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宮后,也開始了首次重大軍事行動,對胡塞突然發起攻擊,大批美軍戰機奔赴也門,伊朗也收到了美方發來的警告。那么,特朗普為何此時下令美軍襲擊胡塞武裝?這對伊朗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2023年3月15日深夜,美軍航母艦載機群劃破波斯灣夜空,對也門境內胡塞武裝目標實施多輪精確打擊。
那么,為什么美軍會突然想到呢?
這背后的導火索就是紅海航運危機。胡塞武裝一直對通過紅海的美國及其盟友艦船發動襲擊,這也徹底激怒了特朗普。
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從2023年起,胡塞武裝對過境船頻繁襲擊,這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航運成本暴增。眾所周知,紅海航道承擔全球12%的貿易運輸,是非常重要的一條航線。
美國第五艦隊指揮官詹姆斯·霍克中將向國會作證時展示的衛星圖像顯示,胡塞武裝在荷臺達港部署的反艦導彈陣地已形成對曼德海峽的實際封鎖。全球12%的貿易通道面臨癱瘓風險。為了安全起見,商船紛紛繞道蘇伊士運河,運輸成本大大提升。特朗普也開始憤怒了。
據報道,15日深夜,大批美國戰機從“杜魯門”號航母上起飛,對胡塞武裝“不宣而戰”。當晚,也門多地就遭遇了猛烈襲擊。其中,也門首都薩那共遭遇5次空襲,導致至少9人死亡,另有9人受傷。
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軍事行動,表面上是對胡塞武裝的打擊,維護紅海國際航運通道安全,實則被視作向伊朗政權施加的"戰略杠桿"。通過精準打擊也門境內目標,美方既展示了對地區關鍵節點的控制力,更向德黑蘭傳遞明確信號:若不在核協議談判中作出實質性讓步,將面臨代理人戰場與直接軍事壓力的雙重夾擊。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軍事行動的時間窗口頗具深意。在哈馬斯與以色列停火協議生效、加沙地帶暫歸平靜的背景下,美方選擇此時激化也門沖突,既避免了多線作戰的被動,又成功將國際輿論焦點重新引向伊朗。
這種"戰略窗口期"的精準把握,凸顯特朗普團隊"以壓促談"的戰術意圖。胡塞武裝對平民傷亡的強烈指控與報復警告,則進一步強化了這場代理人戰爭的博弈屬性——任何來自德黑蘭的軍事支援,都可能成為美國擴大打擊范圍的借口。
伊朗方面的戰略困境愈發明顯,會讓美國妥協嗎?
一方面,持續升級的軍事壓力正倒逼其重新評估核談判立場,特別是考慮到俄羅斯作為斡旋方的新變量;
另一方面,若貿然擴大對胡塞武裝的支持力度,可能引發美以同盟的聯合反制,動搖"抵抗之弧"的戰略根基。
這種進退維谷的態勢,恰恰為特朗普政府創造了打破談判僵局的契機。未來紅海的硝煙能否消散,不僅取決于伊朗在核問題上的讓步幅度,更在于俄羅斯能否在美伊之間搭建有效的溝通橋梁。這場博弈的走向,或將深刻重塑中東地緣格局的演進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