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東風本田第一次翻車了!
3月6日,廣汽豐田和東風本田正面對剛,同天發布新車。
市場反響上看,可謂一個炸翻全場,一個讓網友集體懵圈。
廣汽豐田鉑智3X一小時訂單破萬,妥妥“真香”現場,價格精準打進比亞迪的腹地,徹底放下身段,先活下來再說。
而東風本田S7呢?定價直指Model Y(參數丨圖片),各大評論區直接炸鍋:
圖源:懂車小程序
有網友評論,“這指導價定到泰山頂了”。
也有網友直指,“這個價格,是活在舊石器時代嗎,放二十年前可能還有人看,現在誰會買單???”。
還有網友坦言,“怎么定價這么好。還以為他的時代呢”。
更有網友認為,“東風本田將成為中國汽車,電車市場價格一個笑柄”。
圖源:懂車小程序
當然,本田的機械素質依舊能打,雙叉臂+五連桿懸架、ADS自適應減震系統在合資品牌里仍屬頂級,但問題是,現在新能源市場早就不吃這一套了。比拼的不只是底盤和調校,而是智能化、生態、價格策略的全方位較量。
廣汽豐田看明白了,果斷放低姿態,直接殺進價格戰,先搶市場再談盈利。而東風本田呢?似乎還活在過去,覺得“本田”兩個字就能讓消費者買單。
問題是,新能源時代的用戶該花多少錢心里有數,品牌的光環能不能變現,市場早已給出答案。
一個清醒,一個固執
面對新能源沖擊,兩家合資車企的態度,一個清醒,一個固執。廣汽豐田已經悟了,而東風本田,還在“端著”。
廣汽豐田這次是真“放下身段”了。鉑智3X,最低10.98萬,高配14.98萬,直接砸進比亞迪宋PLUS EV的地盤,雖然比競品貴個1萬-1.5萬元,但對于一個合資品牌來說,這已經是“自降身價”的極限操作了。
圖源:廣汽豐田公眾號
狠的是,廣汽豐田完全理解了“市場反推定價”的邏輯,已經不在乎什么“合資品牌的尊嚴”了。過去,合資車是怎么算價格的?先把生產成本、銷售費用、品牌溢價一并加上去,再往市場上推。
現在反過來了,市場能接受多少錢,倒推回去砍成本,該妥協的妥協,該本土化的本土化。價格合適,銷量自然就有了。
再看東風本田的思路,還是停留在合資車“高高在上”的年代。S7的定價25.99萬-30.99萬,硬剛特斯拉Model Y,結果智能化不如,品牌認知度不如,生態體系不如,價格戰更打不起。
圖源:東風本田公眾號
這就好比一個曾經的武林高手,拿著一把老式長劍,試圖和用高科技裝備的對手單挑,結果一招就被碾壓。
本田的問題在哪?最大的問題就是封閉的體系+執拗的品牌信仰。本田至今仍不愿意向國內新能源供應鏈妥協,結果導致供應鏈成本高企,產品售價貴,沒有競爭力。
廣汽豐田已經在新能源價格戰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則,而東風本田S7到底能不能賣得動,還是個謎。
而東風本田的倔強,還能撐多久?
新能源市場已成“活下來才是贏家”的戰場,廣汽豐田明白了這個道理,先求銷量再談品牌。
而東風本田呢?S7這波操作,更像是“背水一戰”,但S7的高定價、高成本,能讓東風本田翻身嗎?
這可不是靠“倔強”就能贏的戰爭。
燃油車的“影子”
S7的出現,讓人一度以為東風本田終于覺醒,結果細細一看,還是那個熟悉的燃油車味兒。
如果把小鵬G6、比亞迪唐EV比作未來戰士,那S7的設計更像是從燃油車時代穿越而來的“復古選手”。
圖源:東風本田公眾號
從前臉看,S7依舊保留了本田家族的傳統風格,X形的線條、分叉式LED燈組、偏厚重的造型,怎么看怎么像一輛披著新能源外皮的燃油SUV。
如果把這些車放在一起比對,G6和唐EV像是進化后的未來機甲,而S7更像是個油車時代的硬漢,還沒完全適應新能源的審美。
雖然S7搭載了大尺寸中控屏+9.9英寸遠端液晶儀表,但物理按鍵仍然大量存在,這在一眾“去物理按鍵化”的國產新能源車里,多少有點“格格不入”。
圖源:東風本田公眾號
S7的做法,怎么看都像是個“新能源半成品”。
S7的操控,確實對得起“技術本田”的名號,雙叉臂+五連桿獨立懸架、ADS自適應減震系統,底盤素質在同級合資品牌里依然很能打。
但問題是,在新能源時代,光靠“機械操控”已經不夠用了,智能底盤才是新戰場。
看看小鵬G6,XNGP智駕+智能底盤聯動,車子能提前感知路況,自動調整懸架硬度,過彎、變道更絲滑,甚至高速并線都不用你操心。
比亞迪唐EV搭載DiSus智能車身控制系統,通過電控阻尼調節,能在不平路面實現更好的車身穩定性,顛簸路段更舒適,過彎時更穩。
再看看S7,本田仍然主打“傳統機械操控”,但新能源車競爭早就進化到了智能駕駛+智能底盤的全新階段,僅靠過去燃油車時代的底盤調校,已經很難打出差異化優勢了。
換句話說,S7的機械素質很優秀,駕駛體驗在合資車里算是不錯的,但在國產新能源品牌“把車開得比自己還聰明”的新格局下,本田的駕控優勢,已經不像燃油時代那么香了。
S7的確在新能源化上做出了努力,但它依然保留了太多“燃油車思維”。S7的技術底子不錯,但在真正的新能源戰場上,它的優勢已經沒有燃油時代那么明顯。
在這個燃油車徹底沒落、智能化全面崛起的時代,S7的“新能源老派選手”身份,或許才是它最大的挑戰。
東風本田該怎么硬剛?
新能源市場是個“修羅場”,留給合資品牌的時間不多了,留給東風本田的時間更是少得可憐。
別的品牌在新能源賽道都已經跑了幾圈了,東風本田這邊才剛剛換上運動服,S7是它手里唯一的“底牌”。
作為東風本田祭出的最強武器,S7要在純電SUV市場成功硬剛一波,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價格策略調整,降低市場門檻。
短期來看,東風本田可以考慮推出限時大額優惠政策,比如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方案、置換補貼或直接調整價格區間,使S7在與Model Y、小鵬G6的競爭中更具優勢。長期來看,應進一步降本,未來新車型定價應更符合市場預期,增強競爭力。
二是,去掉燃油車的影子,大尺度新能源化。
S7雖然是本田新能源的最新嘗試,但在設計、駕控和座艙布局上依然保留了太多燃油車時代的痕跡。在新能源市場,它們反而可能成為限制。
未來,東風本田有必要摒棄燃油車思維,在設計理念、智能化體驗、底盤調校等方面全面向新能源時代靠攏,真正打造一款“從零開始”的電動車,而不是一輛帶有燃油車影子的新能源產品。
三是,強化智能化布局,加速軟件生態建設。
新能源市場比拼的是智能化和軟件生態。S7的智能座艙雖有一定競爭力,但仍與國產新能源頭部品牌有明顯差距。
東風本田需要加速本土化軟件團隊建設,與國內科技公司合作,強化車機系統、語音交互、OTA升級能力,讓智能座艙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同時,積極布局高階智能駕駛功能,確保在下一代產品中實現跨越式進步。
四是,調整新能源產品布局,打造更豐富的車型矩陣。
S7雖然是東風本田目前唯一具有競爭力的純電產品,但僅靠一款車難以撐起整個新能源市場的競爭。
未來,東風本田應加速推出更具性價比的純電車型,例如定位更親民的緊湊型SUV或轎車。
此外,PHEV(插電式混動)市場仍具有潛力,東風本田可以借助自身的混動技術,在PHEV領域發力,形成燃油、混動、純電的全產品矩陣,提升市占率。
圖源:東風本田公眾號
但問題是,東風本田真的能做到這些嗎?
想想看,廣汽豐田至少還有一個PHEV混動市場兜底,而東風本田如果S7再涼,那新能源市場就真的只能靠“信仰充值”了。
這不僅關乎一款車的銷量,更關乎本田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長期生存價值。
說白了,S7不是“嘗試性”產品,不是“探索”新能源市場,而是一個必須打贏的戰役。如果S7失敗,那本田的電動化未來,恐怕比馬自達還要難。
本田的過去輝煌,并不能直接轉化為新能源市場的銷量優勢。
廣汽豐田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直接“自降段位”,以鉑智3X,把自己拉進價格戰,銷量立刻沖上來了。
而東風本田,仍然抱著合資車的“老派自尊”,堅信品牌力能打動市場,但現實是,新能源市場不再吃這一套。
S7不僅要賣車,更要重新建立消費者對本田新能源的信任,否則就只能成為新能源賽道的過客。
整個新能源市場,智能化、高性價比、強OTA更新能力已經成為新標準,本田的“品牌忠誠度”還能支撐多久?當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選擇國產新能源汽車時,S7的核心賣點是什么?
更關鍵的是,如果S7賣不動,東風本田會不會調整戰略?是繼續堅持“高端”路線?還是大幅度降價?
如果S7不能突圍,東風本田的新能源轉型恐怕會更加艱難,甚至徹底掉隊。
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是場大逃殺,東風本田,小心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