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場曾有“戴爾供應鏈將撤離中國”、“戴爾要完全退出中國” 等傳聞,一度引發唱衰中國制造者“狂歡”。事實上,戴爾全球資深副總裁吳冬梅早已在多個場合公開回應這些傳聞是“謠言”,并表示,戴爾在廈門、成都、昆山設有三大生產基地,產品供應全球。
類似的“謠言”還有很多,在他們眼中產能就像“一塊磚”,想搬到哪里就搬到哪里。事實上并非如此,在PC行業產業鏈確實在面臨一次重大的調整與轉移,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蹶而就,企業本身也要權衡成本與產能的穩定。目前,聯想、蘋果、惠普、戴爾等國際知名 PC 品牌確實正在推動供應鏈從中國傳統生產基地向東南亞新興市場遷移,但并非像唱衰者認為的那樣一下全部遷出,在可操作性上也絕無這種可能。
PC 產業鏈轉移的現狀
調研機構Omdia最新的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因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良好的制造業基礎,成為眾多PC品牌的新寵。
2023年之前,蘋果電腦的生產線幾乎100%位于中國,但到了2025年,蘋果電腦的中國生產線比例降低至80%,而東南亞的生產占比則從9%上升至20%。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蘋果的代工伙伴和碩在泰國積極建廠布局,讓部分MacBook產線順利完成了“南遷”。
同樣,仁寶電子在2023年開始在越南同奈省投資建廠,作為戴爾的核心代工廠,其在越南的產能在2024年戴爾生產線中占比達到了14%。但戴爾的自營工廠仍然在廈門、成都,負責其75%以上的產能。
負責為惠普代工的是廣達電子,它最近兩年在泰國建立了工廠,將惠普PC的部分組裝業務轉移到了當地,2024年的產能占比是11%,預計2025年的產能占比會達到25%,但中國產能仍然會保持在75%左右。
中國品牌聯想則持續押寶本土市場,2025年預計仍有90%的生產在國內完成,僅有10%的生產由緯創電子在越南完成。
東南亞會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蘋果、戴爾、惠普確實將部分生產轉移到了東南亞,甚至有些人看到這些PC巨頭在東南亞的產能逐年提升,擔心他們會徹底放棄中國工廠。另一部分悲觀者則認為,轉移的不僅僅是產能,還是車間設備、物流網絡等全產業鏈條的遷徙。我認為這兩個觀點都過于悲觀,東南亞可能會承接部分產能,但它們要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根本不可能。
越南、泰國、印尼等地確實具有廉價勞動力優勢,工人工資僅為中國沿海地區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再加上東南亞各國的政策紅利,成為吸引制造業遷徙的有利條件。除此之外,地緣政治和貿易摩擦,也成為企業將供應鏈多元化布局分擔風險,轉移部分產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如果把東南亞諸國的營商環境、工人素養、物流運輸、配套資源等諸多因素綜合來研判的話,東南亞并沒有成為新“世界工廠”的潛力和條件,只能作為產能“替補”與風險“應急”的“備用工廠”。
廉價勞動力神話,早就被中國的“黑燈工廠”打破。如果僅僅追求廉價勞動力優勢,完全可以向中國內地、西部轉移,即使不轉移,沿海的“黑燈工廠”制造成本也遠低于東南亞的勞動力成本。另外,東南亞的資源有限,原材料大部分都要從中國進口。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越南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有接近70%的零部件、原材料來自中國。
所以,所謂的遷徙只是地緣政治風險規避的正常動作,只要貿易摩擦解決,在成本導向下,企業的產能還是會順流而回。
東南亞無法彌補的短板
2023年5-6月,越南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電荒,北江省、北寧省在內的多個地區不得不輪流停電,這直接導致了其境內工廠大規模的停產,徹底打亂了它們生產周期的安排。這讓立訊等企業對越南的營商環境信任度大減,交付給越南工廠的訂單被大幅削減。電力供應的不足,導致很多工廠大規模停產,增加了供應鏈和產能的不確定性,這是很多企業不敢將大部分生產放在東南亞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人素養偏低,技能水平有限。比如工人識字率方面,老撾識字率低至 58%,印尼為 69%,柬埔寨為 74%,緬甸為 76%。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工人對復雜工藝和技術手冊的理解,進而影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東南亞各國很少有完整的工業產業鏈條,缺乏像中國那樣的全產業鏈優勢。這種情況下,雖然很多組裝工廠遷徙到了東南亞,但是高端原材料、零部件等還是需要從中國進口。一旦中國收緊出口,這些工廠將面臨極大的供應風險。
最后,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落后,像越南這種南北狹長的國家,連高鐵都沒有,嚴重影響物流效率。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家也多多少少存在交通網絡不發達,公路、鐵路運輸能力有限等問題,嚴重制約企業的原材料和產品的流通速度,推升其生產成本。
制造到智造,中國產業升級構筑護城河
低端組裝產能的轉移,短時間內確實會帶來部分工廠訂單和就業崗位的流失,長期來看,其實也是對中國PC產業面向高附加值環節挺進的倒逼。一方面,中國用 5G、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武裝生產線,提高自動化水平,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保持高端制造優勢。;另一方面,中國出臺政策扶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高性能芯片、顯示面板、精密模組等核心部件技術瓶頸,努力從“組裝大國”轉型為“供應鏈強國”。
中國品牌的升維也在全面展開,聯想、華為、小米等中國PC品牌,正借助“一帶一路” 的市場機會,加速擴展中東、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讓中國制造完成到中國智造的轉變,并帶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東南亞野心勃勃地希望承接產業轉移的紅利之時,中國則在這場變革中積蓄力量,開始向產業鏈的高端攀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