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我們不得不關注手機等電子產品對青少年健康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姚明建議,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并呼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對該行動予以支持。相關話題很快登上熱搜,引發廣泛共鳴,再次喚起社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討論及思考。關于未成年人如何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都發表了相關看法和建議。(3月9號 極目新聞)
隨著現在多媒體電子產品的普及,許多青少年成長問題開始日漸凸顯,諸如小胖墩、小眼鏡、小豆芽等稱呼和外號成為了青少年的標簽,這些稱呼的背后,不僅反映了青少年現存的身心健康問題,也是社會的擔憂和焦慮,電子產品所引發的問題現如今無法忽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1.91億,人均每日上網時長超過2.5小時,其中近四成主要用手機刷短視頻、打游戲。當屏幕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層皮膚",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是全社會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深層焦慮的下意識反應。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不是反對使用電子產品,而是反對過度使用帶屏幕的電子產品。本來青少年自身控制力較弱,再加上現在短視頻平臺平均每7秒切換的內容、手游里精心設計的即時獎勵機制,這一套成癮打法連大人都招架不住,更何況是未成年人。北京師范大學2023年研究顯示,長期高頻接觸此類內容的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度下降15%,直接影響專注力與決策能力。某中學任課老師坦言:"過去學生走神是看窗外,現在是摸褲兜,彷佛手機是長在他們手上一樣。"而更值得警惕的是,教育部2022年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逼近60%,較10年前增長超20%;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達24.6%,與夜間屏幕使用時長呈顯著正相關。
作為智能設備的電子產品,本來應該是拓展視野和學習技能的最好工具,現在卻日益演變為捆綁青少年的"電子臍帶"。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手機進行社交,使得現實中的溝通和交流能力變得遲鈍。研究顯示,過早沉浸虛擬社交會導致"情感鈍化",比如孩子們可以熟練使用網絡表情包,卻無法識別真實對話中的微表情。由此引發的問題不僅是自身能力,還有社會問題。某直播平臺數據顯示,未成年人打賞糾紛案中,70%的孩子坦言"刷禮物時根本沒意識到花的是真錢",屏幕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邊界,也讓現在的孩子對金錢漸漸失去了該有的認知。
現在世界各國也在青少年電子產品使用問題上也頻下功夫,如日本就推行“無屏幕日”活動,倡導學生和家庭遠離電子設備,專注于閱讀、運動或親近自然。這些國際實踐表明,面對數字產品帶來的挑戰,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干預措施,就能實現虛擬和現實的數字平衡。讓孩子去發現真實的世界,是我們一切教育的初衷。“息屏24小時”行動不僅是單純的戒網行為,也是幫助青少年建立與電子產品的健康關系,明白工具應為生活賦能,而并非讓生活為虛擬殉葬,這其中,更需要家長和學校積極參與。
放下手機,本質是奪回對注意力的掌控權。當家庭聚餐不再被消息提示音打斷,當球場上的汗水代替屏幕里的虛擬勝利,青少年才能真正感知:真實世界的心跳,永遠比算法推送更滾燙。這場"息屏行動"或許無法徹底根治"屏幕依賴癥",但它至少撕開了一道裂縫,讓光照進被方寸屏幕囚禁的真實青春。
【流程編輯:魏至鑫 60361】
本文首發頂端新聞,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IT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