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舞臺上,特斯拉一直是一顆耀眼的明星。自其上市以來,憑借創新的電動汽車技術、前瞻性的能源布局以及極具魅力的企業家馬斯克,特斯拉吸引了無數投資者的目光,股價一路高歌猛進。
然而,近期特斯拉股價較歷史高點慘遭“腰斬”,這一戲劇性的變化讓市場為之震動,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探討。自2024年12月達到479.86美元的峰值以來,特斯拉股價已下跌超過50%,市值蒸發約8000億美元。
特斯拉股價的暴跌并非沒有先兆,自去年創下歷史新高以來,特斯拉就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一方面,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新興勢力迅速崛起,對特斯拉的市場份額構成了嚴重威脅。另一方面,特斯拉自身的銷量和利潤也出現了下滑趨勢,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特斯拉的銷量同比大幅下跌。要知道中國作為特斯拉全球最大單一市場,銷量占比超三分之一,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將直接影響其全球營收預期。
2025年2月,特斯拉中國批發銷量為30688輛,同比減少49%,環比下降51%,創下自2022年7月以來的最低月度數據。歐洲市場同樣表現不佳,德國銷量同比驟降76%,法國下降26%。銷量下滑直接導致利潤承壓,瑞銀將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量預測從43.7萬輛下調至36.7萬輛,全年交付預期也被下調至約170.35萬輛。
與其他明星造車勢力的產品創新力相比,特斯拉車型更新緩慢,主力車型Model 3和Model Y已上市多年,僅靠外觀和配置微調難以激發消費者熱情。盡管特斯拉在2月初推出購車優惠(Model 3疊加補貼后降價2.8萬元),并推出改款Model Y,但市場反應平淡。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在政治領域的涉足無疑給特斯拉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自馬斯克加入特朗普政府擔任“政府效率部”主管后,其政治立場與特斯拉早期環保、自由派的品牌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引發了大規模消費者抗議、抵制特斯拉產品。美國多地特斯拉門店外爆發示威者聚集的抗議活動,示威者表達了對馬斯克推動削減聯邦開支行為的不滿,甚至出現針對特斯拉門店和車輛的破壞行為,如科羅拉多州一家經銷店多次遭縱火。這種負面情緒不僅在美國本土蔓延,還在歐洲等市場引發連鎖反應,進一步削弱了特斯拉的市場需求與品牌形象。
馬斯克承認特斯拉生意面對很大困難,自接管政府效率部后,每日節省40億美元,特斯拉卻損失8000億美元市值。馬斯克從政,不僅分走了經營企業的寶貴時間和精力,還帶給企業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他曾稱自己因政治變量被暗殺的風險大增。
從宏觀層面來看,通貨膨脹上升、利率政策收緊以及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投資者對科技股和高增長股的態度變得更加謹慎。特斯拉作為高估值股,自然成為市場調整的重點目標之一。
瑞銀將特斯拉目標價從259美元下調至225美元,高盛和摩根大通也紛紛下調其評級,市場對特斯拉的未來增長前景持謹慎態度。特斯拉股價連續七周下跌,創下其作為上市公司15年來最長的一次連續周線下跌,投資者對特斯拉長期依賴未來愿景(如自動駕駛和機器人出租車)的估值模式產生質疑,機構的唱空無疑給本就脆弱的市場信心帶來了沉重打擊,進一步加劇了特斯拉股價的下跌。
即便面臨如此多的困境,特斯拉的估值仍然遠超傳統車企與科技巨頭,這背后是馬斯克描繪的自動駕駛與人形機器人革命藍圖在支撐。特斯拉的電動車業務雖然貢獻了近九成的營收,但在其市值中的比重卻不到四分之一。超過四分之三的估值寄托于尚未兌現的自動駕駛承諾。這既是特斯拉的魅力所在,也是其風險所在。
特斯拉仍有翻盤籌碼,作為行業的先驅者,在技術研發和品牌影響力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優勢。其全球電動車市占率仍高達22.3%,工廠網絡覆蓋全球16個國家,馬斯克的“火星移民”敘事雖顯夸張,卻為資本市場保留了想象空間。更關鍵的是,特斯拉擁有全球最先進的AI訓練集群(Dojo超級計算機),在智能駕駛和能源管理領域的技術儲備,可能孕育新的增長曲線。
目前,特斯拉正在積極推進多元化發展,其儲能業務,包括Megapack和Powerwall,正快速增長,并將成為未來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斯拉的能源存儲業務在去年第四季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并預計2025年將至少增長50% 。此外,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布局也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如果能夠取得突破,有望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
特斯拉的遭遇印證了一個產業規律,任何技術革命浪潮中,領跑者都可能成為顛覆者的獵物。當行業滲透率超過30%,市場將從“野蠻生長”進入“存量競爭”,具備全產業鏈控制力、本土化運營能力和盈利彈性的企業才能存活。
特斯拉股價的腰斬,本質上是資本市場對“科技溢價”的一次修正。當投資者從“改變世界的夢想”回歸“現金流的本質”,那些真正創造價值的企業才能獲得合理估值。對于特斯拉而言,這既是危險的警鐘,也是蛻變的契機——要么通過技術創新重建護城河,要么在產業洗牌中淪為平庸者。
歷史總是充滿輪回,但這次新能源產業的變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殘酷。當傳統車企攜百年造車底蘊發起反攻,當中國新能源企業以成本優勢和技術迭代步步緊逼,特斯拉的“馬斯克時刻”或許正在落幕。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關于電動化、智能化和能源革命的馬拉松,遠未到終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