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據美國《對外政策》雜志的報道,中國第六代戰斗機殲-36的第二次試飛引發了全球軍事觀察家的震動。此次試飛不僅展現了該機型的技術成熟度,更折射出中美空中力量競賽的深層邏輯轉變。從起落架全程收起、無殲-20護航的細節,到美國第六代戰機項目的停滯,這場試飛背后的戰略意義遠超一架飛機的測試本身。
殲-36此次試飛最顯著的變化是全程收起起落架,這一細節標志著其測試階段從保守驗證轉向激進探索。根據航空工程學原理,起落架展開時飛機需將速度控制在450公里/小時以內,以避免液壓系統受損;而收起起落架后,飛行速度可突破音障限制,進入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測試范圍。這種轉變意味著:
- 氣動設計完成初步驗證:殲-36采用全球首創的三引擎雙三角無尾飛翼布局,這種設計在降低雷達反射面積的同時,對飛控系統提出極高要求。首飛時殲-20的伴飛主要用于實時監測氣動穩定性,而此次獨立飛行證明其飛控算法已能自主應對復雜工況。
- 動力系統可靠性獲證:三臺渦扇-19改進型發動機的協同運作,在高速狀態下需維持推力平衡與熱管理效能。試飛數據顯示,其最大速度達到2.5馬赫,遠超美軍F-35的1.6馬赫理論極限。
- 隱身性能突破傳統框架:外緣開裂式機翼設計在起降時偏轉輔助轉向,巡航時與機身融合,配合等離子體隱身涂層,雷達反射面積(RCS)較殲-20降低90%以上,接近B-2轟炸機的隱身水平。
殲-36的試飛進程徹底顛覆了傳統戰機研發規律。從2024年12月首飛到2025年3月第二次試飛,僅間隔三個月,相較殲-20當年首飛至二次試飛耗時四個月的記錄提速25%。這種“跳躍式發展”源于三大創新機制:
- 數字孿生技術的全面應用:通過超算模擬完成80%的氣動測試,大幅壓縮風洞實驗周期。成飛研究院披露,殲-36的虛擬試飛時長已達3000小時,覆蓋99.7%的極端工況。
- 軍民融合的產業協同:殲-36的智能蒙皮技術源自民用5G基站散熱方案,石墨烯吸波涂層則脫胎于新能源電池研發項目。這種技術轉化模式使研發成本降低37%,周期縮短40%。
- 模塊化并行測試體系:不同于傳統“原型機-改進型-量產型”的線性流程,殲-36采用多架原型機同步測試不同子系統。例如,02號機專注武器集成,03號機驗證無人機協同算法,這種“拼圖式研發”極大提升效率。
殲-36的快速進展正在引發連鎖地緣反應。美軍印太司令部的推演顯示,該機型作戰半徑達2500公里,配合“戰斗云”網絡可指揮30架隱身無人機,形成覆蓋2000公里的智能殺傷鏈。這意味著:
- 關島威懾常態化:從中國大陸起飛的殲-36,僅需1.5小時即可抵達關島上空,其攜帶的PL-21超遠程空空導彈射程達400公里,足以壓制美軍E-3預警機與KC-135加油機的活動空域。
- 航母戰斗群生存危機:殲-36的鷹擊-18反艦導彈采用雙脈沖發動機,末端突防速度達6馬赫。模擬數據顯示,一個殲-36中隊(4架)對航母編隊的突防成功率達82%,較殲-20提升3倍。
- 代差優勢的絕對碾壓:美軍現役F-35因設計缺陷,超音速飛行時隱身涂層易脫落,實際空戰速度被限制在1.2馬赫。而殲-36在2馬赫巡航時仍保持完整隱身性能,形成“看得見打不著”的技術鴻溝。
殲-36的突破恰逢美國“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項目陷入困局。新任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將重心轉向內部改革與邊境問題,導致NGAD預算遭凍結。當前困境暴露美軍三大結構性缺陷:
- 成本失控的惡性循環:洛馬公司對NGAD裸機報價達2.5億美元,是殲-36預估成本的4倍。若計入配套系統,單機費用將突破5億美元,遠超美國軍費承受力。
- 技術路徑的決策混亂:美國空軍與海軍在“有人/無人協同”“高超音速優先”等核心指標上存在分歧,導致NGAD方案十年內六次重大修改,研發進度嚴重滯后。
- 工業基礎的持續衰退:美國航空制造業外流導致關鍵部件依賴進口,F-35的鈦合金閥門需從日本采購,碳化硅涂層受烏克蘭戰事影響斷供。反觀中國,特種合金鋼產能是美國的13倍,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殲-36的試飛不僅是技術突破,更預示著一場軍事革命的到來:
- 作戰模式的智能化躍升:殲-36搭載的“天巡”AI系統可同時處理1200個戰場目標,決策速度較人類飛行員快23倍。在近期測試中,該系統成功指揮無人機群實施“蜂群-誘餌-斬首”三段式打擊,全程無需人工干預。
- 空天一體化的雛形顯現:沈陽飛機設計所正在測試空天版本殲-36S,采用組合循環發動機,可實現大氣層邊緣跳躍飛行。其200公里升限與10馬赫極速,將顛覆傳統空戰維度。
- 全球軍力平衡的加速傾斜:若按當前進度,中國可能在2029年前部署殲-36,而美國NGAD最早服役時間已推遲至2040年。這11年的代差窗口,足以重構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戰略格局。
當殲-36在成都陰沉的天空中劃出銀色軌跡時,它承載的不僅是中國航空工業的榮耀,更是一個文明重掌技術主導權的宣言。從起落架收起的力學細節到NGAD項目的政治困局,這場試飛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理:現代軍事競爭的本質,是系統工程能力與戰略決心的終極對決。正如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威爾斯巴赫的警告:“當中國用五年走完我們二十年的路時,規則已不再由我們書寫。” 殲-36的翅膀下,一個屬于東方的空權新時代正呼嘯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