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開始,在這個朝代里,發生過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大家在初中歷史課本里就學習過,促進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孝文帝改革,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把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已遷都至洛陽的北魏
在準備遷都之前,考察擬遷都之地時,孝文帝和御史大夫崔吉等行至位于今天河北省臨漳縣東南部的鄴城,并且登上曹操所修的銅雀臺眺望,崔吉認為鄴城這里平原千里,是曹操主營的“魏五都”之一,有白溝、利漕渠溝通南北,有西門豹所修的渠道灌溉農田,建議定都這里。
但孝文帝卻不認為是這樣,主要觀點有兩個:
一是這里非長久之地,在北魏之前有后趙石虎、前燕慕容,再加上一個僅2年國祚的冉魏,都是“暴成速敗”短命的王朝;
二是這里西有枉人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柏人城。“枉人”山一名,以商朝諫臣比干被紂王枉殺于此而得;“列人”縣,“列”在古語中通“裂”,有分解分裂之意,“列人”一詞隱約的意思不言而喻;“柏人”城,“柏”通“迫”,“柏人”即逼近人。鄴城西、東、北三方這三個地名都不好,不適合建立國都。
東魏地圖上鄴城附近有列人和柏人
崔吉這個建議被否決后,于太和十八年(494年)正式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雖然以“惡其名也”的理由,拒絕遷都至鄴城,但是在短短40年之后,北魏分裂成為了東、西兩魏,東魏的都城卻定都在了鄴城,成為了自曹魏、后趙、冉魏、前燕之后第五個以鄴城為都的朝代。
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相州刺史為司州牧、魏郡太守為魏尹、分鄴置臨漳縣,至東魏后期魏尹領有鄴、臨漳、繁陽、列人、昌樂、武安、臨水、魏、平邑、易陽、元城、斥章、貴鄉、長樂十四縣,為皇畿。
北魏的相州,東魏的魏尹、北齊的清都尹
東魏的局勢一直不太穩定,國祚也僅16年,所以對于政區調整并不算大。到了北齊則不一樣了,先把魏尹改稱清都尹,然后,可能是受北魏孝文帝話語的影響,把具有“惡名”的列人縣廢掉。再加上其他省并的縣,到天保七年(556年),清都尹領有鄴、成安、臨漳、昌樂、武安、臨水、貴鄉、林8縣比起東魏時,皇畿之地共少了近一半的縣。
其實,北齊撤銷了許多縣是個大動作,因為北齊皇帝想把自晉朝、十六國、北魏以來濫設的州郡縣等政區進行省并,以改變“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的狀況。不過北齊的這次省并政區效果并不明顯,直到隋朝文帝時,才達到這一目標。
北齊鄴城周邊已少了很多縣,包括列人、斥漳
從地理條件看,其東、南有大河,西為太行山、北有漳河,雖說交通便利、農耕方便,但是發展空間很是有限,鄴城僅是一個險地、要地,和長安、洛陽等“天府之國”比起來,確實還差上不少。
這樣的地理環境,是拓跋宏這樣有著雄才偉略的皇帝看不上的,也只有像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東魏、北齊,這樣妄圖偏安一隅的小國,才把這里選做建都的茍且之地吧。所以說因為鄴城周圍有三個有“惡名”的地方,導致他沒有定都在這里,估計是他的堵大臣之口的借口而已。
另外,列人縣這個名字也并非像拓跋宏所說的是個“惡名”。
列人縣所在地在清朝《肥鄉縣志》中有記載:
列人城,在縣東北列人堤上,漢置縣,北齊省。明《地理志》:肥鄉東十五里有列人城。
列人堤,舊志在縣東北二十里。
這里是古漳河、古黃河行經、交匯之處,春秋時期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大的改道,黃河東去,僅留古道,慢慢干涸之后,留下的都是“斥鹵”之地,即今天說的鹽堿地,在列人縣周圍就有以“斥鹵”為名的斥丘、斥漳,無不描述著這一帶的荒涼。
隨著戰國、秦末戰爭結束之后,人們經過休養生息,族群不斷繁衍壯大,需要拓展生存空間,于是就向荒蕪的土地要良田,在列人縣附近的人們就把目光看向了滿是鹽堿的黃河故道。
來自網絡的“臺田”示意圖
今天,我們都知道,在鹽堿地耕作,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臺田”的方式進行:堆土成臺耕種,臺側挖溝為渠,由于水流、重力因素,鹽堿逐漸下滲而變為良田,有時溝渠還可放養魚苗,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種“臺田”技術早在我國先秦時期之前就已出現。
據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據傳是西周周公旦所著的《周禮》中的《地官·稻人》就有記載:
以水澤之地種谷也,……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泄水,以涉揚其,作田。
大意就是,在水澤之地種谷,得注意防止水停留在土壤中,要挖溝用來流水,在溝旁起“列”,然后才能“舍”水,最后通過排泄或者蒸發,形成田地。
《農桑輯要》所輯的《周禮·地官·稻人》以及注解
這個“列”就是“町畦”,即長條形的田地,也就是“臺田”。東漢經學家、大臣鄭眾備注到:“列者,其町畦,必使平垣,則水可止舍也”“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
至于“列人”中的“人”,或許是說官員,《周禮》記載中就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另外也可能是說人民,《史記·陳涉世家》就曾說過:“吳廣素愛人”,人在這里當人民講。
因此,由于列人縣附近的人們,通過采取開墾“列”田的技術,取得了很大成效,這在極為重視農業技術的農耕文明國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要事,為了紀念這項技術以及用這項技術改造自然、擴大耕種范圍的人們,于是官方就以“列人”這個名字而名縣,是為“列人縣”。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