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十字軍東征(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被阿拉伯、突厥等穆斯林入侵占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后共計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當時原屬于羅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十字軍在他們占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自然,它受到了整個天主教世界累世的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后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贊美基督,如神跡般傳誦。同時,這場戰爭及其后拉丁東方的建立,更是影響了整個東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各方的強烈關切。拜占庭、亞美尼亞、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種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陳辭,詳述此事,以資借鑒反思。
戰爭背景
十字軍東征
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前后共計有九次(有時也將第九次合并為第八次東征的一部分)。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
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志,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占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軍的最初目的是收復被穆斯林統治的圣地耶路撒冷。當塞爾柱突厥在安納托利亞對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取得軍事勝利并大肆屠殺掠奪時,十字軍的戰役為響應拜占庭的求助而被點燃了。
曠日持久的戰役斷斷續續在黎凡特地區展開,戰爭中敵友雙方界線不完全是按宗教劃定,例如第五次東征時基督徒們與羅姆蘇丹國結盟。十字軍以捍衛宗教、解放圣地為口號,大部分民眾出于宗教熱情而非利益參加戰爭,諾曼底公爵羅貝爾為了湊夠軍費甚至抵押了自己的公國。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敘利亞海岸最后一個橋頭堡——阿卡被攻陷,十字軍國家的命運告終。
十字軍東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其中有些痕跡當代尚存。
戰爭起因
從第一世紀開始,創始于羅馬帝國境內猶太省(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羅馬帝國。
4世紀時的基督教已是羅馬帝國的最大宗教,313年米蘭敕令使之合法化,并在380年時狄奧多西大帝任內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在隨后的幾個世紀,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都處于羅馬帝國及其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國境內,基督徒在圣地占據壓倒性優勢。
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伊斯蘭教穆斯林以武力脅迫非穆斯林入教和發動以宗教為旗號的戰爭,在此原則下,先知穆罕默德的后繼者——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穆斯林們實行了最大化武力,迅速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中東的歷史格局從此發生巨變。
而此時拜占庭帝國和波斯的薩珊帝國因彼此的連年戰爭而筋疲力竭,人民厭戰,新興的穆斯林從中運動得利,以強迫和恐嚇威逼利誘同化人民。穆斯林在636年的約旦擊敗拜占庭軍隊,并于638年占領了圣地耶路撒冷,穆斯林稱為古都斯。
在7世紀的剩余時間里,阿拉伯人不可阻擋地向北方和西方驅進。阿拉伯軍隊于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并擊敗了西哥特人;次年擴張至伊比利亞半島中部(今西班牙);到8世紀30年代,在歐洲西面,以北非柏柏爾人為主的穆斯林征服者挺進到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地帶,但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挫敗,其在西歐的擴張步伐遂被遏止。
基督徒和教會和大地主喪失了他們的土地,而這些土地被收歸于伊斯蘭國家國庫、寺院以及他們的高層官員所有;當地民眾受到統治者的嚴重壓迫;阿拉伯人的政府所收的土地稅和人頭稅,比過去拜占庭帝國所征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耶路撒冷有奧米耶朝所建立的年集市,允許適當的商品販賣。在《圣阿丹南傳》里,對下列情況表示驚訝:“來自各國的無數商人群眾,常聚集于耶路撒冷來互相進行買賣。”
在869年耶路撒冷主教狄奧多西寫給君士坦丁堡的同僚的信里,贊揚了薩拉森人的寬大政策,因為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并依照他們自己的法律過活。
10世紀,拜占庭收復了周邊一些失地,但未收復耶路撒冷。909年,伊斯蘭教什葉派首領在突尼斯以法蒂瑪和阿里的后裔自居,自稱哈里發,是為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稱“綠衣大食”),建都馬赫迪亞(969年遷至開羅)。
1009年,西方對穆斯林態度發生了巨變,日后圣地的統治權在十字軍出現前反復在什葉派(開羅)和遜尼派(巴格達)政權之間交替。這一年,第六任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暴君哈基姆(Al-Hakim bi-Amr Allah)下令摧毀包括圣墓教堂在內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加深了對非穆斯林的迫害。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圣的路被封。在近東,朝圣者受新入主西亞的突厥奴隸軍人穆斯林侮辱的消息傳至西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互相對立氣氛更加嚴重。
1039年,在埃及,哈基姆的繼任者收受了巨大的財物后允許拜占庭重建圣墓教堂,雙方關系再次和平。隨后,朝圣者被允許往來于圣地,同時突厥穆斯林統治者們也認識到朝圣者之于增加財源的重要性。但是期間對異教的迫害并未中止。然而,破壞已經造成,后來的塞爾柱人(另一支入主西亞的突厥人)加劇了基督教世界的堪憂。塞爾柱人在安納托利亞大肆掠奪、屠殺、破壞,將原本拜占庭統治的地區變得面目全非。
實際上,來往朝圣的人們中有不少帶著朝圣者和商人的雙重角色。如10世紀末期,一些意大利商人利用拜占庭給他們的保護建立了同埃及與敘利亞的商業關系。他們對圣地表現出熱忱,在安條克和耶路撒冷為朝圣者建造旅舍。
后來,穆斯林與熱那亞和比薩艦隊作戰失利,加之諾曼人征服西西里(1090年),伊斯蘭勢力逐漸喪失了在地中海的優勢地位,意大利沿岸各共和國受到了有力的刺激。
東征前
實際上基督徒對異教徒的“圣戰”的序幕在東征之前就已拉開,如1090年意大利南部皈依基督教的諾曼人從穆斯林手中收復了西西里島。
而最早的十字軍運動發生在西歐的邊緣——伊比利亞半島,西歐的基督徒與穆斯林的矛盾在此表現最為劇烈。早年阿拉伯人入侵并滅亡西哥特王國時,半島上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
11世紀,支援伊比利亞人對異教徒的戰斗的外國騎士(主要來自法國)增多,同時半島北方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與萊昂王國實現了聯合。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夕,作為與東征部隊的呼應,教皇烏爾班二世便鼓勵這里的基督徒們收復塔拉戈納。
第一次
十字軍
(1096—1099年)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為拜占庭帝國收復了尼西亞等地,于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進城后屠殺了三千人,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
1095年,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費朗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年,平民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與突厥軍隊血戰一個多月,最終潰退。
1097年,正規十字軍與阿歷克塞一世發生短暫的沖突后,進入小亞細亞,收復尼西亞(此時尼西亞已是塞爾柱突厥建立的羅姆蘇丹國的首都),在多里萊烏姆之戰中與突厥人激戰并獲勝。
1098年,法蒂瑪王朝占領耶路撒冷。十字軍拿下安條克并大勝突厥人,博希穆德成為安條克君主(安條克之圍)。鮑德溫成為埃德薩伯爵。
1099年7月,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戰役)。法蘭克人的王國在耶路撒冷建立。布永的戈弗雷當上國王,只接受“圣墓守護者”的稱號。發生阿什凱隆之戰,十字軍大獲全勝。
1100年,威尼斯和法蘭克人王國締結貿易協定。
1100—1118年,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在位。
1100年,博希蒙德一世因進攻錫瓦斯失敗被突厥人俘虜;鮑德溫一世帶領九百人在多格河附近擊退了一支龐大的突厥軍隊。
1101年,鮑德溫一世征服凱撒里亞;鮑德溫在拉姆拉擊敗法蒂瑪王朝。
1102年,法蒂瑪王朝在拉姆拉迫退鮑德溫一世;鮑德溫一世從王國各地召集軍隊擊退法蒂瑪王朝;雷蒙攻占托爾托薩。
1103年,十字軍攻占圣-讓-阿克和比布洛。博希蒙德被突厥人釋放。
1104年5月7日,博希蒙德、坦克雷德與埃德薩的鮑德溫二世聯手,在哈蘭與摩蘇爾和馬爾丁的塞爾柱突厥統治者作戰,又遭慘敗,鮑德溫二世被俘,十字軍不可戰勝的威名被打破;雷蒙攻占朱拜勒;鮑德溫一世攻占阿卡。
1105年,坦克雷德在阿塔大破阿勒頗的突厥統治者里德萬,挽救了哈蘭慘敗后搖搖欲墜的安條克公國。在隨后幾年里,坦克雷德輕易彌補了哈蘭戰敗的損失。阿塔、蘇馬克被十字軍奪回。里德萬最終成為十字軍恭順的盟友;鮑德溫一世在拉姆拉再度擊退法蒂瑪王朝。
1106年,坦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利杰·阿爾斯蘭占領梅利泰納。
1107年,坦克雷德占領拉奧迪塞。
1108年,鮑德溫二世獲釋,與坦克雷德激戰一場后通過仲裁重新掌控埃德薩伯國。
1109年,十字軍占領的黎波里。建立的黎波里公國。
1110年,鮑德溫一世占領西頓和貝魯特。
1112年,薩勒諾的羅歇繼承坦克雷德為安條克君主。
1113年,鮑德溫一世在太巴列附近的他泊山上與龐大的穆斯林聯軍對峙。
1115年,安條克親王羅歇與圖格特金結盟。發生特勒達尼特戰役。羅歇擊退由波斯指揮官哈馬丹的布爾蘇格指揮的穆斯林大軍。在薩敏山谷,羅歇徹底擊潰了比十字軍人數多出至少一倍的由布爾蘇格指揮的穆斯林軍隊。鮑德溫一世攻占莫阿布。
1116—1118年,鮑德溫一世進攻埃及,迫使法蒂瑪王朝納貢。在1118年,十字軍對埃及進行了一次最出色的遠征。216名騎士和400名步兵一路前進到距離開羅僅有三天路程的地方之后又安全回到了巴勒斯坦。
1118—1131年,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在位。
1119年,特拉基布蘭之敗(血地之戰)。羅歇戰死。同年鮑德溫二世在哈布會戰中擊退了突厥軍隊,安條克公國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附庸
1123年,雅法海戰,法蒂瑪海軍被威尼斯人打敗。
1124年,十字軍占領推羅。
1125年,鮑德溫二世在阿扎茲會戰中擊退突厥軍隊。
1126年,鮑德溫二世到達大馬士革。在瑪吉-薩法會戰中,鮑德溫二世大破突厥軍隊。
1128年,贊吉控制阿勒頗。
1130年,贊吉占領哈馬,進攻安條克。
1131—1148年,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一世在位。
1135年,贊吉進入的黎波里公國。
1136年,雷蒙成為安條克君主。
1137年,富爾克在巴蘭(蒙特費朗)投降。
1138年,安條克君主雷蒙承認約翰·康尼努斯為最高主權。
1139年,富爾克和大馬士革結盟對付贊吉。
1140年,贊吉從大馬士革撤兵。
1142年,十字軍在奧龍特河被贊吉打敗。
1143—1145年,拜占庭人和安條克人又起糾紛,雷蒙屈服。
1143—1151年,托羅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奇里乞亞。
第二次
(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領埃德薩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的荒野被突厥人擊敗。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1144年,伊馬德丁·贊吉占領埃德薩。
1146年,努爾丁繼承贊吉王位。圣伯爾納在韋茲來發出號召,由法王路易七世在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展開第二次東征。
1148年,包圍大馬士革失敗。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歐洲。
1149年,努爾丁取得伊奈卜戰役的勝利,殺死普瓦捷的雷蒙,攻占阿帕米亞和哈里姆。
1153年,鮑德溫三世占領阿什凱隆。
1154年,努爾丁占領大馬士革,并進行了殘酷的剝削。
1155—1156年,雷諾洗劫塞浦路斯。
1158年,鮑德溫三世趁努爾丁身患重病重新占領哈里姆,將其歸還給安條克公國。贊吉王朝的軍隊在布塔哈戰敗。
1159年,安條克承認曼努埃爾為君主。法蘭克人與拜占庭人聯合圍攻阿勒頗。拜占庭與努爾丁請和。
1160年,雷諾被努爾丁俘虜。
1162年,鮑德溫三世的繼承者阿馬爾里克一世繼位。
1163年,圣殿騎士拉西的吉爾貝指揮十字軍在布亞克擊敗努爾丁。
1164年,努爾丁占領哈里姆。
1167年,希爾庫赫前去支援埃及卻被迫撤回敘利亞。阿馬爾里克一世將法蒂瑪王朝變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附庸國并在開羅派駐一位十字軍長官及軍隊。
1168年,阿馬爾里克一世在埃及受挫。
1169年,薩拉丁任埃及首相。法蘭克人與拜占庭結盟。包圍達米埃塔。
1170年,阿馬爾里克一世在死海痛擊努爾丁,在加沙攻打薩拉丁。
1171年,薩拉丁推翻開羅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
1174年,努爾丁和阿馬爾里克一世去世。鮑德溫四世即位。薩拉丁攻占大馬士革,開始爭奪敘利亞的統治權。
1177年,薩拉丁在蒙吉薩被鮑德溫四世擊敗(蒙吉薩戰役)。
1179年,薩拉丁入侵泰爾。6月10日,薩拉丁在泉水谷之戰擊敗鮑德溫四世。8月23日到8月29日,薩拉丁在雅各布渡口之戰攻陷了鮑德溫四世派軍修建在雅各布渡口的城堡。
1180年,薩拉丁和鮑德溫四世休戰。
1182年,薩拉丁進攻納扎萊特、太巴列、貝魯特。
1183—1184年,薩拉丁占領阿勒頗,劫掠撒瑪利亞和加利利地區。
1185年,鮑德溫五世繼位,王位不久由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繼承。
1187年,薩拉丁在哈丁擊敗十字軍(哈丁之戰),攻克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圍攻戰)。
第三次
(1189—1192年)是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占領了西西里島。雖然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但此次十字軍東征成功讓中東十字軍國家繼續存在了一個多世紀。
德意志十字軍在科尼亞戰役大敗羅姆蘇丹國,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巴巴羅薩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只剩下一些人繼續東征。腓力占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在人數劣勢的情況下數次擊敗薩拉丁,攻陷了巴勒斯坦沿海的所有穆斯林城鎮,但是因為國內生變而于1192年與薩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富裕沿海地區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但基督徒可以去朝圣,且被允許進行傳教。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極大地幫助了拜占庭帝國。尤其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亡國邊緣拯救了拜占庭帝國,并將塞爾柱突厥從小亞細亞邊境擊退了數百英里。十字軍為拜占庭帝國收復了尼西亞等大片土地,之后拜占庭對呂底亞、密細亞、加拉太、弗里吉亞北部等大片土地的收復也有賴于十字軍。但是拜占庭帝國在安條克之戰里背叛十字軍、安納托利亞希臘貴族通敵、塞浦路斯統治者的胡作非為都激化了十字軍與拜占庭帝國的矛盾。
1187年,泰爾大主教號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
1188年,除了的黎波里、泰爾和安條克外,薩拉丁占領法蘭克人的全部領土。
1189年,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包圍圣-讓-阿克。
1190年,腓特烈一世進入小亞細亞,占領科尼亞(科尼亞戰役),后溺死。
1191年,腓力二世和獅心王理查率十字軍東征。理查攻克塞浦路斯,占領阿卡。薩拉丁在阿蘇夫會戰戰敗。
1192年,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從理查手中獲得塞浦路斯。出身香檳區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泰爾的領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薩辛派刺殺。理查在雅法大破薩拉丁,但因為國內問題不得不回國。
1193年,薩拉丁去世。
1194年,阿馬爾里克二世繼承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的塞浦路斯王位。
1197年,亨利二世去世。十字軍收復貝魯特和西頓。伊貝蘭(Ibelin)的約翰一世成為領主。
第四次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1202—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意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的建議轉去攻打背叛威尼斯的扎拉城(現克羅地亞的扎達爾)。憤怒的教皇宣布開除這支十字軍的教籍。十字軍后在拜占庭皇族安格羅斯的要求下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但因為安格羅斯背約而毀滅了拜占庭帝國。戰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和架構提供了條件,它使看似輝煌的拜占庭帝國瞬間崩塌,為意大利航海共和國的勢力能夠深入和控制該地區提供了便利,也給后來影響西亞和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觀上提供了條件。
1199—1220年,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富爾克宣布,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蘭德斯的鮑德溫九世同率十字軍東征。
1204年,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建立東方拉丁帝國(1204—1261年)。
第五次
(1217—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布道宣傳,讓信徒、貴族和騎士加入十字軍。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由耶路撒冷國王德·布里埃納,以及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率領。十字軍在黎凡特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在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回國后十字軍將戰略目標變為埃及。1218年6月,十字軍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去世。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并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攻占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第六次
(1228—1229年)是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在幾乎沒有防守的情況下被穆斯林奪回。
1229年,與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雅法協定,耶路撒冷重歸腓特烈二世,為期十年。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建立了一個優雅尚智的宮廷。
1232年,圣-讓-阿克自治區成立。
1244年,基督教徒在加沙失敗(拉佛比埃戰役)。伊斯蘭教徒(卡爾茲米安的突厥人)最后占領幾乎沒有防守的耶路撒冷。
1247年,突厥人占領太巴列和亞實基倫。
第七次
(1248—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后,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因為洪水而被由將領拜伯爾斯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圣路易)在塞浦路斯登陸。
1249年,路易九世占領達米埃塔。
1250年,曼蘇拉之戰,路易九世戰敗被俘。馬穆魯克騎兵篡奪埃及政權。
1250—1254年,路易九世重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后離開東方。
1260—1277年,馬穆魯克騎兵的蘇丹拜伯爾斯在位。
1265年,拜伯爾斯占領塞薩雷和阿爾蘇夫。
1268年,拜伯爾斯占領雅法和安條克(安條克之戰)。
第八次
(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但在西西里,路易九世被安茹的查理說服,進軍突尼斯。十字軍在突尼斯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在同突尼斯的穆斯林王朝簽訂了包括向基督徒納貢的有利于基督徒的協議后,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場。
第九次
(1271—1272年)第九次十字軍東征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未來的愛德華一世)領導,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來到敘利亞與薩拉森人作戰,在阿卡同馬穆魯克領袖拜伯爾斯簽定了為期十年的停戰協議,于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此后,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個十字軍陸上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穆魯克軍隊攻陷(阿卡圍城戰),耶路撒冷王國滅亡。
1270年,路易九世死于突尼斯。
1271-1272年,愛德華一世與馬穆魯克王朝交戰。
1274—1275年,馬穆魯克騎兵劫掠奇里乞亞。
1277年,安茹的查理覬覦耶路撒冷的王位,后奪取圣-讓-阿克。
1282年,塞浦路斯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
1287年,埃及蘇丹嘉拉溫占領的黎波里。
1291年,嘉拉溫的繼承者阿什拉夫·哈利勒攻占圣-讓-阿克(阿卡圍城戰)。敘利亞的十字軍王國滅亡。
1300年,十字軍勢力趁著與蒙古人及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的聯合行動,在艾爾瓦德島建立了據點,作為十字軍行動的最后堡壘。1302年夏季,馬穆魯克王朝軍隊對圣殿騎士團占據的艾爾瓦德島發起進攻,守軍于9月26日投降并遭屠殺(艾爾瓦德島戰役)。
戰爭結果
跨度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十字軍士兵有著強大的戰斗力,防護也要好過穆斯林對手,面對同等數量的異教軍隊往往能占優勢,并且多次以少勝多。但他們裝備較重,不適合深入敘利亞腹地作戰,十字軍國家依賴于歐洲的海運補給。
中東十字軍國家一直被兵力問題困擾。他們所派出的最大一支軍隊也不過1300名騎士和15000名步兵。只有在西歐的十字軍抵達時,十字軍國家才有可能集結起規模更大的軍隊。而這種情況也只是暫時性的,因為西歐十字軍在圣地逗留一段時間之后便會紛紛返鄉。在很多時候,即使耶路撒冷王國已經危在旦夕,國王手下所能調遣的軍隊數量還是很少。
而且由于基督徒在黎凡特和埃及比重的微弱已經無可扭轉,十字軍行動的成功依賴于穆斯林世界的分裂。
在12世紀初期,除了穆斯林偶爾取得的勝利,主要還是十字軍的擴張和進攻。在大約二十年的時間里,幾百名十字軍騎士便能橫掃敘利亞。一位記載了贊吉生平的穆斯林編年史家如此記載:“當贊吉出現時,法蘭克人的勢力從馬爾丁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舍克斯坦一直延伸到了埃及邊境上的艾爾·阿里什,并席卷了敘利亞的所有省份,僅有阿勒頗、埃米薩、哈馬以及大馬士革尚能幸免。對方的小股部隊能夠直搗迪阿貝克省的阿米達以及艾爾·耶齊雷赫省遠及尼西比斯和艾因角的地方”。但是在12世紀40年代,隨著贊吉王朝的崛起,形勢發生了變化。贊吉王朝和阿尤布王朝的建立,都給十字軍國家以很大打擊,而當能夠有效長期統合埃及與敘利亞的馬穆魯克王朝建立之后,十字軍國家的滅亡也就無可避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