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僅是外表問題,更是威脅健康的隱形殺手。隨著現代生活方式改變,肥胖已成為全球性健康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比例逐年攀升,由此引發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率也隨之同步激增。如何科學應對肥胖?“健康素養 綠城風尚”健康科普專家梁行進行了詳細解讀。
頂端新聞記者 李佳 文/圖
?肥胖是潛伏的“代謝炸彈”??
“肥胖的本質是體內脂肪異常堆積,這種堆積不僅僅會影響外貌,還會破壞人體代謝平衡,成為多種疾病的溫床。”梁行指出,脂肪組織并非惰性儲能物質,它會分泌炎癥因子和激素,干擾胰島素敏感性,直接導致代謝綜合征?。
那么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冠心病發病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3倍,腦卒中風險增加62%?。梁行進一步解釋:“脂肪在腹腔內臟的沉積尤為危險,這類‘腹型肥胖’會壓迫血管和器官,加速動脈硬化和器官功能衰退。”此外,肥胖還與13種癌癥密切相關,包括乳腺癌、結直腸癌等?。
科學判斷肥胖:從數據到體征需建立三重“防線”??
對于普通人如何判斷肥胖,梁行建議采用多維度指標,即?BMI、腰圍、體脂率。
體質指數(BMI)是基礎篩查工具,計算公式為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BMI≥28屬于肥胖,但需結合腰圍和體脂率綜合判斷。
他特別強調腹型肥胖的危害:“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或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即可判定為腹型肥胖,這類人群即使BMI未超標,仍需警惕代謝風險。”?
對于精準評估,梁行推薦醫療機構的人體成分分析儀:“它能區分肌肉、脂肪和水分比例,幫助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
科學減重需飲食、運動、醫學干預三管齊下??“減重的核心是創造熱量缺口,但必須建立在營養均衡的基礎上。”梁行介紹:“每日飲食中,蔬菜應占餐盤1/2,蛋白質占1/4,全谷物占1/4。避免油炸食品和含糖飲料,用蒸煮替代爆炒。”?
針對運動誤區,他糾正道:“單純有氧運動易反彈,需搭配抗阻訓練。每周150分鐘中強度有氧(如快走、游泳)加2次力量訓練,才能提升基礎代謝率。”
對于中重度肥胖者,他表示可以通過醫學干預手段進行:“中醫針灸可調節脾胃功能,減少饑餓感;西醫藥物如GLP-1受體激動劑能有效控制食欲。但所有治療都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濫用減肥藥。”??“減重不是短期沖刺,而是終身健康管理。”梁行提醒。面對肥胖危機,公眾需摒棄極端節食、偏方減肥等誤區,以科學態度踐行“管住嘴、邁開腿”六字箴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健康體魄的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