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7月6日凌晨四點半,內蒙古某工地尚未迎來第一縷陽光。我坐在水泥堆旁,啃著干饅頭,一邊刷著央視正在熱播的掃黑題材大劇《以法之名》。央視正劇以寫實著稱,本應帶給觀眾沉浸式的現(xiàn)實體驗。但近幾年,“整容臉”演員頻頻現(xiàn)身,與天生具有生活痕跡的演員同臺,形成強烈對比。這種現(xiàn)象不僅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更在影視圈掀起關于演技、審美與真實性的深入討論。
正文
業(yè)界普遍認為,央視正劇應保留生活本色、真實感人的質地。可在鏡頭下,辨識度極高、流于同質化的“硅膠臉”、高飽和度蘋果肌,總讓觀眾出戲。“嘴角能掛油瓶”的高聳微笑、“一針玻尿酸”后的定格表情,在呼吁還原時代本真的故事中,無疑成為一道不和諧的風景線。例如,《以法之名》中飾演管委會副主任的毛俊杰,“科技感十足”的臉孔讓人難以忽視,彈幕頻繁刷出“這是反腐劇還是醫(yī)美廣告?”讓劇情緊張的氣氛瞬間下滑,懸疑感蕩然無存。
對比鮮明的是,天然臉演員往往更容易賦予角色個性與真實情感。徐梵溪依靠歲月沉淀出的皺紋和細微表情,把“生活的褶皺”演繹得淋漓盡致。這種具象化的表達,不光展示了演員的專業(yè)功底,更多是生活經(jīng)驗帶來的感染力。反觀一些過度依賴修飾的面孔,無論如何做表情,傳遞出的情緒始終隔著距離,無法讓觀眾真正產生共鳴。“悲傷時表情卡頓,緊張場景下蘋果肌搶戲”,這些細節(jié)都極大考驗著觀眾的代入感。
這背后實際上反映了當下行業(yè)生態(tài)的問題。部分制片方為追求流量和年輕觀眾,頻繁讓“網(wǎng)紅臉”與濾鏡共存于現(xiàn)實主義正劇之中,期望用統(tǒng)一的外觀標準消弭角色間差異。結果導致演員只剩下一副“淘寶模板”,而失去立體豐滿的個性和煙火氣。與此同時,演技派演員如秦海璐、金晨也常陷入“塑料感”的爭議,其實大多數(shù)觀眾并沒有苛責,而是渴望見到帶有溫度、沒有刻意修飾的人物。不止于演員本身,選角、燈光、美術等制作環(huán)節(jié)的“流水線”流程,也難免模糊了真實故事的邊界。
不光如此,觀眾帶著“顯微鏡視角”分析每一個細節(jié),直呼無法被動接受“假體搶戲”。一旦人物造型失真,劇情推動乏力,精神體驗無法起伏,這不僅僅是審美上的倒退,更是一種對現(xiàn)實生活信任感的喪失。從工地上各色真實面孔聯(lián)想到熒屏中的“建模臉”,再到社交媒體激辯“審美滑坡”,問題已遠不只表皮。而是,類似正劇類型,更適合承載“寫實”“有泥土氣”的面孔,展現(xiàn)貼合時代與人生的厚重表達。
結語
央視作為現(xiàn)實主義電視劇的堅守者,不光肩負著藝術傳承使命,更需應對觀眾日益增長的真實審美要求。與其讓科技修飾取代人間煙火,倒不如追求初衷的返璞歸真。選角應該多些生活氣息,有歲月沉淀的皺紋,有汗水洗禮的面龐,這才是可以信服觀眾、激發(fā)共鳴的核心。畢竟,熒幕上的故事講給人看,不是醫(yī)美展銷會,更不是短視頻帶貨。真實,是最動人的底色。未來希望,每部正劇都能少點“配件臉”,多點生活的質感,那些有褶皺、有故事的演員,才是真正把角色演活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