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在京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中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我們特此推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華二十年回顧系列內容,繼往開來,期待進一步拓展合作,共同為身處沖突陰霾下的民眾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護。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區域人道事務樞紐
——東亞地區代表處的前世今生
今年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在華正式成立20周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實際上,自1863年成立以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直保持著與中國的接觸。早在1904年,清朝政府就向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宣布加入《日內瓦公約》。
1930年代,戰爭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先后派出兩名駐華代表。他們在上海、南京、廣東、漢口等地來回奔波,定期探視醫院、難民接待中心以及一些由中國紅十字會和其他救援組織管理的發放中心。他們還與中國紅十字會合作,接收和運送由委員會和其他國家紅會寄來的救援物品,盡管這對當時的人道需求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此后,1942年4月至1950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通過駐上海代表處繼續在華開展人道工作。
1932年3月6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線代表悉尼·布朗(右一)在中國上海。
盡管如此,在北京設立常駐代表處也并非一蹴而就。
1987年,東亞地區代表處最早在香港設立,1996年遷至曼谷。隨著往來日益密切,在北京設立代表處變得越來越迫切和必要。
2003年11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時任亞太地區總代表雷托?邁斯特(Reto Meister)在訪華期間會見時任外交部部長助理沈國放時,表示希望在北京設立地區代表處,“以促進與中國在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方對此“持積極態度”。
次年5月,雙方就此簽署意向備忘錄。雙方均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北京設立地區代表處有助于推動委員會與中國及周邊東亞國家在人道領域的合作關系”。
2005年7月,時任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雅各布·克倫貝格爾和時任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簽署協議,在北京設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
經過多輪磋商, 2005年7月20日,時任外交部長李肇星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時任主席雅各布·克倫貝格爾在北京正式簽署協議。同日,沈國放、克倫貝格爾與中國紅十字會時任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共同為代表處揭牌,東亞地區代表處在北京正式成立,同時覆蓋朝鮮、韓國和蒙古。
2005年7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東亞地區代表處。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沈國放和時任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雅各布·克倫貝格爾為東亞地區代表處的官方牌匾揭幕。
談到為什么選擇在中國設立代表處,邁斯特曾表示,“北京代表處的設立實現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希望保持與全球所有重要國家進行對話的目標。我們相信該代表處的成立是一個真正的機遇,它會使我們在未來有所收獲”。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史無前例地設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一職,這是首次為一國設立主席特使。這一職務后來由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兼任。
二十年來,代表處立足北京,不斷拓展與中國政府、武裝部隊、中國紅十字會及社會各界對話合作,覆蓋了從人道對話到國際人道法研究推廣、從全球公共衛生到能力建設和采購等多個領域,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東亞地區開展人道事務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也在不斷學習和了解中國在國際合作、發展、武裝沖突與和平等方面的見解,為日后更廣泛對話和合作奠定基礎。
更多信息請點擊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至官網專題頁面,或掃描以下二維碼在線閱讀最新出版物。
01
●對于加沙人質問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保持中立——但我們不是旁觀者
02
●科普| 如何防止被剝奪自由者失蹤?
03
●人道法與政策博客| 2024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武裝團體的接觸
04
●重振對國際人道法的政治承諾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