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新鎮小茂 | 文
01
如果你經常看UP主小約翰可汗的通遼宇宙視頻,應該會對非洲大區優秀的匹配機制印象深刻。網上許多非洲小國僅有的存在感,似乎就來自于蒙博托、博卡薩、馬西埃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仁君”。
烏干達,一個被剛果(金)、南蘇丹、盧旺達、坦桑尼亞環繞的東非小國,曾長年被英國殖民統治。2023年,烏干達的人均GDP為1002美元,低于聯合國1300美元的最不發達國家認定標準。
要說這里最有名的某樣東西,大概就是誕生了“非洲三大暴君之首”的伊迪·阿明。此人執政特長是祖安外交,性格極度殘忍變態,據說在他的8年統治期間,有30-50萬人民被處決,尸體曾堵塞尼羅河,阿明本人則會在行刑過程中快樂地彈奏手風琴,道德感比言峰綺禮還要逆天。他甚至肢解妻子活吃人肉,寫信調戲英國女王索要內衣......
哪怕在發展中國家里,還是有些國家窮到令人發指,并且秩序混亂,難以看到希望。在這些土地上,似乎也沒法澆灌出快樂的樹苗——嗎?
當然不是,如果你真的這么想,就也會犯下高高在上憐憫世界的“美式傲慢”的錯誤。如果還有歐美人覺得中國做不出好游戲好電影,那他肯定是個傲慢無知的傻逼;同理,我們也沒資格因為某個國家的貧窮,就斷定他們不能創造出自己的精神娛樂。
就比如,在IMDB砍下7.8分,在豆瓣7.9分的非洲喜劇動作電影《誰殺死了阿歷克斯隊長》,以及其背后的電影制作公司,有著“烏干達好萊塢”之稱的瓦卡萊塢。
比封神2評分高
烏干達好萊塢出品的電影,比印度咖喱片還野。首先這電影劇情的燒腦程度堪比《穆赫蘭道》(指劇情線混亂),讓我想想要怎么描述——
黑手黨首領被政府派遣的特種部隊(阿歷克斯帶隊)成功抓捕,但隨后首領的弟弟便開始展開報復;
反派使用美人計、反間計、突襲等一系列計謀打入特種部隊大本營,導致阿歷克斯死亡,但由于現場一片混亂,根本沒人知道阿歷克斯是怎么死的;
阿歷克斯的好兄弟(姑且算男主?)從少林寺歸來復仇,途中偶然救下了黑手黨老大的妻子,得知了反派大本營的位置,開始向目的地前進。而反派因為沒有救出哥哥,決定殊死一搏開直升機在城市大肆破壞。
最后特種部隊和男主聯手突襲反派大本營,男主靠少林功夫干翻所有黑手黨拯救了世界。但直到電影最后,其實也沒人知道阿歷克斯到底是怎么死的。
我為啥知道這么清楚,因為我把這電影看完了,總共一小時
光看一遍劇情大綱,你都能感受到黑色幽默。會被美人計色誘的阿歷克斯不是純潔無暇的硬漢形象,電影也在暗示,阿歷克斯可能根本就不是黑手黨殺的。我倒是覺得,這電影貫徹了諾蘭想通過《信條》傳遞的理念,“不要試圖去理解,去感受”,你搞不懂導演想表達什么價值觀,但能明顯感覺到抽象荒誕,這就夠了。
但比起劇情,更讓人印象深刻的絕對是電影特效。這里有我迄今為止看到過最原始精妙的戰斗特效,明顯可以看出,圖中某個角色發動了類似于DIO替身世界的時間暫停能力,甚至更勝一籌,還能作用在隊友和直升機上。
而烏干達老哥們的直升機,也是我見過戰斗力最強的一架,疑似油箱里燒的是常熟阿諾的類固醇。不費一槍一炮,僅憑物理碰撞,就能輕松攆爆一棟大樓,甚至發生了疑似亞空間扭曲的神奇現象。
能夠駕馭此等圣獸,烏干達老哥們的身體素質也絕非常人。光憑這出血量我就可以斷言,每位烏干達士兵的體內,都存在一座永不干涸,能夠源源不斷提供力量的噴泉。
槍管射出的子彈,就像是魂斗羅里人見人愛的S槍。實在強而有力,強而有力呀!
這些年來,瓦卡萊塢出品的眾多電影作品,主題大都是喜劇+動作,以及永不缺席的頂級非洲特效,有一種野性的美。用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來形容,我覺得應該是六個字“狂野,震撼非洲”。
似乎非洲人民的靈光一現,都能干趴歐美Cult片導演三十年功力拍出的效果,配合讓人眼花繚亂的剪輯,像是某種致幻藥物溜大之后的產物,我敢說玉面手雷王都演不出這個效果。
好吧,如果我們用商業電影的標準來評價,這就是瞎XX拍。但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客觀的,有些糟糕的東西,并非作者不上心,恰恰是因為背后的創作者已經拼盡全力,才勉強獲得被世人看到和嘲笑的資格。
02
拍攝一部電影需要多少錢?
不知道,因為我們知道的很多信息,全憑片方一張嘴。全片0特效只在一個宅子里拍劇本殺的《滿江紅》敢號稱5億成本;《封神》三部曲加宣發成本號稱30億;2015年,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心迷宮》成本僅170萬,也被認為是小成本電影的神話。
30億成本的特效
而如果一部電影的總成本是200美元呢?注意單位,就是200美元,沒有“萬”。
200美元,囊括了演員工資、場地道具、設備成本、后期制作等所有開銷。那么,許多雜亂無章的鏡頭、粗制濫造的特效,反倒稱得上工業奇跡了。
拍攝條件是真的艱苦
烏干達的瓦卡萊塢,說是電影工作室,但其實他們的制片廠,就是在一間破舊小屋里面放了幾臺電腦和錄制設備而已。
素材源自B站UP主小鐘Johnny,下同
電影里被直升機一碰就碎的豪華大樓,之所以會呈現出被壓扁的樣子,是因為它們就是些紙做的微縮模型。
“我說為什么需要錢?一拳要多少錢?踢一腳又要多少錢?我們怎么就不能拍電影?”
烏干達的電影業發展非常晚,2005年才有了第一部本土制作的電影。瓦卡萊塢的創始人艾薩克·納布瓦納(Isaac Nabwana)就是受此影響,在那時,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貧民窟創立了自己的電影制片廠。
其實在這之前,納布瓦納還沒有看過一部電影,他對電影的所有認知都是“聽”來的,就像我小時候對《拳皇》的憧憬一樣。小時候,他兩個哥哥常結伴去看電影,回家后給他模仿情節。納布瓦納最喜歡的電影是《猛龍過江》,尤其崇拜成龍、李連杰、李小龍等功夫影星。
由于資金匱乏、道具緊缺,瓦卡萊塢的大部分道具,都是他們手工制作和發明的,動手能力秒殺我十條街,腦力也絕對不簡單。
比如他們結合木頭、摩托車和收音機零件,制作了一把會動的加特林機關槍模型,巨炫酷。他們用舊水瓶充當望遠鏡,把煎鍋和塑料管做成火箭發射裝置;起初,演員們會把牛血含在嘴里,挨揍就口吐鮮血,但后來發現牛血的細菌會導致演員感染細菌,他們就改用紅色顏料了。
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份上的,但你其實能感受到一種樂觀主義精神。納布瓦納曾說,《誰殺死了阿歷克斯隊長》之所以會拍成喜劇,是借鑒了早年的香港動作喜劇片,目的就是要讓大家看得過癮、笑得開心。
所以,其實瓦卡萊塢深受中國電影的影響。你能在很多電影橋段里,看到香港無厘頭動作電影的影子。
這兩是敵人
順帶一提,因為這部電影,VR Chat里之前還有過一個叫烏干達勇士的梗。一群紅色衣服的玩家會對著別人吐口水、擁立女性外表的玩家為“女王”。
出于對中國功夫的喜愛,不僅瓦卡萊塢的每部電影都會添加打戲,他們也分別在2017年拍攝過一部叫《Bruce U》的致敬李小龍的電影,以及在2020年拍攝過一部叫《功夫兄弟》的中式武俠片。
但也有一些東西沒那么樂觀。事實上,如果當年《誰殺死了阿歷克斯隊長》不能打開市場,他們將會被送進監獄,因為電影里使用了警察和軍隊的制服,以及玩具槍,而他們并沒有獲得授權可以使用。
盡管緩慢,但烏干達本土的電影工業,也是能看到進步的。在貧民窟,納布瓦納不僅激活了那里的文化基因,他還教孩子們練習武術。他表示,練武不僅讓孩子們能保護自己,還讓他們有機會進入電影行業,為許多在溫飽邊緣游蕩的人提供了一條新的選擇。
再比如這部名叫《來自上方的科尼勛章》的戰爭愛情電影,講述烏干達叛軍中兩名相愛的青少年的故事,服化道水平和鏡頭質感有明顯的提升。
不過這部電影并非出自瓦卡萊塢,導演叫T·史提夫·艾尼(Ayemy T Steve),同樣是一位烏干達人。
很多差別,歸根結底在于階級和財富。但夢想和認真這兩件事,永遠值得被尊敬,不應該只在少年漫畫中被歌頌。
03
瓦卡萊塢的故事,在非洲其實并不是個例。尤其是從商業角度,瓦卡萊塢根本算不上多么有代表性。
尼日利亞是世界人口第六多,也是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盡管經濟總量在整個非洲排名第二,但其2023年人均GDP為1596.6美元,在非洲也不過是中游水平。
然而尼日利亞卻孕育出了號稱“諾萊塢Nollywood”的電影工業,年產電影約2500部,產量超過好萊塢,僅次于印度的寶萊塢排名世界第二。
最夸張的是,諾萊塢幾乎是尼日利亞的支柱級產業之一,占了尼日利亞GDP的約5%,電影遠銷非洲其他國家,是非洲流行文化的扛把子。事實上,瓦卡萊塢就一直在苦惱,烏干達人民普遍愛看好萊塢和諾萊塢的電影,他們只能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作品。
沒錢又產量大,可想而知尼日利亞電影走的是個什么路子。早期諾萊塢電影同樣以粗制濫造聞名,單部電影預算低至1萬-5萬美元,拍攝周期僅需幾天到幾周,最重要的是穩定產出,簡直就是電影行業的預制菜。
題材方面,則大量充斥著神神叨叨的情節,比如黑魔法對轟、真假巫師。好萊塢大片的套路都是英雄拯救地球,諾萊塢則是傳統派巫師趕跑了邪惡(維新派)巫師,拯救了當地百姓。
當地觀眾確實吃這一套,這些電影是土生土長在非洲的,講的是發源在非洲本土的故事。包括尼日利亞在內的許多非洲國家,仍然深受巫術崇拜文化的影響,背后的原因很復雜,不完全是因為落后,也有一些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將巫術包裝為“非洲性”的象征,用于發展旅游業,和對抗先進國家的文化入侵。
除了“新巫術電影”,婆媳大戰和愛情倫理也是諾萊塢的主要流派,比如《我的霸道夫人》《誘人的女仆》之類的,估計跟我們看霸道總裁爽文的體驗差不多。
尼日利亞去年還拍了一部非洲版《花樣男子》,叫《My Sunshine》,真就是按著韓劇風格拍的,什么鄰家小妹考入名校卷入富家公子愛情風波。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場景和校服,甚至于片中一部分臺詞都直接用的韓語。
我覺得這部“韓劇”算制作挺精良了,但大部分電影確實粗制濫造。歸根結底,這種模式也是因地制宜的。我能查到的最樂觀的數據顯示,這個人口數高達2.279億的國家,在2024年,全國只有約300塊電影屏幕,大多分布在大城市。
因此諾萊塢的電影大多是為小屏幕拍攝的,主要通過DVD觀看。而在這個貧困人口比例(每天生活費不到2美元)為80%的國家,大部分百姓也只負擔得起價格低廉的文化產品。
諾萊塢是非洲電影工業的扛把子,也帶動不少鄰國搞出了自己的X萊塢。喀麥隆有Camwood(喀萊塢),津巴布韋有Zollywood(津萊塢)、海盜猖獗的索馬里也有Somaliwood(索萊塢)。
要說最野的,當屬加納老哥創立的Kumawood(庫萊塢?)。Kumawood出品過一部叫《非洲功夫戰納粹》的電影,完全是一部凝結了人類想象力和勇氣的朋克系神作。
本片劇情里,阿道夫·希特勒并沒有真的在地堡里自殺,而是帶著他的新手下,日本甲級戰犯東條英機和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逃往了非洲大陸,計劃再次征服世界。
在神奇的非洲大陸,希特勒找到了比鋼鐵洪流更好的武器,沒錯,就是中國,不對是非洲功夫。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他把加納人全都洗腦成了“加納雅利安人”,摧毀了當地正義的功夫學校,殺掉了校長,還NTR了主角女友。而我們的主角,功夫小子阿多為了報仇,參加了希特勒舉辦的武術比賽,他能打敗邪惡的獨裁者拯救世界嗎?
不要去思考,去感受,就像當年哲學梗剛火那會,人們不明白各種不明所以的行為和叫聲到底意味著什么,但你已經站在宏觀的角度進行哲♂學思考了。非洲電影也是如此,它會讓你思考世界的荒誕,思考存在主義的價值,這就是意義所在。
04
但是非洲人確實也有自己的電影藝術。
1966年的《黑女孩》,被視為非洲電影史上第一部由黑人導演執導的長片,講述一名塞內加爾年輕女性前往法國擔任女傭,卻陷入種族歧視和文化疏離的困境,展示殖民主義的遺留問題。
1987年的《光之翼》,曾獲得過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以馬里班巴拉族的神話為背景,融合傳統信仰與視覺寓言,講述青年反抗父親暴政的奇幻之旅,是非洲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
貧窮和落后束縛著非洲電影的發展,但近年來變化也在發生。2024年尼日利亞影視流媒體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人,再加上政府對行業開始扶持,從文化層面,他們的電影也在緩慢地進步。
非洲各國的電影制片廠,名字都是好萊塢的變體,我覺得既有對美國電影深入骨髓的崇拜,也是一種借用國際品牌知名度,給自己打廣告的反向文化挪用。人們關注非洲時,容易天然地代入“憐憫”的視角,試圖同情他們的苦難和貧窮。但是一部分思想進步的非洲人,更喜歡被以平等的視角看待。
瓦卡萊塢的納布瓦納,有位叫阿蘭·霍夫曼尼斯(Alan Hofmanis)的美國合伙人,后者被《誰殺死了阿歷克斯隊長》感化,千里迢迢從紐約飛到坎帕拉,并在此后多年里,為瓦卡萊塢提供了不少設備和技術援助。
阿蘭曾和納布瓦納聊過瓦卡萊塢的創作理念,為何總是拍暴力喜劇,而不去渲染祖國的苦難和貧窮。納布瓦納則說:“我拍的是喜劇,是要讓大家快樂的東西,我絕對不會沒有骨氣地販賣貧窮。如果你換個角度看我的電影,每個人都會哭泣。”
對于納布瓦納而言,那些要求他拍悲劇的人,是沒讀懂喜劇里的憂傷。現年51歲的納布瓦納,童年時代剛好趕上食人魔阿明獨裁統治的末班車。或許用喜劇的方式描繪暴力,正是納布瓦納對那段黑暗時光的獨特記錄。比如他曾拍過食人族侵略人類的電影,或許就是在影射阿明“吃人肉”的變態行徑。
“我極力反對利用非洲的貧窮博取同情來營利,人們不應該一味地說我們貧窮,因為我們也有思想,我們不是多么貧窮,我們只是落后了,因為曾被某些人殖民(烏干達是前英國殖民地),殖民者的壓榨讓我們落后于人。我們現在已經脫離了殖民主義,所以非洲要睜眼看世界,全世界的思想,也要知道別人怎么看待我們,第一世界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雖然不敢指望,非洲能在近些年內做出《黑神話》《哪吒》這種奇跡級別的文化作品。但我真的喜歡這股子精氣神,曾經餃子導演在家“啃老”的三年,游戲科學團隊也岌岌無名的時候,如果沒有這股勁,他們怎么可能實現今日的成就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