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侯官園區)內,一家高新企業正在開發一艘長20米左右的氨氫動力船舶,預計于今年底正式下水進行產業化試點應用。這家企業是如何苦練“氫”功的呢?9日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福大紫金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福大紫金”),由福州大學、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三方主要圍繞“氨—氫”綠色能源重大技術開展深度合作。
目前,福大紫金業務涵蓋氨氫能源、氨制氫裝備、氨氫發電、氨氫動力等領域,已擁有50項以上專利授權,另有92項正在申請中。其團隊研發的分布式高低溫氨分解制氫技術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氫能技術”重點專項項目立項,“氨—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系統入選第三批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
憑借著氨及氨氫轉化催化技術國際領先優勢,福大紫金去年成功打造了全國首艘“氨—氫”燃料電池動力環保船,并成功首航。此舉實現了“氨—氫”燃料電池技術在船用領域的應用突破,是“氨—氫”燃料電池船舶應用于河流、湖泊、近海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什么是“氨—氫”燃料電池?它是把氫存儲在液氨罐中,通過自主研發的低溫氨分解催化技術轉化成氫氣,進而發出電來。該公司總經理張卿告訴記者,“氨—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具有長續航、高能量密度以及高安全性等優勢,將為航運業的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撐。數據顯示,“氨—氫”燃料電池如果應用至一艘10米長的漁船,單次加注液氨即可續航260海里,相比傳統柴油船,原料成本直降30%,減碳超30噸。未來,這艘船有望作為旅游觀光船,成為連接廈門與金門的“零碳擺渡者”。
除了水上航運外,他們還和廈門金龍公司共同打造了“氨—氫”燃料電池客車并在福州大學啟動。該客車較現有燃料電池客車燃料成本降低50%,續航提升80%以上,能量轉化率接近99.95%,為氨氫能源在汽車燃料電池領域的商業化推廣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技術路徑。
“氨—氫”燃料電池客車的商業化、市場化運營,離不開加氫站的支撐。福大紫金計劃在今年落地3個噸級加氫站,其中有一個就在福建。(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陳秋霞 陳何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