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前陣子,蔡瀾去世了,善終,享年83歲,按《大腕》的標準,算喜喪!
至此,香港四大才子全部離世。
之后,就有無良自媒體,不懂裝懂的冒出來說蔡瀾是香港四大才子里面最水的一個,而且其財務自由的最大原因就是在“大路”電影公司拍三級片。。。。。。
寫這玩意的人不知道蔡瀾著作等身,有200余部書籍也就算了,居然連蔡瀾是邵氏制片高層的履歷也沒查到,蔡瀾可是香港最有名的制片人之一。你但凡去翻一下洪金寶導演,嘉禾三寶主演的《快餐車》的片尾字幕,看看制片人是誰,然后盤算一下,是成龍主演的《快餐車》比較賺錢,還是他說的三級片比較賺錢。
別貽笑大方了。
上回說到,香港影壇風云突變,首先是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大量依附資本主義社會的中產階層已經誕生,于是這幫人的本土意識也開始突出,這陣風從許冠文的諷刺喜劇到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開始發展,到劉家良接到邵氏的任務,準備北上拍攝《南北少林》這個節骨眼上,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
此時大批都市青年開始覺醒,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已經略有家資,有需求,也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這意味著,一條底層人民的上升渠道被打通了,本質上來說,這其實是教育的勝利,因為在舊社會,教育和有錢是綁在一起的,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基本上也就和有錢綁定在一起。因為只有有錢人才能讀得起書,才能有文化,那么依附在文化上的娛樂產業只能跟著一起走。而窮人的文化享受,也就只能沾著富人的邊蹭一蹭。
所以封建文化娛樂無非就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為什么?因為這幫人就是絕對購買力,也是唯一的金主,不哄著他們,沒錢賺。
在老北京四九城如此,有錢人戲院看劇,沒錢人貼墻根蹭著聽,有錢人可以選折子戲,喜歡哪段看哪段,沒錢人偷的聽就燒高香了,根本沒有選擇權,有的聽就不錯了。要不,沒錢就在街頭聽撂地的相聲,建國前的相聲那可全是葷段子,建國后是侯寶林的相聲改革才開始文雅起來的,郭德綱要恢復相聲傳統,這個傳統想不葷都難,因為以前的相聲是說給街頭沒文化的人聽的,壓根就不文雅,上不了臺面。
在北京天津這些地方還好說,畢竟文化是一樣的。
在香港,矛盾就大很多了。因為北方國語文化和嶺南粵語文化差異巨大。在以前,說國語的北方權貴掌握著絕對購買力,他們喜歡什么,娛樂就傾向什么,所以才會有各種古裝戲曲,黃梅調。娛樂形式曲高和寡,高高掛起下不來。李翰祥的風月片可以說是在高雅的文化浪潮沖擊下的一次低俗下探,他賭的,其實是更加廣闊的觀眾群。
而當時間線來到1984年,距離1949已經過去了一代人,新生代已經長大并且加入了社會運行,得益于時代洪流的滾滾向前,他們和30年前的同齡人有兩個不同,第一,他們的購買力遠遠強于上個世代的人,第二,他們都會說粵語,像1949之后各地方言聚集香港誕生的楚原版《72家房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有現實基礎了。新時代的人,有同一份語言,同一份本地意識。他們還有購買力,一切舊的事物,比如黃梅調,舊式戲曲,傳統文化,都將受到血淋淋的沖擊。
三毛哥和成龍選擇擁抱革命,開始轉而開發港式動作片,希望能摸索出在槍械已經出現,好萊塢式007槍戰片已經成熟的電影模式下,如何將動作身手融入進電影里,為未來火到黑客帝國的港式動作片的誕生發力。
而劉家良,不能說他不想,但是他沒得選。或者說,他只能選擇保守。
這就是前幾期大家一直在糾結的那個問題,成龍和洪金寶,到底哪個地位比較高。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至少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是三毛哥洪金寶。
因為成龍只是一個價值一部480w港幣的演員,僅此而已,這么貴,他當然可以提自己的意見,但距離自己完全掌控一部電影,還差很小很小的一點距離。
而三毛哥洪金寶,不止可以全面掌控一部電影,甚至已經自己開了公司,躋身電影大佬行列,從他自己的寶禾《鬼打鬼》到幫永佳做的《提防小手》,他是可以自己說了算的。
有沒有發現,這已經強于窩在邵氏的劉家良了。
雖然自己把控風險高,責任大,但它確實自由的多。
這讓洪金寶可以放心大膽的轉型,嘗試新事物,探索港式動作片的開始。
但劉家良師傅,不行。
因為,他是方逸華的頭馬。
邵氏的大企業病很嚴重,不能說罪魁禍首就是方小姐,但毫無疑問,方小姐要負很大的責任。
邵氏的制片經理蔡瀾,可沒少在他的書里吐槽過方小姐。
這個我們后面說。
我們可以看到,劉家良師傅不止一次的開啟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口,比如第一部僵尸片到底是《鬼打鬼》,還是更早的《茅山僵尸拳》,就是一件說不清楚的事情,更別提更早的《神打》了。
但劉師傅總是開啟了一個新風格,卻依舊待在自己傳統功夫的圈子里,摳摳搜搜的不肯革命。時代就是這樣,革命不徹底,有時候就是徹底不革命。
這全是劉家良的問題嗎?不見得,我們上回就分析過,待在大企業病嚴重的邵氏里,有時候事情由不得你。
所以劉家良被派去大陸拍攝《南北少林》,很可能是一件雙向奔赴的事情。
邵氏看到了一個商機,想掙扎一下,而劉家良苦于傳統功夫片在香港日漸衰弱,他在轉變成新潮動作片和開拓新市場來繼續推行舊式功夫片的選擇上,又一次身不由己。而且,代價驚人的大。
這一切,要從一個人的選擇說起。
他就是李翰祥。
這位出生在白山黑水的東北漢子。
他得了心臟病,香港治不了,一度命懸一線,又喜好收藏古董,所以雖然身價千萬,但實際上拿不出什么現錢,遭遇了流動性危機。
最后還是生意上摳摳搜搜的邵老六出了錢,給他安排去美國治病。
人一旦要死了,往往就會失去理智,開始追求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或者開始盤點自身成就,準備給世界留下點什么。
比如前娘子關水電站高級工程師劉先生,就是因為懷疑自己得了絕癥,于是傾畢生之絕學安排了《三體》,寫完已油盡燈枯,準備悍然赴死,然后發現(自己)誤診了。
《三體》之后寫的《太原之戀》就明顯擺爛了,還調侃自己要寫《三千體》,文風明顯癲狂。
劉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他的文筆并不好,但是故事很精彩,終于還是被封神了,大家都記住了他的名字,叫劉慈欣。
李翰祥不是,他是白山黑水的孩子,從小在“媽了個巴子”的溫柔中長大,卻因為戰亂來到嶺南,接受“丟雷老母”的熏陶,看過《水餃皇后》的人應該能理解這種情愫吧。
好巧不巧,英國最man的女人,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前的漢白玉樓梯上摔了一跤,改變了歷史。
雖然1997年還早,但禁閉的大門已經打開,可以回白山黑水的故鄉看一看了。
你說這時候身患心臟病,自覺命不久矣的李翰祥能不動心么?
這一去,就發現了商機。
原來大陸的電影人對《傾國傾城》無比熟悉,原來清宮厚重歷史劇在大陸也很受歡迎,李翰祥是個聰明人,看得出來中英聯合聲明背后的價值,知道改革開放后大陸的發展潛力,當然,看不出來也沒關系,因為李翰祥還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傾國傾城》做為內參片其實在大陸幾乎半公開的放映過,保守估計看過的人也有個幾十萬了。
幾十萬了。。。。。。
香港直到今天也就700萬人。
電影票錢因為匯率問題算不清楚,但這個觀影人數是實實在在的體現了自己的票房潛力的。
順便說一句,中國大陸目前觀影人數第一的是餃子拍攝的《哪吒2》,數字是3.24億。
所以,哪怕只看眼前,這也是值得試一試的事情。
《傾國傾城》在大陸大受歡迎,首先是因為文化交流的猛烈碰撞,確實長期沉浸在社會主義宏大敘事框架下的文藝工作者,對于來自另一種價值觀的另一種表述有這極大的興趣,而且對于邵氏這種簡陋布景下依舊能拍出如此巨制感到佩服。
李翰祥自己在《三十年細說從頭》里就寫道:
據說,有一位首長看過《傾國傾城》之后說道:“看,人家在香港沒有故宮的反而拍出了宏偉的、幾可亂真的宮殿影片,我們有故宮的反而拍不出!”
但擺在李翰祥面前的有一個大問題,和一個大機遇。
就是大陸太窮了。
是的,利好和利空是同一件事。大陸太窮了。
為什么兩個水火不容互相矛盾的點居然是同一點呢?
壞消息是,大陸太窮了,李翰祥的宮鸞巨制可是個大項目,花老鼻子錢了,大陸根本支付不起。
好消息是,大陸太窮了,成本低的嚇人,在全國都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現實里,你拿著一沓錢,往往可以實現十沓的效果。
成本就是那么低。
記住這兩點,因為以后劉家良也會遇到這個情況。
也就是說,只要解決初始投資這個問題,那一切都不是問題。而且要“足夠的”初始投資,這筆錢不能來自大陸,因為大陸太窮了。
最后李翰祥找到了澳門何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是何鴻燊那個何家,是何賢那個何家。澳門首屆特首何厚鏵就出自他們家,他就是何賢的兒子。可見其家世顯赫,而且因為資金來自澳門,有匯率優勢,這下,“大陸太窮了”就從利空變成了利好了。
想象一下日后李連杰的吐槽,他一天可只有一塊錢的工資啊。
這部電影就是《一代妖后》,我們這叫《垂簾聽政》。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捧出了香港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李翰祥女兒的男朋友,叫梁家輝。
然后,梁家輝就被臺灣封殺了,失去了票房價值,只能捧著個影帝的虛名,利用自己大學的設計系本行,設計點雜貨擺擺攤。
這件事對于地位不同的人,影響是不同的。
對于邵氏來說,李翰祥等于用自己的前途證明了一個新興市場的可行性。證明了一個全新的投資路線,既然路已經有了,不走走那是不可能的。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意味著被臺灣封殺,也就意味著演藝之路從此斷絕了。
當然之后梁家輝被香港電臺制作人江嘉年撈了一把,能在電視圈這一本土化市場分一杯羹。證明了還是有一點活路的。
但別忘了我們在“九龍女”篇里分析過,那個年代,電視圈還是新興市場,沒有電影圈那么發達。
李翰祥做為資深電影人,江湖地位高,而且自組“新昆侖影業”和中國一起發行《垂簾聽政》還是有東南亞和國外市場可以開拓賺錢的。
他的地位也保證了臺灣那邊萬一有事,有人可以撈他。
這是他敢于冒險的原因。
梁家輝被撈出來是很多年以后,新藝城運作的結果。
劉家良也是。
只是劉家良當時并不知道。因為邵逸夫跟他保證,功夫片在外埠還有市場,你想要堅持本心,就去大陸拼一把,臺灣那邊,我會撈你的。
劉家良信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了一切悲劇的發生。
首先,被劉家良選中并帶去大陸的,都是他的班底。這幫人原來在香港是有工資的,總不能跑到大陸反而降薪了吧。
其次,因為去大陸拍戲風險巨大,被臺灣封殺的話,就等于被開除出了娛樂圈,梁家輝的遭遇歷歷在目,新任影帝,整個1985年一部片約都接不到,臺灣可是香港的第一大市場,這部戲用了你,就沒法在臺灣上映,你說電影公司怎么選?
所以,要想操作成功這件事,老話怎么說的來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這幫人是真的抱著(職業生涯)必死的決心,破釜沉舟來的。
那不得多給點嘛!
是不是,用周一圍的話說:得加錢!
那會劉家良拍一部戲的收入(連武術指導)大概是15萬左右。你算算1984年的物價,查不到不要緊,上面說了,李連杰做為主演,一天也就一塊錢收入。就算是一年三百六幾年能賺到10萬吧。
何況拍戲天天都有工開么?
我就是解釋一下,為什么香港工作人員在大陸工資那么高的問題。
實際上,李連杰吐槽的,還不止這件事。
查閱一下李連杰的訪談,我們會得到如下內容。
李連杰在拍攝張鑫炎的《少林寺》時,所有人拿的都是一天一塊錢,而拍攝《少林小子》時,已經是一天兩元了,李連杰說自己尚年幼,對金錢還沒有太大概念,所以并不敏感,但是我們外人看來這已經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試問現在的牛馬哪能碰到這種這么短時間內就能漲薪一倍的狠活。
而當《南北少林》開拍時,大陸演員的工資是一天3元。
又漲了一塊錢,對比《少林寺》已經是三倍漲幅。
但此時李連杰已經長大,對金錢開始有概念了。他發現香港工作人員和大陸工作人員是同工不同酬的,多年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熏陶下,平等已經是刻在他基因里的事情了,自然不是那么容易轉過彎來的。
當然原因我們上面解釋了,香港這幫人本來就有工資,當然是香港標準的工資。來大陸哪還有降薪的道理,何況這幫人都是破釜沉舟來的,必然還有重賞。因為,梁家輝告訴我們,回去以后真的(職業生涯層面)生死未卜。
李連杰看不慣的第二件事情,是待遇的不同。酬金以外的待遇。如果只是薪水不同也就算了,香港工作人員的待遇也不一樣,比如在吃的方面,大陸工作人員吃的很樸素,很少見油水,而香港工作人員則吃的是飯店里精心烹飪的廣東菜,做好了送來的,色香味俱全。
而這幫人在電影攝制期間所干的活,其實并沒有多辛苦,至少李連杰覺得沒有他們那么辛苦。在片場一起有說有笑,拿的工資卻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讓李連杰很不平衡。
他甚至在采訪中直接點出了“他們”一個月賺15萬元。這個我還真去查了,這應該是劉家良的工資,不可能全部人都賺15萬。但連躺在地上裝死尸的武行一天也賺50,這應該是真的,畢竟是李連杰親口說的嘛。這也是做為一號男主李連杰的十幾倍了。
李連杰另外一個不滿意的,是導演劉家良的態度。他只點出了一件事,說是有一天導演要求拍一個拂曉的鏡頭,通知大陸工作人員凌晨兩點就起床,準時爬上山等待,那可不是在香港,雖然李連杰沒說是幾月的事情,但天氣非常寒冷,一群大陸工作人員凌晨三點就爬上了山,冷嗖嗖的等待了十點,劉家良才姍姍來遲,來了看了一眼,說:“哎呀,這個光不對,我們要拍的是日出,拍不了拍不了,收工吧。”
當時李連杰覺得自己收到了愚弄。
確實很過分哈。
咱們今天是劉家良專題,你以為我要為劉師傅辯解是不是?
我不。
因為我找到了一段日本媒體拍攝的,當年《五郎八卦棍》的花絮,里面就有劇組通知全體早上六點候場,但劉家良卻起晚了,下午兩點才開著勞斯萊斯姍姍來遲的內容。
這倒是和《南北少林》不沖突哈。
這個鍋劉家良背的不冤。慣犯了這屬于是。
但是,我想說的是,事情,似乎沒那么簡單。
因為劉家良這部戲拍的相當不順。
晚上肯定睡不好。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南北少林是1984年9月9日開機的,拍了一年多,1985年10月才拍完。
而邵氏,是在1985年8月宣布停產,把院線賣給德寶的。
這個時候,《南北少林》還在拍攝中。
你說劉家良工作態度不對吧?我相信李連杰沒有說謊,肯定100%有沒起來把大陸工作人員晾在山上這種事發生。
但是面對這種晴天霹靂的大事,劉家良還是頂著壓力把片子拍完了。要知道邵氏停產黃鋪子的消息宣布的時候,距離電影殺青還有兩個月呢。
而且,這并不是“非常突然”的消息。
實際上,身在邵氏體系內的劉家良,并不是什么風聲都嗅不到的。
首先,我們知道,德寶1984年年初才剛剛成立的,利用洪金寶的關系,他制作的電影主要是在嘉禾院線放映,但與此同時,德寶在成立時,就已經打起了進入院線市場的主意,開始租賃邵氏公司的影院。而在《南北少林》開機2個月后的1984年11月,正式和邵氏簽訂合約,開始租賃邵氏院線。
真正導致這一電影圈大事件發生的,是1985年3月,三爺邵仁枚的去世。
這又要牽扯到邵氏內部的權利斗爭中去了。
我們都知道,劉家良是方逸華的人。
而在方逸華升為邵氏制片經理之前,這個位置一直是邵仁枚擔任的。
畢竟,這家公司叫邵氏(兄弟)公司(SB)。和之前的邵氏(父子)公司 (SS)還是有差別的。
邵氏兄弟,指的就是三爺邵仁枚,和六爺邵逸夫。
如果你囤的邵氏電影足夠多,可以找一下邵氏前期的電影,找找邵仁枚的名字,可見他有多重要。
20世紀70年代,邵逸夫安排方逸華開始介入公司事物,管理采購和財務,公司開支都需經她批核。
從此開啟了邵氏公司摳摳搜搜的歷程。蔡瀾就在他的書里說過不少方逸華管理公司的細節。比如嫌棄化妝間用的面紙太貴,下令改用廁紙,理由是廁紙也一樣軟。
結果惹得前來交流的意大利導演哭笑不得,問為什么要用大便紙擦臉,難道演員們的臉蛋都是屁股嗎?
這種事雖為公司節省了開支,但負面作用明顯一望可知。方逸華因其強硬作風得罪了不少大導演、大明星。邵仁枚對此表示擔憂,曾經勸說邵逸夫不要讓女人插手事業,當然被邵逸夫拒絕。
這就結下梁子了。
之后,邵仁枚派大兒子邵維錦去香港片場監工,(這里面有沒有接班的意思,很難說),李老濕寫過的《猩猩王》,就是邵維錦監制的。結果自然也是被方逸華逼走,兄弟倆分歧逐漸擴大。蔡瀾在他的那部《我在邵逸夫身邊的那些事》里,曾經提到過一個細節,說邵仁枚曾經喊上蔡瀾的父親,火急火燎的飛到東京,然后發現他與邵逸夫在日本東京銀行合開的保險箱內,地契、股票、金條等財物空空如也,都被邵逸夫拿走了,此事導致兄弟倆徹底反目。
邵仁枚此時已經中風多年,雖然在邵氏已經被架空,但大家都知道,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在,在一些重大決策上,比如邵氏停產電影,徹底推出制片和院線行業,還是有點影響力的。
而1985年3月,邵仁枚去世了。
這讓邵氏all in TV的戰略再也沒有了制衡。
邵仁枚是個老電影人,他并不反對新事物,電視當然可以搞,但all in電視,停止制片,賣掉院線,那是另一回事。
我們現在看看時間線,《南北少林》是1984年9月開機的,兩個月后,德寶正式簽約租賃邵氏院線。
5個月后,三爺邵仁枚去世。
又兩個月后,邵氏宣布停產。
此時距離南北少林停機還有兩三個月。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劉家良就像是個出差的牛馬,火急火燎的干到一半,公司沒了。
他大小也是個小主管,對于這種大事不會一點風聲都收不到,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帶著兄弟們出了這趟差,因為大老板邵逸夫答應他,會撈他的。
你可以想象拍攝期間他承受了多大壓力。
這還能有個好?
可能你會問?既然劉家良已經意識到了風險,他為什么要去?
往大了說,是對傳統功夫片的堅持,既然外面還有市場,那還是要堅守一下的。
往小了說。。。。。。
還是不說了,我這邊提供一個八卦哈。
1983年,劉家良礙于香港已經廢除大清律例,只能離婚,凈身出戶,娶了翁靜晶。
既然是凈身出戶,當然需要多賺點錢重建家庭。
結果,拍完《南北少林》之后,劉家良被第一市場臺灣封殺,沒工開,喪失收入。連給前妻和孩子的撫養費都付不出了,據說是翁靜晶靠“打毛線”賺了點錢,才渡過的難關。
我也不知道什么毛衣這么值錢,但當事人就是這么說的。
翁靜晶確實是個女強人。
至于這事和劉家良破釜沉舟去大陸有沒有直接關系,我就不評價了。因為我不能瞎猜。
最后,聊電影。順便回答一下上期讀者的留言。
留言問:南北少林硬橋硬馬,真的是百看不厭,為什么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呢?
上面我已經說了這部電影曲折的拍攝過程,可以說開機前,劉家良就知道自己前途未卜,但還是頂著壓力去了大陸,在大陸遇到邵氏停產,頂住壓力,穩住劇組,堅持把戲拍完。
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可想而知,在如此重壓之下,他的脾氣應該不太好。
而李連杰的吐槽,我上面也解釋的很清楚了。但結局我沒說,也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李連杰在這部電影里找到了愛情,和自己的師姐黃秋艷結婚。壞消息是,他對于他看見的所謂“不公”意見很大,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體制,跑去了美國,幻想迎接新的生活。
幾年后,才被一向眼光不錯的羅維撿回了香港。
這部《南北少林》,也是劉家良和現在我們眼中主流港式動作片巨星交惡的開始,這次是李連杰,之后還有成龍,等等等等。
一切始于此處。
所以,這部電影的幾乎所有參與方,都是壞結局。
所以說他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劉家良在拍完電影后就被邵氏拋棄,同時因為堅持拍完了電影,最后《南北少林》于1986年2月1日上映票收1810萬,位列年度票房榜第六,力壓徐克的《刀馬旦》。第一名是《英雄本色》,吳宇森與周潤發一躍而起,咸魚翻身,從此火出天際。
錢,是邵氏收的。然后,臺灣的封殺令就來了。
如果劉家良當時沒有堅持拍完電影,那么電影很可能就爛尾了,那這就只是個失敗的項目而已,會不會被封殺,就很難說了。
但劉家良還是選擇了江湖道義,也就是他一直倡導的,武德。
李連杰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的誘惑后,也把持不住,離開了體制,前往美國。
而且在這部電影中與劉家良交惡,成為了第一個和劉家良翻臉的功夫巨星。
《南北少林》的觀賞性很不錯。是三部少林寺里最好的。因為里面有著我們喜聞樂見的惡趣味,那種港式的低俗。
對,港式的低俗。
李連杰做為我們心目中的港式功夫巨星的巨頭級人物,其實本人的大陸風格還是很明顯的,就是有基本的道德約束,有男子漢的架子,端正的很。
不像在香港長大的年輕人,油嘴滑舌,流里流氣的。
這句話不是貶義哈。
我們拿成龍舉例。
龍哥就是典型的香港年輕人,油嘴滑舌,流里流氣,并沒有什么大架子,能屈能伸。
他在早期羅維手底下混,自己當導演的時候,就在《笑拳怪招》里穿過女裝反串過一把。
但因為這部戲太過古早,估計好多人都沒看過,大家對成龍大哥反串女裝印象最深的應該還是王晶的《城市獵人》里反串的春麗。
周星馳在《審死官》和《百變星君》里演過老太婆。
劉德華在《暗戰》里。。。。。。
香港人畢竟喜歡喜劇,當然對于這種喜劇形式也更加容易接受。
反觀大陸來的演員,那個端著就比較嚴重一點,往往放不下身段。
李連杰反串過幾次你們知道嗎?
估計大部分人可能都想不起來。
大家對于李連杰的刻板印象都來自《黃飛鴻》,一個端著一代宗師的師父架子,又略有些青澀的“類中年人”,把大陸演員比較端著的氣質利用的很好。
徐克牛逼。
其實李連杰穿過女裝,我見過的就有兩次,第一次就是這部《南北少林》,另外在《東方不敗之風云再起》里也穿過。《冒險王》好像也有,但我不是很確定。
當然后兩部戲是90年代以后了,大家都見怪不怪,不稀奇了。
但1985年拍的《南北少林》里,此時大陸剛剛改革開放,這種另類的喜劇元素可并不常見。
前兩部《少林寺》就有那么點大陸的主流意識形態風格,比較端正。
像《笑拳怪招》《醉拳》那種前世代的無厘頭風格大陸電影人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劉家良玩這手屬于輕車熟路。
在他的把控下,《南北少林》的劇情非常輕松,充滿了喜劇的氛圍,和前兩部《少林寺》的那種莊嚴氣氛差別很大。
本來,這點我是很不滿意的,因為在此之前,少林這個題材,有著清晰的南北差異,張鑫炎的《少林寺》和劉家良的《少林36房》其實都主打宏大敘事家國情懷,但大方向一樣,不代表細節是一樣的,你可以找來兩部電影對比,來感受其中的差異。
張鑫炎做為一個文人,更注重劇本,更注重體現宏大敘事和家國情懷,更注重角色的心理成長歷程,這就是典型的文人情懷。而《少林36房》則是典型的武館班主思維,家國情懷宏大敘事有,但比重不大,更多的是在武學的練習和教學中下功夫,把以前充滿神秘少林武學拆解的明明白白,破除神秘的同時又反過來給觀眾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弘揚的是另一種積極向上學習的正能量。
這其中,南北兩方各自發展,并沒有什么沖突。
當《南北少林》開拍的時候,不知內情的我們肯定會暢想,讓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和福建莆田的少林寺來點那啥的碰撞,一定很刺激對不對。
但《南北少林》可能要讓你失望了,他走的還是之前香港主流的,由成龍和袁和平的《蛇形刁手》所創造,成熟的功夫喜劇的路線,全片非常輕松幽默,和現在流行的輕小說一樣,是讓人看完以后會無比輕松的作品。
這和我的需求,好像有那么點格格不入。
元素不能說沒有,只是沒往我期望的方向走。
尤其是了解了那么多前因后果以后,我真是佩服劉家良,在那么沉重的氛圍里,在前途未卜的環境里,還能保證這股輕松氛圍,真不容易啊。
我很失望,也很欣慰。
畢竟,一個時代結束了!
終于!
劉家良之后趁機了幾年,過了幾年苦日子,翁靜晶沒有離開他。
之后被新藝城撈了起來。
終于在新藝城的支持下拍攝了屬于他的新式動作片。
叫《老虎出更》。
那就是新時代的故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