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抃(1008—1084),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進士,累官至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倖,京師目為「鐵面御史」。請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彈奏陳旭奸邪,罷知虔州。召為侍御史知雜事,改度知副使、河北都轉運使。治平中知成都。神宗立,召知諫院,未幾擢參知政事。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熙寧三年罷,出知杭州。歷知青州、成都府、越州,再知杭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卒,謚清獻。施政寬簡,為世稱道。纂《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等,著文集十六卷。
賞春亭 北宋 · 趙抃
滂葩浩艷滿亭隈,當度芳樽醉看來。
始信春恩不私物,亂山窮處亦花開。
首句 “滂葩浩艷滿亭隈”:“滂葩” 一詞生動地描繪出花朵盛開時的繁茂、盛大的樣子,給人一種繁花似錦、鋪天蓋地的感覺。“浩艷” 則強調了花朵色彩的艷麗奪目,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滿亭隈” 表明這些絢爛的花朵圍繞在賞春亭的周圍,營造出一種春意盎然、花團錦簇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氣息。此句開篇就以濃烈的色彩和宏大的場面,展現了春天的魅力,為全詩奠定了歡快、熱烈的基調。
次句 “當度芳樽醉看來”:“當度” 即應當,“芳樽” 指的是美酒。詩人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中,認為應當舉起酒杯,一邊飲酒,一邊沉醉地欣賞眼前的美景。“醉” 字在這里有雙重含義,既指因飲酒而微醺,又指被春天的美景所陶醉。詩人通過飲酒賞春這一行為,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享受,同時也增添了詩歌的浪漫與閑適之情。這一句進一步描繪了詩人在賞春亭中的悠然自得的狀態,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春天的深情。
第三句 “始信春恩不私物”:“始信” 表明詩人之前或許對春天的恩賜有所懷疑,而此時在賞春的過程中才真正相信。“春恩” 將春天擬人化,賦予春天以恩賜萬物的形象,仿佛春天是一位慷慨的施恩者。“不私物” 則強調春天的恩澤并非只給予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地方,而是平等地惠及萬物。此句在詩意上起到了轉折和深化的作用,從單純的對春景的描寫轉向了對春天本質的思考,體現了詩人對春天無私精神的贊美。
末句 “亂山窮處亦花開”:“亂山窮處” 描繪了那些偏僻、荒遠、山巒雜亂的地方,在常人的認知中,這樣的地方可能是荒蕪、冷清的。然而,“亦花開” 卻筆鋒一轉,指出即使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春天依然讓花朵綻放。這一句不僅進一步強調了春天的公平無私,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它都不會吝嗇自己的恩澤,而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告訴人們,即使處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依然有希望和美好的事物存在,只要有春天般的力量和信念,就能夠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烏龍山 北宋 · 趙抃
泉石淙淙瀉百尋,群峰環翠起春林。
危巔召雨云先作,不失蒼生望歲心。
首句 “泉石淙淙瀉百尋”:“泉石淙淙” 生動地描繪出泉水在山石間流淌時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淙淙” 一詞為象聲詞,讀起來仿佛能聽到那潺潺的流水聲,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瀉百尋” 則突出了泉水流淌的氣勢,“尋” 是古代的長度單位,“百尋” 極言泉水流淌的高度或長度,展現出泉水奔騰而下、一瀉千里的壯觀景象。此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讓讀者感受到烏龍山泉水的靈動與磅礴,為全詩營造出一種清幽而又充滿活力的氛圍。
次句 “群峰環翠起春林”:“群峰環翠” 描繪出烏龍山群峰環繞的景象,而且山峰上覆蓋著翠綠的植被,給人以清新、生機勃勃的感覺。“環” 字形象地表現出群山環抱的態勢,展現出一種和諧的自然之美。“起春林” 進一步強調了春天的氣息,林中樹木在春天里煥發出勃勃生機,仿佛是春天喚醒了這片森林。此句從整體上勾勒出烏龍山的自然風貌,突出了春天山林的翠綠與生機,與上句的泉水之景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第三句 “危巔召雨云先作”:“危巔” 指的是烏龍山的高聳險峻的山頂,“召雨” 表明山頂具有能夠招來雨水的特點。“云先作” 則描述了在下雨之前,云層先在山頂聚集的情景。這句詩生動地描繪了烏龍山山頂的氣象變化,展現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同時,“危巔召雨” 也暗示了山頂在自然環境中的重要地位,它似乎具有一種掌控天氣的神秘力量,為烏龍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末句 “不失蒼生望歲心”:“蒼生” 指的是百姓,“望歲” 意思是盼望豐收之年。這句詩的意思是烏龍山的山頂能夠招來雨水,滿足了百姓盼望豐收的心愿。在古代,農業生產依賴于自然條件,雨水對于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因此,烏龍山的降雨功能對于當地百姓來說意義重大。詩人通過這一句,將自然景觀與百姓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表達了對百姓生活的關注和對大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同時,也賦予了烏龍山一種人文關懷的內涵,使詩歌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寫,更蘊含了深厚的情感和社會意義。
登龜峰群峰亭 北宋 · 趙抃
桃花臺下系輕舠,直上崢嶸不憚勞。
歷示群峰三十二,一峰還壓一峰高。
首句 “桃花臺下系輕舠”:“桃花臺” 點明了地點,給人一種詩意且美好的聯想,桃花盛開的地方往往充滿了爛漫的氣息,暗示了此處環境的優美。“系輕舠(dāo,小船)” 描繪了詩人將小船停靠在桃花臺下的情景。這一行為不僅交代了詩人登山的起始點和交通方式,也營造出一種悠然閑適的氛圍,仿佛詩人是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開啟這次登山之旅的,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較為輕快的基調。
次句 “直上崢嶸不憚勞”:“直上” 表現出詩人登山的果敢和堅定,沒有絲毫猶豫和迂回,直接向著山峰攀登。“崢嶸” 一詞突出了龜峰山勢的高峻、險峻,形象地描繪出山峰突兀、雄偉的樣子。“不憚勞” 則體現了詩人不畏艱難、不怕辛勞的精神,盡管山峰險峻,但他依然勇往直前,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為詩歌增添了一種豪邁的氣概。
第三句 “歷示群峰三十二”:“歷示” 表明詩人在攀登過程中,逐一觀賞了龜峰的三十二座山峰。“群峰三十二” 明確了龜峰山峰的數量,讓讀者對龜峰的規模有了一個具體的概念。這里詩人仿佛是在向讀者介紹他所看到的景象,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同時也暗示了龜峰山峰眾多,景觀豐富多樣,吸引著詩人去一一探尋。
末句 “一峰還壓一峰高”:此句是全詩的精彩之處,生動地描繪出龜峰群峰錯落有致、連綿不絕的景象。“一峰還壓一峰高” 形象地表現出每一座山峰都比前一座更高,展現出一種不斷向上、層層遞進的氣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這不僅是對龜峰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也蘊含著一定的哲理,比如人生就如同攀登這連綿的山峰,永無止境,需要不斷努力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標;或者在面對眾多事物時,總有更優秀、更突出的存在,激勵人們不斷進取。
次韻郁李花 北宋 · 趙抃
花縣逢春對曉暉,朱朱白白綴繁枝。
梅先菊后何須較,好似人生各有時。
首句 “花縣逢春對曉暉”:“花縣” 點明了地點,可能是指一個以花聞名或繁花盛開的地方,給人一種充滿詩意和美感的聯想。“逢春” 則明確了時間,春天是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的季節,為整首詩營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背景。“對曉暉” 描繪了詩人在清晨時分,面對著初升的陽光欣賞花朵的情景。“曉暉” 即清晨的陽光,柔和而溫暖,給人一種清新、明亮的感覺。此句通過點明時間、地點,描繪出一幅春日清晨賞花的美好畫面,奠定了全詩溫馨、愉悅的基調。
次句 “朱朱白白綴繁枝”:“朱朱白白” 生動地描繪了郁李花的顏色,紅白相間,色彩鮮艷奪目。“綴繁枝” 則形象地表現了花朵密密麻麻地點綴在繁茂的樹枝上的景象,展現出郁李花盛開時的繁茂和絢爛。這一句從視覺角度對郁李花進行了細致的描寫,讓讀者仿佛看到了滿樹繁花的美麗畫面,感受到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第三句 “梅先菊后何須較”:“梅先” 指梅花在早春開放,是冬季過后較早綻放的花朵,常常被視為堅韌和高潔的象征;“菊后” 指菊花在秋季開放,代表著清高和隱逸。“何須較” 則表達了詩人的觀點,即不必去比較梅花和菊花開放時間的先后。這里詩人將郁李花與梅花、菊花相提并論,暗示郁李花雖然不像梅花和菊花那樣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但它在自己的時節里也同樣綻放出美麗。此句引發了讀者對于不同花卉開放時間和特點的思考,也為下文的哲理闡述做了鋪墊。
末句 “好似人生各有時”:這一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人由花及人,將花卉開放的時間特點類比到人生。就像郁李花、梅花、菊花各自在不同的時節綻放一樣,人生也有各自的時機和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和發展節奏,不必去與他人比較,也無需羨慕他人的成就和機遇,只要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努力綻放,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句詩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以啟示和鼓舞,讓讀者在欣賞花朵美麗的同時,也能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