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OECD發布《國際學生流動的主要趨勢是什么?》政策簡報,對2018-2022年間的國際學生流動情況進行了分析,該簡報的主要結論如下。
1.國際學生規模持續增長,疫情未阻長期趨勢
近幾十年來,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生流動性持續大幅擴大。國際學生的數量近年來增長了50%以上,38個OECD國家從2014年的300萬人增加到2022年的460萬人以上。這一增長可歸因于追求高質量或享有盛譽的教育課程、進入世界知名機構以及在較發達經濟體獲得更好的職業前景等因素。
盡管COVID-19疫情對國際教育造成沖擊,但OECD國家國際學生數量仍保持增長,2018-2022年為18%(2014-2018年為30%)。這種韌性反映了大學快速適應新挑戰的能力,包括在線和混合學習的快速擴展,以及在疫情期間和疫情后為支持國際學生而實施的政策,例如靈活的簽證規定、延長的工作機會和有針對性的財政援助。
2018-2022年間,只有澳大利亞、丹麥、意大利、新西蘭和美國五個國家的國際學生數量出現下降,這主要因疫情期間嚴格的邊境管控和簽證限制。而智利、斯洛文尼亞等國通過提升大學國際排名或推行區域合作政策實現學生數量翻倍。
2.主要接收國與來源國格局穩定,少數國家表現突出
接收國際學生可以增強高等教育機構的多樣性、學術聲譽和經濟效益,而本國學生出國留學的數量則反映了國外教育的吸引力、實際或感知的質量優勢和可及性,以及他們對特定技能和經驗(例如語言學習)的追求。研究這兩種趨勢有助于評估各國是如何吸引人才的,以及它們自己的學生是如何利用國際學習機會的。
OECD成員國繼續成為國際學生的主要留學目的地。2022年,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新西蘭、英國和美國共接待了當年在OECD學習的460萬國際學生中的近三分之二,這一趨勢近年來一直保持不變。
日本、韓國、荷蘭和土耳其共接收了OECD國際學生的16%,其中韓國和土耳其脫穎而出。“留學韓國30萬計劃”旨在吸引30萬名國際學生,并把韓國打造成全球教育中心。與此同時,土耳其正成為中東和北非以及中亞地區學生的主要留學目的地,提供獎學金,并積極宣傳自己是一個留學目的地。
每個教育體系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包括聲譽、語言、文化聯系、研究實力和就業前景。特別是語言,起著關鍵作用,例如,較小的歐盟國家通過擴大他們的英語授課課程來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
與接收國一樣,過去四年來源國的格局也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前十“輸出”國合計約占OECD國家接收國際學生總數的一半,這突顯出全球學生流動的集中程度。然而,這一排名受國家規模的影響,因為人口眾多的國家自然會向國外輸送更多的學生,即使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比例仍然相對較低。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和印度仍然是國際流動學生的主要來源國,2018年和2022年這兩國學生占國際學生總數的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三分之二的中國和印度留學生選擇在五個國家學習: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英國和美國。
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是三個始終位列生源國前十的歐洲OECD國家,部分原因是這些國家在歐洲及其他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學術交流傳統。另外,進入頂尖院校機會有限以及公立大學人滿為患(尤其是在意大利和法國),也促使學生出國留學。
3.經濟差距塑造流動方向,低收入國家學生比例偏低
國際學生流動受到經濟因素的嚴重影響,三分之二的學生流動來自高收入或中高收入國家。在一些國家,這一比例超過了90%,特別是克羅地亞、哥倫比亞、丹麥、奧地利、西班牙和瑞士。只有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拉脫維亞、波蘭和土耳其低于50%,這表明這些國家有更多的低收入國家學生流入。
低收入國家學生所占比例過低,主要原因是他們面臨的財政、行政和結構性障礙。然而,一些OECD和合作伙伴國家接納了相對較多的低收入國家學生。在巴西、法國、德國、葡萄牙和土耳其,低收入國家的學生占比較高,超過了國際學生的5%。這些國家通常有政策促進發展中國家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例如降低學費、設立專門的獎學金計劃以及與世界特定地區大學建立伙伴關系。
4.博士課程與STEM專業更受國際學生青睞
國際學生在不同學位層次上的分布情況反映了對專業知識的需求,以及高級學術和研究機會的吸引力。在OECD國家中,隨著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國際學生占比也在增加,平均而言,本科生中國際學生占5%,碩士生中占15%,博士生中占25%。
奧地利、盧森堡、新西蘭、挪威、瑞士和英國的國際博士研究生比例特別高——至少占其博士研究生總數的40%——因為這些國家的大學通過獎學金、研究機會和強大的學術網絡吸引全球人才。在一些國家,國際博士研究生比例高也反映了國內學生對攻讀博士學位興趣的下降。
與本國學生相比,國際學生更有可能就讀STEM專業,30%的留學生選擇STEM課程,而國內學生只有19%。在丹麥、瑞典和土耳其等國家,這一趨勢尤為明顯,超過40%的國際學生就讀這些學科。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全球可轉移性,加上標準化的課程和共同的教學語言,使STEM成為國際學生的有吸引力的選擇。
5.各國留住國際畢業生的政策差異顯著
各國在吸引國際畢業生留居的政策上存在明顯差異,政策制定常受經濟需求與移民爭議的平衡影響。
例如,加拿大“畢業后工簽”允許最長3年居留并銜接永居;英國“畢業生路徑”提供2年工作期;德國為非歐盟畢業生提供18個月求職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通過實習項目提升就業競爭力。
美國因簽證配額和時限導致國際畢業生就業困難,法國雖允許畢業生申請工作居留,但流程復雜。部分國家(如德國、丹麥)通過“藍卡”和快速簽證優先填補技術缺口(如醫療、工程、IT領域)。
資料來源:
OECD. What are the key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what-are-the-key-trends-in-international-student-mobility_2a423a76-en.html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課題組成員整理,課題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下載該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