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經濟網品牌觀察頻道訊,無錫惠山區檢察院對一起涉案金額超120萬元的"飛單"造假案提起公訴。這起案件撕開了代工行業隱秘的冰山一角:當消費者用積分兌換"知名品牌"電飯煲時,竟遭遇無防偽碼的假冒產品。案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制造業產業鏈信任機制的崩壞,以及"贈品經濟"中暗藏的法律與商業倫理危機。
"飛單"產業鏈:代工企業的致命誘惑
據新華社報道,涉案企業作為正規代工廠,本應嚴格遵循"品牌方接單-貼牌生產-防偽管控"的流程。但盧某、楊某與客戶林某的合謀,卻將這條陽光產業鏈扭曲成地下交易通道。利用品牌方授權模具、技術標準和供應鏈資源,他們繞開質量監管體系,以"贈品"名義將假冒產品直接投放市場。這種"借船出海"的模式,使得假冒產品成本驟降30%-50%,而高達9000余臺的銷量更暴露了灰色產業的規模化趨勢。
值得警惕的是,"飛單"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條:上游客戶以"營銷需求"為名規避監管,代工廠以"產能過剩"為由私接訂單,電商平臺則借"積分兌換"場景消化贓物。這種三方合謀,本質上是將品牌商多年積累的市場信用進行"信用套現"。
贈品經濟的法律盲區:偽劣產品的溫床
本案最具迷惑性的,是假冒產品以"贈品"形式流通。數據顯示,2023年電商平臺贈品市場規模已突破200億元,但質檢合格率不足60%。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贈品免責"的認知誤區,將"飛單"產品包裝成促銷禮品。然而張琦檢察官明確指出:贈品質量責任與正品完全等同,假冒商標行為不會因商品屬性改變而減輕罪責。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質量失控。檢測顯示部分產品不符合國標,這意味著消費者手中的"贈品"可能是安全隱患。當電飯煲溫控失靈、電火鍋漏電時,代工廠早已金蟬脫殼,品牌商卻要背負聲譽損失。這種"假李逵害真李逵"的戲碼,正在系統性摧毀中國制造的質量信用體系。
制造業的信任重構
成本與良心的博弈。代工廠毛利率常被壓縮至5%以下,但這不是突破法律底線的理由。本案中代工廠負責人為120萬元利潤鋌而走險,卻要面對最高7年刑期,經濟賬根本算不過來。制造業升級需要建立"優質優價"的定價機制,而非飲鴆止渴。
監管與技術的賽跑。防偽體系在本案中形同虛設,暴露出傳統"貼碼防偽"的脆弱性。區塊鏈溯源、物聯網芯片等新技術應用迫在眉睫,需構建從原料采購到終端銷售的全鏈路監管。
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的抉擇。品牌商在選擇代工廠時,往往重成本輕風控。建議建立"代工黑名單"共享機制,對違規企業實施行業禁入。正如汽車行業建立的IATF16949體系,家電行業也需要更嚴格的生產資質認證。
消費者防御指南
防偽驗證鐵律:正品必有可追溯的防偽碼,且品牌官網可驗真
贈品溯源法則:要求商家出具贈品來源證明,保留兌換記錄
質量底線思維:對做工粗糙、無3C認證的產品堅決拒收
本網觀點:此案恰逢"3·15"之后曝光,更具警示意義。中國制造業正在從"世界工廠"向"品質革命"轉型,但"飛單"亂象如同附骨之疽。唯有構建"法律震懾+技術防控+商業倫理"的三重防線,才能讓"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免于被蛀蝕的命運。當每個積分兌換的贈品都能經得起質量檢驗,才是真正成熟的消費市場。
大灣區經濟網品牌觀察綜合報道
作者:張鵬
編輯:余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