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在糾結,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到底要不要教他認字?在若蘭媽咪看來,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是否需要識字,以及家長是否應該教孩子識字,是一個需要結合兒童發展規律、教育目標和具體情境來綜合考慮的問題。
我家若蘭現在上小學一年級。她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識字量已經達到1500+,可以完全自主閱讀。作為“過來人”,我認為:幼兒園階段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那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刻意教孩子識字”,則完全沒必要!
首先來說一下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開始“識字”的必要性。
3-6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對符號(如文字)的興趣可能自然萌發。通過簡單的識字(如自己的名字、常見物品名稱),孩子能感受到“文字傳遞信息”的功能,激發對閱讀的好奇心。家長適當引導可幫助孩子建立文字與意義的聯系,為后續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我家若蘭從1歲多開始給她講故事、讀繪本,這時候就是單純的我或者給她寶爸讀或者講,她只當睡前故事聽,不看書,自然也不認字。到2歲半左右,從單純的大人讀孩子聽,變成了親子閱讀。她會和我們一起拿著書看,有時候我們也會指讀,但也僅限于隨著正常語速的一劃而過,不過是讓她知道讀到哪里了,并不會一個字一個字的指給她,告訴她怎么讀,表示什么意思。
這個階段的孩子本來就處于無意識記憶的階段。雖然我們沒有可以教她認字,但高頻次長期的指讀,很多字不知不覺的都認識了。而且,本來就是在正常的語境中認識的,孩子不但認識了那個字,也順帶理解了那個字的含義(雖然可能只是一部分)。
若蘭到了幼兒園中班(4歲半左右)的時候,已經完全實現了自主閱讀,而且養成了愛閱讀的好習慣。幼兒園期間,老師教大家讀兒歌或者古詩之類的,都喜歡讓她給大家領讀。有時候還會讓她上臺給大家讀繪本。她們幼兒園畢業典禮上一千多字的發言稿,她自己可以還算通暢的讀下來。
另外,部分幼兒園或小學入學后可能有一定識字要求,提前接觸可減少孩子的適應壓力。去年九月份,若蘭正式上小學了。眾所周知,現在很多小學老師是默認了低年級的基礎知識,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都已經學過了,講的時候都是一帶而過的。
我家若蘭上的是公立園,根本沒有專門教過識字,更沒有專門教過那些基礎知識,但若蘭不僅沒有“跟不上”,反而在班里的成績一直都比較領先。因為書上的字她基本上都認識,就算老師一句話帶過,書上怎么寫的,她可以自己看,加上老師的那一兩句點撥就夠了。寫作業、考試的時候,她也可以自己讀題。所以,不論是對家長還是老師來說,都會覺得省力又省心。
再來說為什么沒必要“刻意教孩子識字”。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早機械記憶文字可能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甚至抑制想象力(如用文字替代對圖畫的觀察)。若教學方式枯燥或超出孩子能力,可能導致挫敗感,影響學習興趣。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通過游戲、探索、社交等活動發展運動、情感、創造力等綜合能力,可以教孩子認字,可能會擠占其他發展時間。
所以,幼兒園階段可以接觸文字,但不應以識字為核心目標,更不可將其作為“超前教育”的指標。家長的角色是觀察孩子的興趣,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通過自然、有趣的方式讓孩子感知文字的功能,同時確保其他能力(如運動、社交、創造力)的同步發展。如果孩子表現出主動探索文字的意愿,可以適度引導;若無興趣,則完全無需焦慮,閱讀繪本、口語交流同樣能促進語言能力。
最后,再來說一說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識字。
第一是融入生活場景,即通過日常物品標簽、路牌、繪本封面等自然場景識字,避免脫離語境的孤立記憶。第二是游戲化學習,比如用字卡配對、漢字拼圖、肢體模仿漢字結構等趣味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第三是重視理解而非數量,關注文字的實際意義(如“水”對應實物或圖片),而非單純記憶字形。第四要與閱讀結合,識字最終服務于閱讀,親子共讀時指讀標題或簡單句子,讓孩子體會文字的用途。
另外,要優先發展“前讀寫能力”:如語言表達、聽力理解、繪本閱讀興趣、對印刷品的熟悉度(如知道書拿正、從左到右翻頁),這些比單純識字更重要。在教孩子識字的過程中,要采用多元化啟蒙方式:通過兒歌、童謠、故事、繪畫等多種媒介豐富語言體驗,識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最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家長一定要尊重個體差異:有的孩子4歲能自主閱讀,有的6歲仍對文字無興趣,均屬正常,無需攀比。千萬不要將識字量作為“教育成果”炫耀,可能導致孩子壓力過大,或養成“只認字不思考”的機械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