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睿唯安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揭曉時,上海理工大學突然被推上熱搜——五位學者的名字赫然在列,直接把學校送進中國內地高校TOP50俱樂部。這所常被戲稱“滬上理工科掃地僧”的學校,終于藏不住實力了。
你可能沒聽過顧敏院士團隊在納米光子學領域玩轉“光的魔法”,但他們的論文正在被全球科學家瘋狂引用;莊松林院士領銜的光學儀器所,連醫院用的癌癥早篩設備都藏著他們的黑科技。這些教授日常穿著實驗室白大褂穿梭在校園里,和普通老師無異,可他們的論文引用量卻能“單挑”國際頂刊。
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只是上理工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大縮影。翻開上海理工的師資名冊,可以看到一批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學者。專任教師1700人左右,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博士生導師近190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等省部級人才共127人,還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組成硬核“陣容”。
更值得關注的是,學校近年來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目前已有近百名具有海外知名高校博士學位或工作經歷的教師加盟。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為學校的科研創新注入了強勁動力。
這些教師隊伍的壯大,同時助力了上理工學術排名年年攀升。從2022年位列701-800名區間,到2023年位列401-500區間,再到去年首次入圍全球400強,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創新突破成為了上理工一步步向前的底氣。
學校430名博士生導師組成的“學術導師庫”更是為本科生敞開學術大門,提供了獨特的“科研直通車”。近三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EI論文127篇,參與國家級項目超300人次。一名參與人工心臟瓣膜研發的大三學生感慨:“在院士團隊里,我不僅學會了操作原子力顯微鏡,更理解了何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p>
這種“真刀真槍”的科研訓練,塑造了學生突出的實踐能力。在2023-2024學年中,上理工學生們獲得100項全國一等獎及以上獎項,222項全國二等獎和258項上海一等獎及區域一等獎,4029人次學生各類學科競賽獲獎合計1733項。
當7位院士在基礎課堂傾囊相授,當974名高級職稱教師帶領學生在國家級實驗室破解技術難題,當430位博導為本科生敞開學術大門,提升的不僅是學校的排名,還有每年不斷攀升的就業率。2024屆畢業生中,總體就業率高達96.92%,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本科生占比達37%,入職科創企業的學生較五年前增長200%。更有多支學生創業團隊獲得千萬級融資,其技術涉及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國家重點領域。
這所深藏不露的大學總在制造驚喜:當別家曬論文數量時,他們默默攢著“高被引學者”;當全網討論各類AI工具時,他們的AI團隊早已在工業質檢領域拿下國家級項目?;蛟S正如校史館里那塊1958年的機械齒輪仍在轉動,上海理工大學始終相信:真正的科研實力,永遠藏在踏實的齒輪咬合聲中,而非喧囂的排行榜單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