023年年銷超48萬輛,以國企之魂,市場之姿強勢躋身國內新能源車企前三,這是目前央國企自主打造的最成功的新能源品牌。
去年以來隨著競爭加劇,埃安勢頭放緩。去年7月媒體溝通會上,埃安總經理古惠南透露,正在對增程進行規劃,會根據市場變化推出插混以及增程車型。
對于此前專注純電的埃安而言,這意味著技術路線的改變。馮興亞坦言,市場導向是關鍵,消費者需求會隨時間變化,車企應順應這種變化。技術路線的選擇要基于市場需求,有需求就有發展空間。過去一些企業對技術路線的堅持,在市場變化面前需要重新審視。廣汽埃安積極調整技術路線,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實現企業盈利和持續發展。
對于資本市場關注的埃安上市,馮興亞透露,目前正在研究各種方案,首先要保護股東利益,平衡好員工利益和外部投資人利益,實現共贏。他希望兩條腿走路,“能上市固然好,若時機未到,也有相應對策。”
從洞察“內卷式競爭”的沉疴,到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的未來賽道;從全力拓展海外市場版圖,到以“番禺行動”為號角開啟內部深度變革,廣汽的每一步都踏實而堅毅。
這家有著深深“嶺南烙印”的車企努力在行業變革的浪潮中找準了自己的方向和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