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傳媒
最近,有一部電影用黑白演繹出了豆瓣9.6的高評分,它就是——《還有明天》。
在意大利電影《還有明天》中,家庭主婦迪莉婭的日常像一場無聲的戰爭:清晨5點起床為癱瘓的公公換尿布,忍受丈夫伊萬諾的暴力,還要面對女兒對“母親為何活成女傭”的質問。然而,這部看似講述“絕望主婦”的影片,卻以荒誕幽默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女性覺醒的史詩——真正的反抗不是逃離,而是用行動重塑社會規則。
1
一場“投票箱里的突圍”
導演寶拉·柯特萊西將鏡頭對準1946年的意大利,彼時女性首次獲得投票權。迪莉婭的覺醒始于一個裝滿選民證的小鐵盒,而非私奔的行李。當她攥著選票沖出家門時,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轉折,更是女性集體力量的迸發。影片用黑色幽默消解暴力:丈夫揮拳的瞬間被剪輯成探戈舞步,暗喻傳統婚姻關系中的權力操控;而迪莉婭炸毀女婿面包店的“瘋狂”行徑,則是底層女性對壓迫的絕地反擊。
這種“覺醒”超越了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大女主逆襲”套路。正如編劇高璇在2024年電視劇導演高級研修班中所言:“女性權利的核心是自由——不被規定為妻職、母職所困,也不被單一的反抗敘事所限。”迪莉婭的選擇正是如此:她既未沉溺于受害者身份,也未依附于新的男性拯救者,而是通過參與公共事務(如投票權運動),從根源上挑戰性別壓迫的結構。
2
覺醒的“代際傳遞”
影片的另一重深意在于母女關系的刻畫。女兒瑪塞拉起初嘲諷母親的懦弱,自己卻陷入家暴男的泥潭。迪莉婭的覺醒不僅為了自救,更為了切斷暴力的代際傳遞。她以行動告訴女兒:“教育是打破困境的鑰匙。”這與《山花爛漫時》等國產劇中“教育改寫命運”的主題不謀而合,但《還有明天》更進一步:迪莉婭的“教育”不僅是送女兒讀書,更是教會她如何在男權社會中捍衛尊嚴。
3
覺醒不是口號,而是“不被定義的勇氣”
當今影視作品里許多“女性覺醒”題材作品流于口號,缺乏對復雜現實的深刻解構。《還有明天》的珍貴之處,恰在于它拒絕將覺醒浪漫化。迪莉婭的反抗充滿狼狽——她需要偷偷攢錢、忍受旁人的非議,甚至不得不與體制周旋。這種“戴著鐐銬跳舞”的掙扎,反而更貼近真實女性的生存狀態。正如觀影會上一位觀眾所言:“當全場女性為迪莉婭的每一次微小勝利屏息時,我們看到的不是英雄,而是千萬個自己。”
結語:明天的女性
需要今天的“鐵盒”
《還有明天》沒有給出烏托邦式的結局。迪莉婭的投票能否改變社會?影片的答案藏在歷史中:1946年后,意大利女性用了70年才實現同工同酬。但正是無數個迪莉婭的鐵盒,壘成了進步的階梯。當大家在“關注女性困境的長期性”時,《還有明天》已用影像回應:覺醒不是終點,而是持續的抗爭——從廚房到投票站,從家庭到社會,每一步都是突圍。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女性逆襲”的爽劇,而是如《還有明天》般,敢于直面痛感、拆解結構的作品。畢竟,真正的覺醒,從來不只是“做自己”,更是“改變世界”。
關于《還有明天》你有什么看法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A
繼續
和小編一起遇見精彩
更多熱門影視資訊,敬請關注“影視圈”!
《影視圈》傳媒承辦導演研修班(上海站)開啟
連登兩屆春晚的他們是地表最強夕陽男團!
快去解鎖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