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記者問朱镕基:日本還要道歉到什么時候?面對日本的狡辯,朱镕基總理幽默霸氣的回答,真給中國人長了臉!
這是2000年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在日本訪問,期間接受了日本媒體的采訪,網上說當時日本記者問了很多“狡辯”類的問題。
2000年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出訪日本,在訪日期間接受了日本媒體的采訪。據網絡相關說法,當時日本記者提出了諸多帶有詭辯性質的問題。
比如有位日本記者提問:“在我們日本,有很多人認為南京大屠殺根本沒有發生過,對此,你怎么看?”
長久以來,日本一直試圖隱瞞侵華歷史,妄圖掩蓋在戰爭期間,尤其是南京大屠殺中所犯下的累累罪行。這位日本記者的問題明顯是想歪曲歷史事實,進而拒絕向中國人民道歉。
朱镕基總理回應:歷史是既定事實,無法改變,并非由多少日本民眾認為沒有發生就不存在。歷史就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中國有個成語叫掩耳盜鈴,讓提問者自行去查閱理解其中含義。
又有一個自稱日本漁民的年輕記者提問:“我來自長崎,我們那兒的水受到了很大的污染,這是由于長崎離中國近的緣故,你對這件事怎么看?”
朱镕基聽聞此問題感到哭笑不得,長崎的污染根源是世人皆知的,明明是美國投放原子彈導致的核污染,這個日本人卻歪曲事實,將責任歸咎于中國。
朱镕基總理巧妙回應,他先指出長崎曾遭受原子彈襲擊這一事實,以此說明海水污染的真實原因,并表示:中國有個寓言故事叫“疑鄰偷斧”,富有教育意義,希望你有空時仔細研讀。
面對這樣的回答,該日本年輕人無言以對。
看到日本民眾接連在提問環節處于下風,電視臺的記者拿起話筒,略顯生氣地對朱镕基說,中國人無非是想讓日本為過去的戰爭道歉,到底要日本道歉到什么時候?
提及戰爭,朱镕基立刻站起身來。他出生于戰亂年代,親身經歷過抗日戰爭,對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暴行再清楚不過。聽到日本記者如此言論,朱镕基不再委婉,嚴肅指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直到當時,日本在正式文件中從未向中國人民道過歉,這一點值得日本方面認真反思。
事實上,自侵華戰爭結束后,日本一直未正式道歉。
1972年中日復交時,日本官方無法回避對侵略戰爭的認識問題,其中涉及戰爭道歉事宜。田中首相在回應周總理致辭時僅稱,過去幾十年間,日中關系歷經不幸,期間日本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大麻煩,對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
對于“添麻煩”這種表述,中國表示不滿。最終,“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被寫入《中日聯合聲明》前言,成為此后20年日本政府對戰爭反省的基調。
但日本未明確說明戰爭的侵略性質,僅有反省而無道歉。即便如此,中國展現出極大的寬容,甚至將“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寫入《中日聯合聲明》第五條。而日本關于“反省”的表述在聲明前言,中國放棄戰爭賠款卻以條約正文形式呈現,正文法律效力高于前言。
1992年10月,日本天皇首次訪華,在答謝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答詞中,提到日本曾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稱對此深感痛心,且表示戰爭結束后,日本國民基于不再重演戰爭的深刻反省,決心走和平國家道路。
但此番言論延續了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對二戰認識的基調,未明確戰爭的侵略性質,也未使用“謝罪”一詞。2001年10月8日,日本前首相小泉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血肉長城》巨幅雕塑前鞠躬、獻花圈并默哀,稱對于因那場侵略戰爭而犧牲的中國人民表示衷心的道歉和哀悼。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兩國在眾多領域加強了合作。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由于日本教育方式存在偏差,致使相當一部分日本民眾對歷史缺乏正確認知,對戰爭缺乏深刻反省,也缺乏應有的道歉態度,這一現象一直是中國人關注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