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娘舍下,天開石竇
張世連
在軍人心中,祖國的萬里江山處處美麗可愛。在駐西藏部隊軍人心中,祖國西南邊陲亞東縣是雪域高原里的一顆璀璨明珠,她的雅號是“西藏小江南”。從縣城向西走去,海拔愈來愈高。那大片密集的青松林中且有稀疏散落的紅松。真乃萬綠叢中點點紅,十分絢麗。再往上走,就有大面積深淺各異的紅色杜鵑叢林鮮艷奪目使人心曠神怡。置身于這花香彌漫的杜鵑叢里仰望著天空中那藍天白云仿佛步入仙境一般,如夢似幻。尤其是看到了最西南端那座仙風道骨婀娜多姿的詹娘舍山峰,著實令人敬仰令人生畏。
從詹娘舍頂端的解放軍“云中哨所”向東北方向俯瞰,直線距離約五公里處,有一個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近似圓形的無名小湖,她就像鑲嵌在大面積杜鵑花灌木叢林里的一顆綠色寶石,令人賞心悅目。這小湖南邊大約半公里處有一個南北長東西寬的巨石山包,形狀象個反扣在地上的大元寶。這山包縱臥于杜鵑花海之中。山包西側地面下邊有個人們很難發現的天然山洞,頗俱神秘色彩,當它被發現時,令人頓生探奧獵奇之心。
話說這個沉睡千百萬年的幽幽山洞被我們炮兵獨立308團指揮連同志發現純屬偶然。那是1966年冬天,我連參加修筑斜坡司至乃堆拉山口那段公路時發現的。當時參加修路的部隊和基干民兵各有五個連隊。我連就駐扎在斜坡司北邊約一公里處,這個“大元寶”就在我連駐地北邊無名小湖之南,將三點連成一條折線約一公里之遙。我們連駐地雖然離“大元寶”不遠,每天出工收工也順著“大元寶”西邊不遠處的一條經人們腳踩杜鵑叢踩出的羊腸小道走,但很長一段時間沒人發現“大元寶”西側那片杜鵑叢深處隱藏著一個神秘的山洞。
大約筑路將近一個月了,有一天吃晚飯時,測地一排排長李作貴告訴我說他和湯參謀(注:當時幫助我連領導施工的偵察參謀湯雪強同志,一年前曾擔任過我連測地二排排長)發現那巨石大山包西側有個很大的天然洞穴,在洞口向里邊望只見黑的深不見底,沒敢進去看。想約我次日一塊去看個究竟。我聽了覺得好奇,滿口答應一定結伴同去看看。
第二天趁休息時間,我們三人都帶手電筒從駐地出發走在向北邊無名小湖方向去的羊腸小道上,當走了的一半路程,就到了“大元寶”西邊。從路向東約十來米處的“大元寶”腳下就有一個象用吊桶打水的井那樣子的豎坑,直徑約1.5米,深約2.5米。身體精瘦利索的李作貴首先攀援下去,接著是湯參謀,我最后一個下去。只見東邊(向巨石方向)有個天然的山洞,洞口扁圓形約1.3米高、兩米寬,像個大鰱魚嘴。用手電筒一照發現進洞口向下約1米深才是洞底。
我們下去后聞到一股陰暗潮濕氣味,又發現手電筒的光一點也不夠亮,只見洞里面積很大,洞底不是平地,全是像牛肚子形狀,但比牛肚還大的大石頭高低不平的鋪著。石頭表面約有近1厘米厚的濕泥,走在上面很滑。發現洞里容積很大,如同進了一個小禮堂似的。洞底離洞頂高度大部分約有2至3米不一,我們沒帶指北針,摸索著大概方向是向東(也就是向大元寶背后)走著,走到洞的盡頭,洞頂低得碰頭。忽然發現有一小束光亮,原來是外邊光線經過一個不規則的小孔射進來的。因小孔彎曲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洞外邊,我們這個發現太令人歡欣鼓舞,原來在“大元寶”巨石下邊這個天然洞穴后邊還有個小“窗孔”,感覺這是個通風良好的天然洞。我三人都說若能把東邊這小“窗孔”炸開挖掘成門,再修下洞的臺階,這洞就有前后門了。將來把它改造成防原子化學武器的工事或者修成野戰醫院以及儲存武器裝備庫都是非常好用的。
我們回連后先在連部談了這個“新大陸”,很快這消息在全連傳開了。只因當時修路施工任務艱巨,同志們都太累,沒引起很大轟動。后來有少數對探幽訪古有興趣的人去看了看,我也曾兩次去“大元寶”背后那石頭縫里、杜鵑花叢里尋找那個“小窗口”都一直沒有找到,很是沮喪。
筑路施工雖然很艱苦,但是官兵們情緒很樂觀。有一天,我在掄二錘打鋼釬時,乘掌鋼纖的李排長灌水掏泥,我站在那里一邊拄著二錘把子一邊向戰友們說“以后有條件了,咱把那個洞底炸平灌上水泥鋪上瀝青防潮,四邊墻壁鑿齊鑿平,再鑿好前后門并用石塊砌好門框,我們連以后就駐那里算了。”
李排長手握鋼釬扭頭望了望遠處那“大元寶”說:“那石頭小山頂端兩頭各修一個崗樓,向南仰望是詹娘舍,向北俯瞰是小鏡湖。這豈不是個半天然半人工的高級大營房么……”
這時那位在我連參加領導修路的保衛干事郭永喜同志說:“現在人們的家庭住址是用xx省、xx縣xx村做標記,那小說《西游記》里可都是用xx山、xx洞記載的。如:孫悟空住花果山水簾洞,鐵扇公主住翠云山芭蕉洞,牛魔王住雷積山摩云洞……。咱也給這個小山包和洞起個神話似的名字吧!”李排長說:“就叫元寶山指揮連洞做個紀念吧!”緊接著戰士們七嘴八舌亂說一通大笑不已。這時測地二排排長陳良濟說:“叫元寶山既好聽又很古典,但需要配套一個合適的洞名。我看這西邊有個浪木龍山,咱借用個諧音把這洞名叫狼姆洞吧!聽起來妖里妖氣的多安逸呀!”無線排排長楊家緒哈哈大笑說:“張副連長當洞主,是狼姆洞主啊!我們都當嘍啰。哈!哈!”我說:“洞主應讓指導員當……”有線排和電臺的戰士都跟著起哄,一幫人哈哈大笑,孫士林指導員在稍遠處沒聽清我說的話,直喊:“張副連長又在瞎掰,都不要聽他的喲!”大家又哈哈笑了好一陣。須臾間他走過來后才知道大家討論的內容,他自己也笑了。劉興輝醫生說:“若用石塊水泥砌個門框,那就在門框上鐫刻一副對聯。上聯:王侯居住地;下聯:將相福臨門。橫批:狼姆寶洞。孫士林指導員說:“把咱都名留青史吧!改成上聯:指揮連官兵居住地;下聯:三零八將士福臨門。橫批:神龕仙居”。戰士們一聽不少人都隨口說贊成,有人卻嚷嚷說這是大聚仙洞不是小神龕,橫批應叫“神殿仙宮”。另有一個人說這是天然山洞,橫批鐫刻“天開石竇”才好。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指導員說:“大家都再考慮考慮推敲推敲,等楹聯的字正式定下來后就叫咱文書張毓民寫成隸書字樣,以后用鏨子在石門框上打出來留存后世。”我說:“不!不!還是寫成篆書,那才古色古香。”……
當日收工后吃罷晚飯睡覺了,這是每天官兵們最放松的時段,勞累一天的戰士鉆進冰冷的被窩,伸直腫脹的雙腿,擺平酸麻的腰背。各班排帳篷里講三國水滸故事的,擺談家鄉趣聞趣事都會熱鬧一陣子。連部帳篷里一伙人又談起了白天那個話題,湯參謀說:“應該用鏨子在元寶山上鐫刻‘狼姆洞天開石竇;小鏡湖地辟清湫。一九六六年冬炮兵獨立三零八團指揮連曾在此筑路紀念。’這樣再過若干年這里就成了歷史遺跡……”
他提起的小鏡湖就是“元寶山”北邊不遠處那個無名小湖,因呈圓形像面鏡子,我連戰士都稱它是小鏡泊湖,也叫小鏡湖。這個小鏡湖在最早印制的黑白色地形圖上是沒有標上地形符號顯示的,我連發現小鏡湖比發現狼姆洞早了一年。說起來話并不長,那是1965年8月初的一個深夜印軍偷襲則里拉哨所時,我軍班長王慶云奮勇還擊。頃刻間中錫邊境戰云密布,上級命令我連同其他兄弟部隊分隊先后開赴亞東御敵。凡在乃堆拉一帶執行任務的我軍官兵都知道這個無名小湖。那年9月我帶領氣象站同志們從嘎覺寺往乃堆拉炮兵觀察所送給養時,走至春丕塘西南邊不遠處坐下歇息時,遇見從邊境返回來的有線兵郭龍林。我問他這里離乃堆垃山口還有多遠路,他告訴我們再往前邊走一個小時會看到一個小湖,過去小湖不遠就到乃堆拉了。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見這個小湖,后來就多次看到它了,特別是1966年冬天在這里修公路,天天都從小鏡湖畔行走。
卻說這天晚上連部帳篷里睡覺的人一提起這個小鏡湖,話匣子全打開了。通訊員劉興中問我說:“張副連長!這奀大的小鏡湖不通大江大海,孤單的在這山上,湖里的魚卻與大江大海里的魚類同步生長進化繁衍,它們不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會不會夜郎自大呀?”我聽了即裝腔作勢地向他解釋說:“據專家考證,兩億多年前西藏高原是一片大海。印度板塊從南向北漂移,楔入亞洲極塊底下,兩大板塊互相擠壓,使現在的喜瑪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隆起。并以每年兩毫米,也就是每一千年上升兩米的速度上升露出水面后,繼續上升,形成造山運動,又經幾百萬年后形成現在的世界屋脊了。那小鏡湖是造山運動留下的一個小坑積水,孤懸雪山上了。小坑里的魚類也是那時候就與大江大海的水族斷了來往,天各一方了……”通訊員不解的說:“哎!聽說海水是咸的,這小湖的水我喝過啷個不咸呀?”我尷尬無語了,搪塞道:“這專家沒說……”接著又下命令:“睡覺!睡覺!明天還要干活呢!早點休息。”衛生員張金福打圓場說: “小劉啊!張副連長不是講進化論也不是講天演論,是在講故事。聽故事不能掰岔子懂不懂?”全屋人都笑了……
經兩個月的艱苦奮斗,筑路任務勝利完工,我連受到上級首長表揚,稱贊我連是工作作風最過硬,施工任務完成最好的連隊。全體筑路軍民撤離時我們連也撤回原駐地洞青崗,不久又撤回到拉薩。此后大家漸漸地把那個神秘的天然洞穴忘了,也沒人提它了。
1967年9月初,中錫邊境戰火驟然再度爆發。我連奉命星夜奔馳亞東中錫邊境參加自衛反擊戰,迅速在詹娘舍至卓拉一線等五個制高點開設五個觀察所,整個戰斗期間全連各偵察通訊保障分隊的官兵們在那個“元寶山狼姆洞”周邊不知走過多少遍,腳印也不知鋪過多少層。由于戰斗任務格外緊張和勞累,誰也不會想起那個神秘洞穴的往事,既便是想起了也顧不上也沒機會再去探訪它。待戰斗勝利后我連又奉命迅速撤回拉薩了。此后我連再無任務去過那塊地方,昔日那一代老兵后來也沒有機緣再涉足那個地方。
時間過去六十年了,當年曾經探幽訪古“元寶山狼姆洞”的老兵如今都已進入耄耋之年且逐漸凋零。如今健在的尚與我有聯系的人已翏翏無幾,但那“元寶山狼姆洞”的形象幾十年來在我心中就像一座宮殿一樣存在。實在弄不清近幾十年中還有無人涉足那個地方和有意向利用它和開發改造它。不過當今高科技發展迅猛,我國生產的盾構機足能貫穿喜馬拉雅山脈南北,當年我們瞎咧咧的那個洞穴的軍事價值早已不復存在。倘若把它搞個半天然半人工景點供人們觀賞吧!估計那偏僻地方不會招來幾個游客,意義也不大,勿須勞民傷財。
不過那個精制乖巧的元寶山和清幽恬靜的狼姆洞將在亞東邊境永存,而且它也在守衛過建設過亞東邊疆的戰士們心中永存。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張世連:1942年3月生于西安,1958年12月入伍。1961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偵察學校,1964年7月畢業分配至西藏軍區炮兵獨立308團指揮連歷任氣象站長、副連長。后調入四川省蒼溪縣武裝部任參謀。1985年3月轉業到洛陽市工作,2002年3月退休。
作者:張世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