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花生—“冀花甜1號”高質高效栽培技術
鞏曉麗等
臨沭縣是花生種植大縣,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山東省前列,自2019年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山東省第一批花生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以來,通過與高校及科研部門的緊密合作,引進了多個花生新品種,并在玉山鎮、蛟龍鎮、大興鎮、石門鎮等地建立了花生良種繁育基地。這些基地不僅滿足了臨沭縣自身的花生良種需
求,還向周邊其他省市銷售了大量的花生良種,為整個花生種植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水果花生 — —“冀花甜1號”于2021年由臨沭縣農業農村局引進并在臨沭縣石門鎮宋氏家庭農場進行試驗種植,性狀表現良好,通過幾年
的繁育推廣,在臨沭縣推廣種植 100 多公頃,并形成了一套適宜高效的栽培技術,這不僅提高了花生的產量和品質,還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1 品種簡介
水果花生 — —“冀花甜 1號”是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通過有性雜交培育的高產低脂肪甜味鮮食花生新品種。是以“四粒紅”為母本、“力無名”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培育的集低脂肪、高含糖量、高產、早熟于一體的鮮食花生品種。農業農村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數據顯示,該品種粗脂肪含量43.63%,粗蛋白含量24.83%,水溶性總糖含量7.1%。該品種的育成填補了我國沒有高產優質食用甜花生品種的空白,是2023年國家推廣的農作物優良品種之一。
1.1 特征特性
該品種為疏枝直立多粒型花生,連續開花能力強,中果,三仁果占30%以上,網紋較淺,籽仁橢圓形、種皮淺紫紅色、仁基部種皮有一白點,無裂紋、無油斑、口感甜,種子休眠性強,主莖高53.7cm,側枝長57.8cm,總分枝7.8條,單株果數 12.8個,單株產量 17.84g,百果重 232.8g,百仁重 94.0g,每千克果數 659 個,仁數1688個,出米率73.99%,生育期130天。
1.2 產量表現
在臨沭縣石門鎮宋堂村進行品種試驗示范一般畝產莢果 350kg,高產示范莢果畝產可達400kg以上。
1.3 適宜范圍
該品種適宜在河北等北方花生產區地膜和露地春播、冀中南麥套種植,在山東省所有花生種植區都可種植。
2 栽培技術
2.1 深耕培肥,科學施肥
選擇與小麥、玉米、甘薯等非豆科作物地塊輪作,土壤耕層疏松、活土層深厚、肥力中上、排灌方便的地塊,降低田間病菌積累和地下害蟲數量,減輕病蟲危害。
實行冬前深耕深松,或早春化凍后耕地,耕地深度一般年份 25cm 左右,深耕年份 30cm以上,每 3~4 年進行 1 次深耕,深松 35cm 以上,加厚耕作層,打破犁底層,熟化土壤,惡化病蟲越冬環境,提高土壤蓄水、保肥、供肥能力,降低病蟲害越冬基數。
實行平衡施肥,推廣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精準使用控釋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持續提升土壤肥力,延長肥效,控制前期旺長和后期脫肥早衰,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節肥增效。采用分次多層施肥,全部有機肥、生物菌肥和2/3的復合肥深耕整地時均勻撒施翻入土壤,剩余1/3復合肥在播種時隨機械播種包施在壟底。高產地塊和鈣不足地塊,隨機械播種畝施氰氨化鈣10~15kg。
2.2 種子處理
花生播種前 10 天左右帶殼曬種 2~3 天剝殼,殺滅莢果表面病菌,提高種子活力。剔除病蟲、霉爛、發芽種子,選用飽滿、均勻、活力強的籽粒作種子,種子大小要均勻一致便于機械化操作。播種前100kg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60~80mL+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00~400mL種子包衣,預防苗期莖基腐病、根腐病和金針蟲、蠐螬等危害,確保苗全苗壯。
2.3 適期規范化播種
2.3.1 適期足墑播種
春季播種在5cm平均地溫15℃以上即可播種,過早播種發芽出土慢,易受病菌感染造成爛種,開花下針期易遭受干旱,影響下針結果,飽果期遇雨造成爛果。播種時土壤相對含水量以70%~75%為宜,墑情不足,要及時造墑播種,以保苗全、苗壯。
2.3.2 采用機械單粒精播
群體過小,浪費自然資源,影響花生產量,群體過大,易引起徒長,花生病害發生概率增加。合理的群體不僅是高產的基礎,也是植株生長健壯、病害少發的因素之一。在高產地塊采用單粒精播方式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使植株生長健壯,充分發揮單株生產力,提高單株的抗病、抗蟲能力。采用 2MB-1/2G型花生鋪膜單粒播種機,一次完成筑壟、播種、噴藥、膜上筑土等項作業。
2.3.3 起壟規格和種植密度
起壟規格為壟距 80~85cm,壟面寬 45~55cm,壟高 10~12cm,易積水地塊壟高 10~14cm。播種實行一壟雙行,行距28~30cm,穴距根據土壤肥力和品種特性以11~12cm為宜,畝播14000~15000粒,較常規一穴雙粒播種減少用種量10%左右,適當降低群體密度,培育健壯個體,發揮個體生產潛力。
2.3.4 嚴格掌握播種深度
播深應根據“干不種深、濕不種淺”和“黏土淺、沙土深”的原則,根據土壤墑情確定
合理的播種深度,一般播深以3~5cm為宜。實行機播膜上覆土的,播深3cm左右,膜上覆土3~4cm,確保苗齊、苗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3.5 覆蓋地膜
地膜覆蓋是節水增產的關鍵技術措施,可以提高地表溫度,減少水分蒸發,提墑保墑,避免土壤板結,有利根系發育和下針、莢果發育。覆蓋地膜采用厚度≧0.007mm±0.002mm,幅寬 85~90cm 展鋪性好、降解物無公害的降解地膜。
2.3.6 苗前除草
每畝用 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 90~100mL或72%異丙甲草胺乳油100~120mL,兌水60~75kg,地面噴霧封閉除草。
2.4 加強田間管理
2.4.1 破膜引苗,查苗補苗
花生播種后10~15天陸續出土,地膜覆蓋后膜內溫度高達40℃以上,需要在幼苗頂土鼓膜時及時破膜引苗,防止高溫灼傷幼苗。破膜引苗要在上午9∶00之前或下午16∶00以后進行,開孔處壓土防止閃苗、降溫、失墑和透風鼓膜?;ㄉ雒绾?,及時查苗補苗。缺苗嚴重的地塊,用原品種催芽補種。
2.4.2 水肥管理
花生耐旱怕澇,除造墑播種外,生長期一般不需澆水。苗期不澆水,適度控制前期生長,花生的開花下針期是需水敏感期, 結莢期是需水量最大期, 要確保土壤有充足水分,遇旱要適時適量澆水,遇澇及時排水,確保適宜的土壤墑情。高溫季節,澆水要避開中午高光高溫時段在早晚澆水,防止爛針、爛果。在生育中后期,為防止早衰現象,保持葉片光合功能,可以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一同進行葉面噴施。選用的溶液包括 1%~2% 的尿素溶液、2%~3%的過磷酸鈣溶液以及0.1%~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在開花下針期和飽果期這兩個關鍵生長階段,可以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來提高花生的產量和品質??梢赃x用0.01%的蕓苔素內酯水劑進行噴施,噴施次數為2~3次。
2.4.3 中耕培土,提高果針結實率
中耕培土,擴增結實層,是解決滑針、高位果針入土困難的關鍵措施。中耕培土要在盛花期田間花生封壟前進行,做到溝清、土暄、壟腰胖、壟頂凹,確保臨界果針轉化為有效果針,增加單株結果數。農事操作時減少機械損傷花生莢果,減少黃曲霉素侵染機會。
2.4.4 化學調控
花生下針后期至結莢初期苗高35cm以上,植株生長過旺、田間過早封行,可結合病蟲防控使用化控劑進行化學控旺。畝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40~50g、壯飽安20~25g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 30~50g,兌水 30~40kg,葉面均勻噴霧,間隔7~10天再噴一次,連用2~3次,可有效控制株高矮壯株型,提高田間通風
透光性,增加生育后期光合勢,促進養分向根部轉移,提高成果率和果實飽滿度,減輕病害發生程度,實現花生增產提質,同時有效預防倒伏,便于采收和機械化操作。化控藥劑用量寧低勿高,少量多次,均勻噴灑,減少漏噴,杜絕重噴。
2.5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播種后田間安裝殺蟲燈,開展蠐螬等害蟲的物理防治,注重防治二代棉鈴蟲,中后期病蟲害實行“一控雙增”。二代棉鈴蟲是花生常發重發蟲害,常年危害嚴重,6月中下旬二代棉鈴蟲卵期至低齡幼蟲期每畝用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10~12g,兌水 30~45kg,均勻噴霧。7 月中下旬花生結莢期病害發生種類多、危害重,實施“一控雙增”技術,一次性莖葉噴霧施藥 (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花生生長中后期葉斑病、瘡痂病、白絹病、根莖腐病等多種病害,保護葉片正常生長,防止早衰、提高成熟度。殺蟲劑每畝選用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12g、40%氯蟲噻蟲嗪干懸浮劑 6~8g,殺菌劑可用 60% 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40~50g、17%唑醚?氟環唑懸乳劑50~60g,與0.01%蕓苔素內酯水劑150mL葉面肥混用,使用植保無人機或大中型施藥機械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達到省時省工減藥,節本增產增效。
2.6 適時機械化收獲
當日平均氣溫降至12℃以下時,花生植株頂端停止生長,上部葉片變黃,中部葉片脫落,85%以上莢果變硬、顏色變深、外殼紋路清晰,籽仁飽滿,干物質積累達到最高,或花生達到本品種生育期時,選擇晴好天氣及時收獲。推廣使用花生聯合收獲機或分段收獲機收獲,減少用工,提高收獲效率。避免過晚收獲,花生
芽果率增加,收獲后應及時晾曬減少黃曲霉素感染,影響花生品質。收獲時隨時回收田間廢地膜,集中處理,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