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雖然過去了,但說實在的,我心里還是有很多話想要說。
作為汽車媒體的從業者,我們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慶祝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但在所謂“高質量”發展的背后,一切的陰謀、一切的黑暗仍未消逝。
想來想去,還是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在上世紀(參數丨圖片)七十年代,福特公司推出過一款叫做“Pinto”的小型家用車。這款車由于油箱設計有缺陷,在出現事故的時候破碎的油箱極易被電線引燃進而造成車毀人亡的大事故。當福特發現這一缺陷后,這家企業進行了一次內部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顯示,召回車輛的成本遠高于傷亡賠償和訴訟成本,于是福特最終選擇仍有缺陷存在,對消費者的生命安全置若罔聞。
也正是當年這一起臭名昭著的案例,拉開了消費者與車企長期博弈的序幕。但很可悲的事,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消費者個體與車企之間的博弈,似乎很少有消費者贏過。
在這里,我盤點了一下2024年汽車行業內的“著名維權案例”,相信在你看過之后,也會和我一樣心生無力。
案例一:路虎變“水虎”,車主維權多年仍未果
這個案例是我在某視頻網站刷視頻的時候發現的。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在2021年,黃先生購入了一輛新款路虎衛士。那么在2023年的時候,因為暴雨,黃先生發現了車輛結構漏水的問題,僅僅因為下雨漏水,這臺衛士就變成了“泡水車”。
問題出現后,黃先生找到第三方鑒定機構進行鑒定,結果發現這臺路虎衛士在新車出廠的時候就存在鈑金未打膠的情況,屬于是原廠裝配和做工缺陷。
但令人無界的是,黃先生多次投訴未果,至今只換來了廠家和4S店的五千元維修基金……而在近兩年以來,這位車主也堅持參加315問題車展,當他都快變成網紅之后,路虎衛士漏水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廠家的正向回應。
在這一起事件中,令人感到生氣的并不是車輛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故障,因為捷豹路虎的品控只能說懂的都懂。在整場事件中,廠家的機械式溝通和4S店工作人員在得知車主要參加問題車展后,展現出的“威脅態度”讓人頗感憤怒。
什么時候,消費者買到問題車,還需要看廠家和4S店的臉色了?在此,我也為這位網名叫做“漢子”的衛士車主持續發生,希望擺爛的廠家、無擔當的經銷商能夠真正把問題正視起來,否則影響到的只會是品牌的信譽和口碑。
案例二:邁巴赫漏雨,車主維權竟然要靠網絡的力量?
2024年10月,一位來自江蘇的車主,花費了兩百一十多萬元購入了一輛奔馳邁巴赫GLS480。而在新車提回家不到短短十天的時間,這臺高貴的邁巴赫就出現了異響和頂棚漏雨的問題。
毫無疑問,面對這樣的產品質量問題,車主自然要與經銷商和廠家協商維權。
不過,在面對個體維權的時候,奔馳4S店與廠家始終沒有回應消費者的正確訴求。
在多次交涉未果之后,車主最終以在車頂覆蓋三色雨棚的戲劇性方式維權,引發全網熱議,這臺來自江蘇的邁巴赫GLS480也紅極一時,甚至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出現了爭相模仿的現象。很多車主也以在車頂貼三色雨布的方式聲援邁巴赫車主。
最終,也許是奔馳意識到了輿論危機所帶來的摧毀力,這才與涉事邁巴赫車主正向溝通,雙方達成和解。其實從這一案例就能看出來,奔馳在經歷了那一次“女車主坐在引擎蓋大哭”的公關危機之后,仍然沒有思考自己的問題到底出于何處。這家百年豪華品牌的傲慢,依舊在消費者面前存在。
不管是CLS女車主維權事件也好,還是邁巴赫三色雨布事件也罷,這些事件的熱度雖然早已消退,但遠遠無法淡化奔馳的信任危機。對于奔馳這樣的豪華品牌來說,個體消費者的口碑,真的就不重要嗎?
案例三:新能源質量問題頻發,壓輿論真的可行嗎?
在行業內,有一個比較地獄的笑話:“如果你遇到某家新能源車企的車型在馬路上自燃,一定要拿手機拍攝然后發社交平臺,因為那樣做了的話,你就可能成為黑公關,讓朋友舉報你,他還能拿百萬懸賞;但如果你只是路過并摳了車標,那你可能只有幾百塊錢的辛苦費。”
“車的好一定要說,車的缺點一定不能說”,幾乎在這個圈子里成為了公開的秘密。當很多消費者在看到新能源汽車們鋪天蓋地的宣傳后,會相信這些宣傳,會選擇這些產品。但選擇的結果,并不一定好。
2023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72%的新能源車主投訴實際續航不足標稱值80%,部分車型冬季續航達成率跌破50%。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抽查更是指出,31款熱銷車型中24款存在實驗室數據與真實路況偏差超20%,最高達43%。而在2024年新能源汽車投訴中,續航問題占比高達42%,其中“實際續航與宣傳不符”是最集中的痛點。
而在汽車質量投訴網站上,新能源車的投訴率也始終居高不下。譬如在去年年底,就有多位車主投訴奇瑞iCAR 03的續航里程與宣傳不符,原本501Km的CLTC續航里程數據,在冬天實際只能跑一百多公里;同時,也有小鵬P7車主表示,自己在春節期間,車輛的實際需要要打五折。
如果說續航虛標影響的只是用車便利性的話,那么新能源車自燃問題就是徹頭徹尾的安全問題了。在2024年,行業內的新能源汽車自燃案例也不少見。其中特別有名的一起事件,就是一輛極狐品牌的純電車型自燃后,極狐品牌方前往自燃現場竟然直接扣掉了車標,試圖掩蓋車輛的品牌。
這種掩耳盜鈴壓制輿論的行為,如何讓人能夠信任我們“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能源車企?
有些話想多說兩句
其實,不管是進口豪車遇到的維權事件還是自主新能源車型所暴露出的各種問題與亂象,都劍指一個問題,那就是“信息差”。
在整個行業中,車企與消費者始終處于一個不對等的地位。在2024年年末,很多消費者投訴,在十月份訂購吉利星愿之后,等了兩個月還沒有提到車甚至超出了合同約定周期,導致車主出行受到影響,造成了普遍的焦慮問題。
吉利星愿的交車延遲看似小事,但這也的的確確是一個很經典的“信息差”案例。
在買車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詢問新車交付時間,而且我們期望的時間周期越短越好。對此,大部分的經銷商都會以“有現車”、“付款馬上交”、“最多十來天”的話術來打馬虎眼。但實際上,他們為了訂單能夠落實,往往會向消費者隱瞞車企的真實交付節奏。
另外一個信息差,就是車企宣傳層面的信息差。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過汽車類的推廣視頻,或者說大家能否分辨這些推廣視頻。我還記得在某一條推廣視頻中,某科技公司高管竟然說自家的產品可以脫手駕駛,甚至抨擊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的規定“無理”。
對于消費者來說,大家通過這些信息,只看到了這些產品好的一面,并不看到它們的缺陷。所以在選車,購車的過程中,很容易誤入信息繭房,也就是對一款車的產品力知曉得并不全面,甚至在購車后也會模仿一些極端行為,比如在開啟智駕后打瞌睡甚至離開駕駛座……而這種問題的根源,就在于車企在宣傳層面并沒有做出正確的引導。
所以,這些鍋,到底是應該由消費者來背還是車企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