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甘肅成立省委省政府調查組,提級調查天水市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問題。調查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省紀委監委、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參加,并請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委專家參與。國務院食安辦派出工作組指導督辦。調查處置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這年頭連童話都不敢這么寫:甘肅省天水市一所幼兒園后廚里,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正歡快地跳進面團,像極了《愛麗絲夢游仙境》里會說話的蘑菇。只不過這次,吃下魔法食物的孩子們等來的不是身體變大變小,而是血液里鉛含量節節攀升。更魔幻的是,本該充當“照妖鏡”的檢測報告,卻在某些人手里變成了“美顏相機”。
彩繪顏料拌飯,堪稱當代教育界的“行為藝術”。美術老師或許會夸贊色彩搭配大膽,食品專家卻要嚇得摔碎試管——這些含鉛化合物本是用來畫陶罐的,現在卻畫進了孩子們的腸胃。就像把油畫顏料當果醬抹面包,把丙烯顏料當跳跳糖含在嘴里,這般“創意料理”足以讓米其林評委集體鉛中毒。
第一重是“魔術門”。血鉛檢測數據在這里玩起了川劇變臉,上午還是紅臉關公,下午就成了白臉曹操。醫院化驗單秒變“皇帝的新衣”,只是這次說真話的孩子反被當成搗蛋鬼。第二重是“旋轉門”。涉事部門像極了老式旋轉門,家長沖進去投訴,轉三圈又被原路送回。第三重是“任意門”,上級調查組還沒到,某些人已經想用哆啦A夢的道具穿越到事件發生前。
地方政府最初的應對堪稱行為藝術展:用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消毒文件。就像給著火的房子寄滅火器使用說明書,等快遞送到時只剩一地焦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贊賞,倒像給遲到救火隊員頒發的“最佳圍觀獎”。須知鉛中毒不是韭菜盒子,吃壞肚子拉兩天就能好,它專挑發育中的神經系統下毒手。
北宋《洗冤錄》就記載過鉛粉殺人案,清代《浪跡叢談》專門警示“鉛毒可入骨髓”。沒想到千年后的食品安全監管,在某些地方竟退化到不如宋代提刑官的水平。當年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陰魂未散,如今又添“彩繪鉛毒”新變種。我們總在重復“發現-震驚-查處-遺忘”的莫比烏斯環,就像西西弗斯推著毒食巨石上山。
破局需要“鉛刀一割”。一是建立幼兒園食材“特供鏈”,比照航天員食品追溯體系。二是給監管裝上“電子狗”,讓每份檢測報告自帶區塊鏈防偽碼。三是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績“一票否決”,讓烏紗帽和兒童血液掛鉤。四是開設“家長品鑒會”,讓幼兒園后廚變成透明直播間。最后,用一首打油詩總結一下:
彩繪入蒸籠,鉛云蔽童瞳。
檢測失圭臬,醫報告朔風。
衙齋臥聽簫,稚子血鉛紅。
何日重抖擻,金匱石室中?
#甘肅提級調查幼兒血鉛事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