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3月4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談及最近幾年最大的感受:“趕上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好時候?!?/p>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從“跟隨”到“并跑”、甚至局部領域能夠實現“領跑”,這確實是一個好時候,一個“黃金時代”。
01
新藥研發成果豐碩
自2015年以來的十年間,中國上市的創新藥物數量多達500余種,僅過去一年,國家批準上市的新藥數量就已達到48個,器械則有65個,涵蓋多種疾病領域,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我們看到有更多國產的靶向、免疫細胞治療的藥物成功出海。
貝達藥業研發的ALK抑制劑恩沙替尼于2024年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為首個由中國企業研發并成功出海的ALK抑制劑。
西達基奧侖賽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成為首款中國自主原創并在美國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在關鍵性臨床Ib/II期CARTITUDE-1研究中,西達基奧侖賽顯示出高達98%的客觀緩解率,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亦看到黑馬“以弱勝強”:中國康方生物在去年的9月試驗中,該公司研發的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依沃西)在療效上超越了銷售額超過1300億美元的全球“藥王”Keytruda(可瑞達,即K藥),該藥是由美國制藥巨頭默克公司研發的。
接受依沃西治療的肺癌患者,其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達到了11.14個月,顯著高于接受可瑞達治療的患者,其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5.82個月。
至此,康方生物的依沃西成為全球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在三期單藥頭對頭試驗中打敗了K藥的。
02
政策與資金支持不斷加大
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2024年,中央政府提出“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戰略,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統籌資源,支持創新藥開發全鏈條。
各地政府也積極響應,如北京實施新一輪醫藥健康行動計劃、打造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上海貫徹“全鏈條加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思路;廣東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這些政策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中國創新藥行業研發投入平均規模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23年,中國創新藥行業平均研發投入規模為5.21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52.2%。大規模的資金投入為新藥研發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的加速。
03
產業集群發展迅速
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實現飛速發展,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廣州生物島、蘇州BioBAY等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正式邁入世界級的競爭梯隊。
這些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呈現出區域聚集效應加強的特點,已經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廣東將生物醫藥與健康列為大力發展的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錨定產業集群規模超萬億元的目標,力推生物醫藥產業往更高端邁進。
廣州已集聚6500多家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位居全國前列,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和創新能力均位居全國“第一梯隊”,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三大核心載體集聚效應顯著,形成了從研發、制造到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并帶動生物醫藥創新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鏈條躍遷,為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上海張江生物醫藥集群被稱為“中國生物醫藥創新中心”,2023年產業規模達9337億元,其中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1860億元,累計獲批1類新藥23個。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則以北京為軸心,協同天津、河北發展,形成了覆蓋全產業板塊的產業鏈條,實現產值超6000億元
蘇州BioBAY生物醫藥園區則采用“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的產服模式,服務于構建全球領先的生物產業生態圈,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鏈。
End
寫在文末
趙宏委員的感慨,正是中國生物醫藥黃金時代的縮影。在政策、技術、市場的三重驅動下,行業正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躍升”。未來,隨著AI、基因編輯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及國際化戰略的深化,中國有望在全球醫藥創新版圖中占據更核心的位置。
正如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所言:“開發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放心好藥,才是創新的終極目標?!?這不僅是產業的使命,更是時代賦予的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